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呿,小便遗数,补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络,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走太阳,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实则支膈,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厥阴之络,名曰内关。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络,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别走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络,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手少阳之别络,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别走手厥阴。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络,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足少阳之别络,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泻之;虚则痿躄,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络,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足太阴之别络,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络,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足厥阴之别络,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泻之;虚则痒搔,补之。
督脉之别络,名曰长强,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泻之;虚则头重高摇,补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