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的38个成语
以下这些成语多用来形容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
成语拼音
- bù xiū biān fú
成语解释
- 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典故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北齐书·颜之推传》:“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
成语典故
- 西汉末年,隗嚣派马援去四川联合公孙述共同对付刘秀。马援与公孙述是同乡要好,而公孙述嫌马援不修边幅,派官员送去官服,装出皇帝的架子,马援十分不悦就去投奔刘秀,见刘秀有雄才大略,就去洛阳投奔他,后来他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成语造句
- 他平日里总是十分随意,对自己的穿着打扮毫不在意,常常是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
张华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他对于自己的外在形象却毫不在意,常常穿着随意,头发也不怎么梳理,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华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仕途上逐渐崭露头角。他的才华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赏识,但他那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形象也引来了一些人的议论。
有一次,张华被派去参加一个重要的外交活动。在活动中,其他官员都穿着华丽整齐,仪表堂堂。而张华依然是那副随意的装扮,这让一些人开始质疑他是否能够代表国家的形象。然而,张华并没有因为这些议论而改变自己。
在与他国使者的交谈中,张华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口才,成功地为国家争取到了有利的条件。他对各种问题都能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答,让对方使者对他刮目相看。尽管他外表看起来不修边幅,但他内在的才华和智慧却让人不得不佩服。
后来,张华在国家的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策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也逐渐理解了他,明白他虽然不修边幅,但他的才华和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正如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一样,张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的形象,更在于内在的品质和才华。虽然他不修边幅,但他的功绩和成就却永远被人们铭记。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外在评价,而应该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内在实力,用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成语拼音
- bù jū xiǎo jié
成语解释
- 拘:拘泥。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典故出处
- 《后汉书·虞延传》:“性敦朴,不拘小节。”
成语典故
- 西汉末年,东昏亭长虞延不注重生活小节,但敢于主持公道,将王莽的宠妾魏氏恶霸亲戚送入大牢。东汉时在富宗市长手下为官,因劝谏贪官富宗深得皇帝赏识,后为官洛阳,因其敢于执法而得罪皇帝亲戚阴氏而被迫自杀身亡。
成语造句
- 他在工作中非常专注和投入,常常忽略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显得不拘小节,但也正是这种洒脱让他能够全身心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行事风格而被人铭记。
汉朝的名臣汲黯,便是一个不拘小节之人。他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从不畏惧权贵。
有一次,汉武帝招揽文学之士和儒生,想要实行儒家的治国理念。汲黯却直言不讳地说:“陛下内心欲望很多,却想在表面上施行仁义,这样怎么能真正治理好国家呢?”这一番话让汉武帝十分不悦,但也深知汲黯的忠心。
汲黯在处理政务时,也常常不按常理出牌。他更注重事情的本质和大方向,而对于一些琐碎的规矩和礼仪并不在意。他时常穿着便服就去上朝,与那些穿着整齐、注重仪表的大臣们形成鲜明对比。但他的智慧和才能却无人能质疑。
在与同僚相处时,他同样不拘小节。对于那些他认为虚伪做作的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反感;而对于志同道合的人,他则真诚相待。
有一次,汲黯被派去视察地方。他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礼仪行事,而是直接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他看到地方官员的贪污腐败和百姓的疾苦,立刻上书汉武帝,要求严厉惩治那些不法官员,为百姓谋取福利。
尽管汲黯的行为有时会引起一些人的非议,但他的不拘小节也正是他的独特之处。他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他的忠诚和正直得到了汉武帝和百姓的认可。
正如《后汉书》中所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汲黯正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不拘小节的大丈夫。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担当,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中的一段佳话,让后人在敬仰之余,也从中汲取到了智慧和力量。这种不拘小节的品质,在某些时候,或许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所在。
成语拼音
- dé guò qiě guò
成语解释
- 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典故出处
- 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
成语典故
-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十分漂亮的寒号鸟,夏天时羽毛特别好看,到处找鸟比美,唱道:“凤凰不如我。”秋天来临,别的鸟要么飞到南方过冬,要么自己筑窝,寒号鸟无动于衷。冬天来临,寒号鸟羽毛掉光,最后被活活地冻死在石缝中。
成语造句
- 他每天都浑浑噩噩,没有目标,完全是得过且过的状态,这样下去怎么能有好的未来呢?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寒号鸟。
这只寒号鸟住在一个悬崖峭壁的石洞里。它有着漂亮的羽毛,却整天只想着玩乐,从不为未来做打算。
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其他鸟儿都忙着筑巢、觅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寒号鸟却在树枝上悠闲地晒太阳,对别人的忙碌不屑一顾。它心想,现在的日子这么美好,何必去操心以后呢。
夏天到了,绿树成荫,生机勃勃。寒号鸟依然每天在树林里嬉戏玩耍,从没想过要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储备食物。它看到其他鸟儿辛勤地劳作,还嘲笑它们不会享受生活。
秋天匆匆而过,天气渐渐转凉。其他鸟儿的巢都已经筑得温暖又舒适,食物也储备充足。而寒号鸟这时才发现,自己既没有一个可以抵御寒冷的巢穴,也没有足够的食物。但它仍然没有紧迫感,只是安慰自己说:“没关系,还早呢,等冷了再说吧。”
终于,冬天的寒风呼啸而来。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世界都变得冰天雪地。其他鸟儿都躲在温暖的巢里,吃着储备的食物。而寒号鸟却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它开始后悔自己之前的懒惰和得过且过。它试图寻找一个可以躲避寒冷的地方,但四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没有它的容身之所。
寒号鸟在寒风中痛苦地哀号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可是,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稍微暖和一点的时候,它又忘记了昨夜的痛苦和誓言,依然得过且过。就这样,寒号鸟在一次次的拖延和自我安慰中,最终没能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被冻死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寒号鸟的故事就如同历史上那些只图一时享乐、没有长远规划的人。比如在朝代更替中,有些统治者只顾眼前的安逸和享受,不注重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导致国家逐渐衰败。他们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只是得过且过地过着日子,最终迎来的必然是灭亡。我们应当从寒号鸟的故事中吸取教训,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不能像寒号鸟一样得过且过,而应该时刻保持警醒,为未来努力奋斗,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和长远。
成语拼音
- fàng dàng bù jī
成语解释
- 羁:约束。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
典故出处
- 《晋书·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成语典故
- 晋朝时期,王长文自幼刻苦好学,性格孤僻,放荡不羁,从不把州府的征召放在眼里。州里召他为别驾,他偷偷地出走。他闭门不出潜心写字,他著书四卷《通玄经》。晋武帝时四川天旱,官府开仓借粮,他借了很多无法偿还而惹官司。
成语造句
- 他平日里的行为毫无约束,完全是一副放荡不羁的样子,让人有些难以捉摸。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张华。
张华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从小就聪慧过人,但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他不喜欢受到各种规矩和束缚的限制,总是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华开始四处游历。他走过山川河流,见识了世间的种种奇景和人情冷暖。在这个过程中,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饮酒作乐,畅谈人生理想。
张华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并不热衷,他觉得那些东西只会让人变得庸俗和虚伪。他更愿意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是吟诗作画,还是与友人狂欢。他的行为在一些人眼中显得放荡不羁,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然而,张华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小镇,当地的官员听闻他的才华,想要邀请他入朝为官。张华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我志不在此,官场的尔虞我诈并非我所求。”官员们对他的拒绝感到十分惊讶和不解,但张华依然我行我素。
在张华的心中,自由和真实才是最重要的。他继续着自己放荡不羁的生活,游历四方,体验着各种不同的人生。他的故事渐渐传开,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钦佩,认为他敢于追求自己真正的内心;而也有人对他加以指责,觉得他太过放纵自我。
但张华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如同不羁的风,自由自在地吹拂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同历史上的竹林七贤一般,他们也以放荡不羁的行为和思想,在那个时代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们饮酒作乐,蔑视礼教,追求着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
张华的放荡不羁虽然让他在世俗的眼中显得有些另类,但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让他拥有了一段别样精彩的人生。他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提醒着人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不要被世俗的眼光和规矩所束缚。
虽然张华最终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的精神却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人。他的放荡不羁,成为了一种对自由和真实的执着追求,让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那份对内心的坚守和对自由的向往。
成语拼音
- hào yì wù láo
成语解释
- 逸:安逸;恶:讨厌、憎恨。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典故出处
- 《后汉书·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成语典故
- 东汉时期,太医郭玉医术很高明,经常手到病除,他为人仁义厚道,为穷苦百姓治病尽心尽力,药到病除,为达官贵人治病经常不见效。汉和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郭玉回答达官贵人自做主张,态度不谦和,好逸恶劳,不愿配合治疗。
成语造句
- 他整天无所事事,只想着享受,完全是一个好逸恶劳的人,这样下去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富家子弟名叫张华。张华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
他整日里无所事事,不是和一群狐朋狗友吃喝玩乐,就是躺在床上睡大觉。对于家中的事务,他从不关心,也不愿意去学习如何经营家业。他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他要勤劳一些,不能总是这样好逸恶劳。
张华却总是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父母渐渐老去,家中的生意也开始走下坡路。然而,张华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安逸生活中,丝毫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来临。
有一天,家中突然遭遇了一场重大的变故,生意失败,家道中落。张华一下子从富家子弟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他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却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行为。
为了生计,张华不得不出去找工作。但是,由于他长期好逸恶劳,没有一技之长,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四处碰壁,受尽了别人的嘲笑和冷眼。
走投无路之下,张华想起了以前父母对他说过的话,心中充满了悔恨。他意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好逸恶劳,才导致了今天的下场。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重新开始。
张华开始努力学习各种技能,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他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着。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张华终于掌握了一门精湛的技艺,并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重新获得了成功。
从张华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好逸恶劳的危害。就如同历史上的那些因为贪图享乐而最终亡国的君主一样,比如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他整日沉迷于酒色声乐之中,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而那些勤劳努力的人,往往能够在困境中崛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摒弃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用勤劳和努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成语拼音
- jiāo shē yín yì
成语解释
- 逸:放荡。原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四种恶习。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典故出处
- 《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卫庄公十分溺爱他的儿子公子州吁,促使他固执放荡,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大夫石碏劝告卫庄公不要把州吁培养成骄横跋扈、奢侈腐化的人。庄公死后,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己做国君,因为性情残暴,被石碏用计杀害。
成语造句
- 他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却逐渐养成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的故事充分展现了骄奢淫逸的危害。
在某个朝代,有一位贵族子弟名为赵括。赵括自幼生活优渥,享尽荣华富贵。他的家族势力庞大,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从小就被宠溺,赵括养成了骄纵的性格。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极高,穿衣必是绫罗绸缎,饮食皆为山珍海味,居住的宅邸更是奢华无比,各种奇珍异宝琳琅满目。他还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终日与一群酒肉朋友寻欢作乐,完全不理政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括的骄奢淫逸越发严重。他开始肆意挥霍家族的财富,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各种珍稀物品。他的行为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担忧,他们纷纷劝谏赵括要收敛一些,以国家和百姓为重,但赵括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次,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急需一位将领率军出征。由于赵括的家族背景,他被委以重任。然而,赵括根本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平日里只知道吃喝玩乐。在战场上,他胡乱指挥,完全不懂得战术战略。士兵们对他的指挥怨声载道,但赵括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为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就能取得胜利。
最终,赵括带领的军队遭遇了惨败,国家也因此陷入了危机之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赵括的骄奢淫逸和无能愤恨不已。
赵括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的一个反面教材,它警示着人们骄奢淫逸的行为最终会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正如《左传》中所说:“骄奢淫逸,所自邪也。”一个人如果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沉迷于享乐之中,就会丧失理智和判断力,从而走向失败和毁灭。我们应当从赵括的故事中吸取教训,保持谦逊和自律,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语拼音
- wán wù sàng zhì
成语解释
- 玩:玩赏;丧:丧失;志:志气。指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典故出处
- 《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成语典故
- 春秋时,卫懿(yì)公是卫国的第十四代君主。卫懿公特别喜欢鹤,整天与鹤为伴,如痴如迷,丧失了进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问民情。他还让鹤乘高级豪华的车子,比国家大臣所乘的还要高级,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资财,引起大臣不满,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国境,卫懿公命军队前去抵抗。将士们气愤地说:“既然鹤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现在就让它去打仗吧!”懿公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出征,与狄人战于荥泽,由于军心不齐,结果战败而死。人们把卫懿公的行为称作“玩物丧志”。古人有诗云: 曾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 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
成语造句
- 他整天沉迷于各种游戏,不务正业,最终玩物丧志,学业也荒废了。
成语故事
- 在商朝末年,有一个诸侯王叫纣王。纣王年轻时也有着一定的雄心壮志,想要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起初,纣王还算勤勉,用心处理国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思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次偶然的机会,纣王得到了一件极其精美的宝物,那是一件用美玉雕琢而成的摆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纣王对这件宝物爱不释手,整天把玩欣赏,渐渐地沉迷其中。
为了搜罗更多的奇珍异宝,纣王开始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宫殿来存放这些宝贝。他还派遣大量的人力四处搜寻各种珍贵的物品,从稀有的宝石到奇特的工艺品,无一不被他收入囊中。
在追求这些玩物的过程中,纣王对国事越来越不上心。大臣们多次劝谏,提醒他不能因为玩物而荒废了国家大事,但纣王却不以为然,甚至对劝谏的大臣大发雷霆。
随着纣王对玩物的痴迷日益加深,国家的治理变得混乱不堪。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而纣王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玩物世界里。他整天与那些宝物为伴,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国之主的责任和使命。
与此同时,周边的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他们看到商朝的衰落,纷纷蠢蠢欲动。终于,周武王率领大军发起了讨伐商朝的战争。纣王此时才如梦初醒,但已经为时太晚。他的军队因为长期缺乏训练和管理,根本无法抵挡周武王的进攻。
最终,商朝覆灭,纣王也在悔恨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纣王因为沉迷于玩物而丧失了治理国家的志向,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他的故事成为了“玩物丧志”这个成语的经典例证,警示着后人不能因为贪图享乐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追求,否则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他在前期英勇善战,建立了后唐政权。但在后期却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最终导致政权衰落。这些事例都深刻地提醒着我们,玩物不可丧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志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成就一番事业。
成语拼音
- zhǐ zuì jīn mí
成语解释
- 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典故出处
- 宋·陶穀《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成语典故
- 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都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荒淫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得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做成的薄纸。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成语造句
- 在那繁华都市的夜晚,处处可见人们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忘却了真实的自我和人生的意义。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
那是在一个繁华的朝代,有一位富家公子名叫张华。张华自小生活优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整日留恋于各种奢华的场所。
京城中有着许多富丽堂皇的楼阁和热闹非凡的集市,张华经常在这些地方出没。他身边聚集着一群同样追求享乐的朋友,他们一起饮酒作乐,彻夜狂欢。那些华丽的宫殿中,摆满了珍贵的宝物和精美的装饰品,张华和他的朋友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迷失了自我。
张华尤其喜欢去那些装饰得金碧辉煌的场所,看着那耀眼的金色和璀璨的光芒,他心中充满了满足感。为了追求这种极致的奢华享受,他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购置各种珍贵的物品,举办豪华的宴会。
在张华的生活中,金钱仿佛只是一种用来满足欲望的工具。他不再关心其他事情,对知识的追求、对品德的修养都被他抛诸脑后。他沉醉在这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无法自拔,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的身体和精神也逐渐被这种奢靡的生活所侵蚀。
然而,好景不长,这个朝代开始出现动荡。社会局势变得不稳定,经济也受到了影响。张华家族的财富逐渐缩水,可他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地过着他纸醉金迷的生活。
终于,家族的产业陷入了困境,张华也从一个富家公子变成了一个落魄之人。他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朋友也纷纷离去。张华这才如梦初醒,后悔不已,但此时已经太迟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努力去适应这种巨大的变化。
这段故事成为了后人口中的一个教训,提醒着人们不要被物质的诱惑所迷惑,不要陷入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责任。正如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追求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避免重蹈张华的覆辙。
成语拼音
- bù jū xíng jī
成语解释
-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典故出处
- 茅盾《子夜》四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成语典故
- 同他做了朋友,时常约他吃酒,不拘形迹地畅谈。★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成语造句
- 他为人洒脱,在朋友面前从不会刻意注重繁文缛节,完全不拘形迹,相处起来轻松自在。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名为刘伶。
刘伶生活在魏晋时期,他生性豁达,不拘形迹。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礼教,人们的言行举止都有着诸多的规范和束缚。然而刘伶却与众不同,他从不被这些外在的形式所拘泥。
有一次,刘伶和一些朋友一起去参加宴会。其他人都衣着整齐,正襟危坐,遵循着各种礼仪。而刘伶却穿着随意,甚至有些邋遢,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宴会厅。他看到众人都如此拘谨,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你们何必如此在乎这些外在的形式呢?人生短暂,应该尽情享受当下。”说完,他便一屁股坐在地上,自顾自地吃喝起来。
朋友们都对他的行为感到惊讶和不解,但刘伶却毫不在意。他觉得那些所谓的规矩和礼仪都是束缚人的枷锁,让人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他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随心所欲地做事。
还有一次,刘伶喝醉了酒,竟然脱光了衣服在家里走来走去。有人看到后责备他行为不检点,刘伶却笑着回答道:“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怎么跑到我的裤裆里来了?”他的这种不拘形迹的行为和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刘伶的这种不拘形迹并非是毫无原则的放纵,而是他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他认为人应该活出自己的本色,不应该被外在的东西所左右。他的行为和思想虽然在当时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的记载中,像刘伶这样不拘形迹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和规矩,要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梦想。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以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机遇。不拘形迹,或许能让我们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精彩和可能。
成语拼音
- bù wù zhèng yè
成语解释
- 务从事。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
典故出处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务正业。”
成语典故
- 在那时候他们是被骂为不务正业的青年,但没人知道当时的社会已无青年们可务的正业。★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成语造句
- 他整日游手好闲,沉迷于玩乐,完全是不务正业的样子,把正经的工作和学业都抛在了脑后。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四的富家子弟。他从小生活优渥,不愁吃穿,却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李四的父亲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商人,忙于生意,对李四疏于管教。李四长大后,对家中的产业毫无兴趣,也不愿学习经营之道。他整天流连于市井之间,和一群狐朋狗友吃喝玩乐,虚度光阴。
一日,李四和朋友们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杂耍艺人周围观看表演。李四被艺人精湛的技艺所吸引,便走上前去,随手扔给艺人一些钱财。艺人对李四连连道谢,李四觉得十分得意。从此,他迷上了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更加不务正业。
他不再回家,整天在外游荡,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他花钱如流水,肆意挥霍着家中的钱财。家里的长辈和仆人多次劝他要收敛,要回归正途,可他根本听不进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四家中的生意逐渐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经营,产业开始衰败。而李四却依然沉浸在自己不务正业的生活中,对家里的情况一无所知。
终于,家中的积蓄被李四挥霍一空,生意也彻底破产。李四这才如梦初醒,后悔不已。他想起了父亲曾经的教导,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责任和使命,可如今一切都已太晚。
就如历史上的刘禅,身为蜀汉后主,却整日沉迷享乐,不理朝政,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李四也因为自己的不务正业,亲手毁掉了原本美好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如果不能专注于正事,整日浑浑噩噩,只追求短暂的快乐和享受,那么最终必将自食恶果。我们应当以李四为戒,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避免走上不务正业的歧途。
成语拼音
- cū zhī dà yè
成语解释
- 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
典故出处
- 《朱子语类》卷七八《书序》恐不是孔安国做,汉文粗枝大叶,今《书序》细腻,只似六朝时文字。”
成语典故
- 这么细细给你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还是粗枝大叶告诉你吧!★赵树理《地板》
成语造句
- 在处理这份重要文件时,他不够认真,总是马马虎虎,结果出现了很多错误,这种粗枝大叶的工作态度可不行。
成语故事
- 从前有个年轻人名叫李明,他生性豁达,但做事情总是有些粗枝大叶。
李明生活在一个小镇上,平日里以砍柴为生。一天,他接到一个任务,要为镇上的一位富户砍一批木材。李明兴高采烈地带着斧头就上山了。到了山上,他看到一片茂密的树林,也不多加思索,便随意地砍了起来。他砍得很快,树枝树叶四处飞溅,根本没有仔细挑选合适的树木,也不在意木材的质量。结果,砍下来的木材很多都是形状不规则的,还有些带着很多树杈。
当他把这些木材送去给富户时,富户看到这一堆粗枝大叶的木材,皱起了眉头,非常不满意。他对李明说:“你看看你砍的这些木材,怎么能用呢?这不是浪费我的时间和金钱吗?”李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粗心大意带来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李明回想起历史上也有因为粗枝大叶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子。就像三国时期的马谡,他在守街亭时,没有仔细勘察地形,只是粗略地布置了防守,结果被魏军轻易攻破,导致了蜀军的重大失利。李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决定要改变自己。
从那以后,李明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他再去砍柴时,会仔细挑选树木,精心地砍伐,确保每一根木材都符合要求。渐渐地,他的工作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
通过这件事情,李明明白了做事情不能粗枝大叶,而要细心认真,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避免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从此,他时刻提醒自己要摒弃粗枝大叶的毛病,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成语拼音
- dà dà liē liē
成语解释
- 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他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
成语造句
- 他做起事来总是风风火火,一点也不像有些人那样大大咧咧。
成语故事
-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三,他生性大大咧咧,对很多事情都不太在意,总是一副不拘小节的样子。
李三生活在一个小镇上,平日里靠打零工为生。一天,他在街头偶然看到一个告示,说是镇上的富商正在招募伙计帮忙运输一批货物到外地。李三觉得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便大大咧咧地前去报名。富商见他身体健壮,便录用了他。
在运输货物的途中,李三依旧是那副大大咧咧的模样。他对货物的摆放并不上心,觉得差不多就行。同行的伙计多次提醒他要小心谨慎,但李三总是满不在乎地说:“哎呀,没那么多讲究,不会有事的。”
当他们行至一处山路时,由于李三对货物固定得不牢固,一些货物在颠簸中掉落。李三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还是大大咧咧地说:“没关系,就掉了一点,不影响啥。”然而,当他们到达目的地交货时,富商发现货物有缺失,十分生气。
李三急忙解释道:“我也没想到会这样啊,我就是大大咧咧惯了。”富商严厉地说:“做事怎么能如此不认真,大大咧咧不是借口!”最后,李三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因为自己的疏忽受到了惩罚。
这件事给了李三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想起古人曾说过:“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自己的大大咧咧险些酿成大祸。从此之后,李三努力改变自己,对待事情更加认真负责,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三的改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也明白了,大大咧咧的性格有时候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有保持严谨和认真,才能把事情做好。而这个曾经大大咧咧的年轻人,也终于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
成语拼音
- dài duò yīn xún
成语解释
- 怠惰懈怠、懒惰。因循拖延。形容懒散拖沓。
典故出处
- 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愿尽其学,职事羁缠,未得继清,怠惰因循,不能自疆(强)。”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工作中我们不能总是敷衍了事,否则就容易陷入怠惰因循的状态,最终一事无成。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年轻人。
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却有着远大的志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渐渐变得怠惰起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勤奋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是开始贪图安逸,每天都沉浸在懒散的生活中。
他的朋友们多次劝他要振作起来,不要怠惰因循,可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挺好。就这样,张华错过了许多提升自己的机会。
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智慧的长者。长者看到张华的状态,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知道吗?历史上有很多因为怠惰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比如,在古代有一个国家,那里的君王和大臣们整天沉迷于享乐,对国家的政事怠惰因循,不去积极处理。结果,外敌入侵时,他们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国家覆灭,百姓遭殃。”张华听了,心中微微一动,但很快又恢复了那副怠惰的模样。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华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他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家庭也陷入了困境。这时,他才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怠惰。他想起了长者的话,想起了历史上那些因为怠惰而遭受不幸的例子,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于是,张华开始努力改变自己。他重新拾起曾经的志向,每天早起晚睡,勤奋学习和工作。虽然过程很艰难,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张华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还成为了村里人的榜样。大家都对他的改变感到钦佩,而张华也深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他感慨地对大家说:“我曾经因为怠惰因循而差点毁掉了自己的人生,现在我明白了,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能再重蹈覆辙。”从那以后,张华一直保持着勤奋努力的态度,再也没有陷入怠惰的陷阱之中。他的故事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怠惰而放弃自己的未来,要时刻保持警醒,积极进取,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成语拼音
- dàng jiǎn yú xián
成语解释
- 逾、荡超越;闲、检指规矩、法度。形容行为放荡,不守礼法。
典故出处
- 《论语·子张》大德不逾头,小德出入可也。”《晋书·戴逵传》道家去名者,欲以笃实也,苟失其本,又有越检之行。”
成语典故
- 把他逼得房帏以内,生趣毫无,荆棘满眼,就不免在外眠花宿柳,荡检逾闲。(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
成语造句
- 他平日里的行为毫无约束,经常做出一些令人咋舌的事,简直就是荡检逾闲。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张华。张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却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张华自幼便对各种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不愿意遵循传统的规矩和束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行为越发变得放纵不羁。他常常流连于市井之间,与一些无所事事的人混在一起,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他的父母和师长多次劝说他要收敛自己的行为,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但张华却总是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他开始频繁出入一些不正当的场所,与一些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密切,甚至参与一些违反法律和道德的活动。
村里的人们看到张华的变化,都纷纷摇头叹息,说他这是在“荡检逾闲”,完全抛弃了道德的底线和行为的准则。然而,张华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自己这样的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有一次,张华因为一时冲动与他人发生了冲突,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一事件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和反思之中。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是多么的错误和荒唐。他想起了父母和师长曾经对他的教诲,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
经过这次事件,张华终于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他开始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他主动与那些不良的朋友断绝了联系,开始努力学习和工作,试图弥补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张华终于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阴影,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明白了只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从张华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荡检逾闲”的行为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和后果。我们应当始终牢记道德和行为的准则,不越雷池一步,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一时的欲望和冲动所迷惑,以免陷入“荡检逾闲”的陷阱之中。正如古人所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要以规矩为框,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成语拼音
- diào er láng dāng
成语解释
- 形容仪容不整,作风散漫,态度不严肃或不认真。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你不能总是这样吊儿郎当的好不好?
成语造句
- 他做什么事都不认真,整天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完全是吊儿郎当的模样,让人很是担忧。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李三。李三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里,父母对他十分宠爱,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三逐渐养成了一种懒散、不负责任的性格。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父母多次劝说他要好好学习或者找份正经工作,但他总是把这些话当作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天,李三的父亲因为生意上的事情需要出远门一段时间。在父亲离开后,李三更加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他每天不是和一群狐朋狗友吃喝玩乐,就是在街上闲逛惹事。邻居们看到他这个样子,都纷纷摇头叹息,觉得这个年轻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不久之后,李三家的生意突然遭遇了重大挫折,家里的财富急剧缩水。李三的母亲因为着急上火,一下子病倒了。这下子,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李三的身上。
可是,习惯了吊儿郎当的李三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他手忙脚乱地试图去处理家里的事情,但由于他平日里缺乏锻炼和积累,很多事情都做得一塌糊涂。他去谈生意,因为不了解行情和对方的需求,结果导致生意失败;他去照顾母亲,却因为粗心大意差点让母亲的病情加重。
看着家里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李三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父母的话,没有好好学习和努力工作。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
李三开始认真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他努力地去了解生意场上的规则和门道。他不再和那些狐朋狗友混在一起,而是把时间都用在了提升自己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三逐渐掌握了一些本领,也开始能够处理家里的事情了。
最终,在李三的努力下,家里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母亲的病情也逐渐好转。李三也从一个吊儿郎当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总是吊儿郎当,要有责任感和上进心。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正如古人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就努力拼搏,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语拼音
- diào xíng diào yǐng
成语解释
- 犹言形影相吊。比喻孤独寂寞。
典故出处
- 明·袁宏道《别恨篇为方子公赋》诗独自吊形吊影,谁人知暖知寒。”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仿佛置身于一种吊形吊影的状态之中。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
张华出身贫寒,但他自幼聪慧好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仕途上渐渐崭露头角。然而,随着官职的不断提升,张华却逐渐陷入了一种孤独和迷茫之中。
他整日忙碌于官场的事务,周旋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之间,内心感到无比的疲惫。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但他的内心却时常感到空虚和寂寞。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对着自己的影子发呆,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吊形吊影。
有一次,张华奉命出使邻国。在漫长的旅途中,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看着车窗外不断变换的景色,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他意识到,自己在追逐功名利禄的过程中,似乎已经迷失了自我。
当他到达邻国后,受到了隆重的接待。然而,在那些繁华热闹的场面背后,张华依然感到深深的孤独。他发现,即使身处人群之中,他依然无法摆脱那种吊形吊影的感觉。
在回国的途中,张华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不再一味地追求权力和地位。他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真正意义,尝试去关心身边的人,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回到朝廷后,张华开始逐渐减少自己在官场的事务,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上。他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温暖和快乐,渐渐地,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开始消散,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吊形吊影。
张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追求外在的物质和荣誉,而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只有当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时,才能摆脱那种孤独和迷茫的状态,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我们也应该明白,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关爱他人,去发现生命中的那些美好瞬间。就像张华一样,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做出改变时,他才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让我们都能避免陷入吊形吊影的困境,去追求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成语拼音
- dōng yóu xī dàng
成语解释
- 无所事事,到处闲诳。
典故出处
- 明·吴承恩《西游记》六回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朕又恐别生事端,着他代管蟠桃园。”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整日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就喜欢东游西荡,挥霍着宝贵的时光。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张华。张华家境普通,但他却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张华整日无所事事,喜欢到处闲逛。他经常东游西荡,不务正业,对家里的农活和生计毫不关心。他的父母为此十分忧愁,多次劝说他要安定下来,找一份正经的事情做,但张华总是当作耳旁风。
有一天,张华又像往常一样在外面游荡。他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这里正在举办一场热闹的集市。张华被集市上的各种新奇玩意儿吸引住了,便在其中穿梭起来。在集市的一角,他看到一个老人在卖一种奇特的种子,老人声称这种种子种下去后会长出神奇的花朵,花朵能带来好运和财富。张华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他心想如果真能得到这样的财富,那以后就不用再辛苦劳作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用身上仅有的钱买下了那些种子。
张华兴高采烈地拿着种子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将它们种在了后院。然后,他就开始幻想自己即将拥有的财富和好运,每天都守在后院等待着种子发芽开花。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种子却丝毫没有动静。张华开始变得焦虑不安,他怀疑老人骗了他。
就在张华不知所措的时候,村里的一位智者路过他家。智者看到张华愁眉苦脸的样子,便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张华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智者,智者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智者对张华说:“你只想着不劳而获,却忽略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天下哪有那么容易得到的财富,你应该把精力放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整天东游西荡,异想天开。”
张华听了智者的话,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是多么的荒唐和幼稚。从那以后,张华开始改变自己,他不再东游西荡,而是认真地学习农耕技术,帮助父母打理田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家的庄稼获得了丰收,生活也逐渐变得好了起来。
张华终于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成功。他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没有捷径可走,不能总是东游西荡,虚度光阴,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去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故事也告诫后人,要珍惜时光,努力进取,不要像张华曾经那样浪费生命,东游西荡。
成语拼音
- fàng làng bù jī
成语解释
- 羁约束。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
典故出处
- 《晋书·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成语典故
- 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朱自清《诗第十二》
成语造句
- 他一生追求自由,行事作风与众不同,从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可谓放浪不羁。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张华。
张华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自幼聪慧过人,但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他不喜欢受到各种规矩和束缚的限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张华长大后,开始游历四方。他走过山川湖泊,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在旅途中,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山林中漫步,放声高歌,或者在溪边静卧,聆听流水的声音。
有一次,张华来到了一个繁华的城镇。这里的人们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每一天的活动。张华的出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议论。一些人认为他太过放浪不羁,不懂得遵守社会的规范和礼仪;而另一些人则被他的洒脱和自由所吸引,对他充满了羡慕。
然而,张华并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依然我行我素,继续过着自己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与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饮酒作乐,畅谈人生理想。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快乐。
在张华的心中,他渴望能够挣脱一切枷锁,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自我。他曾读过许多古代先贤的著作,知道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像他这样放浪不羁的人。比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他才华横溢却不愿为权贵折腰,以一种洒脱不羁的姿态面对生活。张华觉得自己与嵇康有着相似之处,都有着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人赞赏他的勇气和独特,也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和批评。但张华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生活方式。
尽管张华的放浪不羁给他带来了一些困扰和挑战,但他也因此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经历和回忆。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最终,张华在他的旅途中继续前行,用他独特的方式探索着这个世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的故事也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内心,放浪不羁也可以是一种别样的精彩。
成语拼音
- fàng làng xíng hái
成语解释
- 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典故出处
-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成语典故
- 惟有与宝翟谝黄穑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放浪形骸,领略人贵适意”的真趣。★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成语造句
- 他经历了诸多挫折后,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选择了一种看似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其实内心深处依然渴望着真正的理解与温暖。
成语故事
- 在遥远的魏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刘伶的人。
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但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他生性豪放不羁,不拘小节,常常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拘谨,人们大多遵循着传统的礼教和规范。然而,刘伶却对这些束缚不屑一顾。他喜欢饮酒作乐,常常纵情于美酒之中,享受着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
有一次,刘伶和朋友们一起聚会。其他人都穿着整齐得体,言行举止也颇为文雅。而刘伶却穿着随意,袒胸露腹,毫不顾忌他人的眼光。朋友们见状,纷纷劝他注意形象,要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但刘伶却哈哈一笑,说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意思是说他把天地当作房屋,把房屋当作裤子,你们为何要钻进我的裤子里呢!众人听后,对他的这种言论和行为感到十分惊愕,但刘伶却不以为意,继续我行我素。
刘伶常常独自带着酒壶,乘着鹿车,一边饮酒一边前行。他还让人扛着锄头跟在后面,说:“如果我醉死了,就随地把我埋了吧。”他的这种放浪形骸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刘伶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他只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刘伶的放浪形骸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行为上,还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创作了一篇名为《酒德颂》的文章,在文中他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对饮酒和自由的热爱,同时也对那些虚伪的礼教和世俗的观念进行了批判。
尽管刘伶的行为和言论在当时显得有些另类,但他的这种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人们。他的故事成为了魏晋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后人看到了在那个时代,还有这样一个敢于冲破传统束缚,放浪形骸地追求自我的人。
时光流转,刘伶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他以其独特的形象和精神,成为了人们心中那个敢于挣脱世俗枷锁,追求自由与真我的象征。而“放浪形骸”这个成语,也正是对刘伶这种行为和精神的最好概括,它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追求,不要被外界的规范和观念所束缚,要勇敢地去追寻内心真正的渴望。
成语拼音
- fū yǎn liǎo shì
成语解释
- 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典故出处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也有先作揖,后磕头的,也有磕起头来,再作一个揖的。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也只好由他们敷衍了事。”
成语典故
- 我们办事要认真负责,不应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
成语造句
- 对待工作我们应该认真负责,绝不能像某些人那样敷衍了事,否则很难取得出色的成果。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官员名叫李华。李华被任命为地方的主簿,负责处理各种事务。
起初,李华满怀热忱,想要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被官场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影响。一些繁琐的事务让他感到疲惫和厌烦,他开始变得懈怠起来。
一次,镇上来了一群灾民,他们急需官府的救济和帮助。李华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并没有认真去调查和了解灾民的实际情况,只是简单地按照常规流程发放了一些粮食和衣物,便敷衍了事。他没有考虑到有些灾民可能还有特殊的困难和需求,也没有想办法去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又有一回,上面下达了一项重要的政令,需要李华认真去执行和落实。可是他却没有仔细研读政令的内容,就随意地安排下属去做,自己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结果,这项政令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漏洞和偏差,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当地的一位老学者看到李华的这种行为,不禁摇头叹息道:“为官者当尽心尽责,岂能如此敷衍了事,这样下去,如何能造福百姓呢?”这句话传到了李华的耳朵里,但他却并未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华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堆积。百姓们对他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纷纷向上级官员反映。上级官员得知后,对李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惩处。李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悔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敷衍了事。敷衍的态度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成果,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就如同历史上那些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官员,他们用心为百姓服务,最终名垂青史。而那些敷衍塞责的人,往往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历史的批判。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时刻提醒自己,摒弃敷衍了事的态度,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敷衍了事-成语图片
成语拼音
- fū yǎn sè zé
成语解释
- 敷衍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典故出处
- 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他从不认真思考解决办法,总是敷衍塞责,导致事情越变越糟。
成语故事
- 在清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李丙。李丙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凭借着家族的背景和一些关系,顺利地进入了仕途。
起初,李丙也有着一腔抱负,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迷失在了官场的复杂环境之中。面对各种事务,他开始变得懒惰和敷衍。
一次,朝廷下达了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求李丙所在的部门对地方的水利工程进行考察和规划。这本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但李丙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随意地安排了一些下属去处理,自己则整日沉迷于享乐之中。
下属们深知李丙的敷衍态度,但又不敢违抗命令,只能勉强去执行任务。他们在考察过程中也是敷衍塞责,只是简单地走走过场,根本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实际情况和百姓的需求。结果,他们提交上来的规划漏洞百出,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当这份规划上报到朝廷后,引起了上级官员的极大不满。朝廷派遣了专门的调查组前来核实情况,李丙这才慌了神。他试图掩盖自己的过错,但调查组很快就查明了真相。
最终,李丙因为敷衍塞责而受到了严厉的惩处,他的仕途也因此戛然而止。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敷衍塞责的危害。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才能真正有所成就。而敷衍塞责,只会害人害己,让自己陷入困境。李丙的故事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时刻提醒着后人要兢兢业业,不可敷衍了事,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都在告诫着人们要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成语拼音
- huā tiān jiǔ dì
成语解释
- 形容沉湎在酒色之中。花,指妓女。
典故出处
- 清·郭麐《摸鱼儿》词一篷儿,花天酒地,消磨风月如许。”
成语典故
- 南京秦淮河一带仍是花天酒地,听歌狎妓。★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成语造句
- 他自从暴富之后,就过上了一种毫无节制、放纵自我的生活,整日花天酒地,完全忘记了曾经的奋斗与艰辛。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富家子弟名叫张华。张华自小生活优渥,备受家人宠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华开始沉迷于享乐之中。他整日呼朋唤友,出入各种繁华场所,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时常在豪华的酒楼中与朋友们开怀畅饮,一掷千金,毫不节制。
张华身边也聚集了一群同样贪图享乐的人,他们一起留恋于花街柳巷,寻欢作乐。张华对那些美丽的女子更是毫无抵抗力,经常为了博得她们的欢心而不惜花费大量钱财。
张华的这种生活方式引起了家族中一些长辈的担忧,他们多次劝说张华要收敛自己的行为,不能再这样花天酒地下去,应该将心思放在家族事业的发展上。然而,张华却根本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
时间一天天过去,张华在这种花天酒地的生活中越陷越深。家族的产业由于他的疏忽和不理会,逐渐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一些原本与家族合作的商家也纷纷离去,因为他们看到张华根本无心经营。
终于,家族遭遇了重大的危机。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家族的财富大幅缩水,而张华却因为长期沉迷于玩乐,根本没有应对危机的能力。此时,他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从长辈们的劝告,只知道花天酒地,荒废了大好时光和家族的资源。
张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想要努力挽回局面,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曾经辉煌的家族因为他的放纵而走向了衰落,他自己也从一个人人羡慕的富家子弟变成了一个被人耻笑和怜悯的对象。
就如历史上许多因沉迷享乐而导致衰败的事例一样,张华的故事也警示着人们,不能过度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要懂得居安思危,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否则最终只会自食恶果。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努力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在短暂的欢愉中迷失自我。
成语拼音
- huāng yín wú dù
成语解释
- 荒荒唐;淫淫乱;度限度。形容征逐酒色,生活糜烂。
典故出处
-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
成语典故
- 由于荒淫无度,乡长的身体越来越加坏了,随常都在闹病,于是他的太太硬把她的愤怒转注在所有的流娼身上。★沙汀《一个秋天的晚上》
成语造句
- 他整日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简直是荒淫无度,最终导致国家衰败,民不聊生。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朝代,其帝王的行为令人唏嘘不已。
那是一个看似繁华的时期,然而在宫廷深处,却隐藏着无尽的腐朽与堕落。皇帝整日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之事毫不关心。他广纳美女,修建豪华的宫殿,举办奢靡的宴会,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
这位皇帝夜夜笙歌,与妃嫔们嬉戏玩乐,常常通宵达旦,荒废了朝政。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怨声载道,而宫廷中的官员们却大多阿谀奉承,不敢直言进谏。
有一位忠臣,实在看不下去皇帝的荒淫行径,冒死进谏,恳请皇帝以国事为重,关心百姓疾苦。然而,皇帝不仅不听,反而龙颜大怒,将这位忠臣打入大牢。从此,朝中再无人敢直言进谏,皇帝更加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逐渐陷入了混乱。外敌趁机入侵,国内民变四起。百姓们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的暴政。曾经辉煌的王朝,在皇帝的荒淫无度下,变得摇摇欲坠。
最终,这个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覆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因皇帝荒淫无度而导致灭亡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的一个深刻教训。它警示着后人,统治者必须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只顾自己的享乐而忽略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正如《尚书》中所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以民为本,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否则必将走向衰败与灭亡。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荒淫无度的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更会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成语拼音
- hún hún è è
成语解释
- 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原意是浑厚而严正。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典故出处
- 汉·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
成语典故
- 他自己在十六七岁时浑浑噩噩的,所以觉得十六岁的女孩子便那么练达人情世故,不是寿相”。★茅盾《一个女性》
成语造句
- 他每日无所事事,生活过得毫无目标,就这样浑浑噩噩地浪费着大好时光。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叫小李。他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里,父母勤劳善良,家境虽不富裕却也温馨和睦。
小李从小就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目标和志向,每天只是跟着村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依然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对于未来没有任何规划。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他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找点事情做,但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智者。智者看到小李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便把他叫到身边,给他讲了许多历史上的故事。智者提到古代有很多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事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智者对小李说:“人生在世,不应如此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你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小李听了智者的话,心中有所触动,但他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智者又给他讲了一个历史上的典故。在古代,有一个人一开始也像小李一样迷茫,但他后来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小李听完这个故事,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从那一天起,小李决定改变自己。他不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是开始尝试各种事情,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探索,他终于发现自己对木工活儿有着独特的天赋。于是,他开始刻苦钻研木工技艺,向村里的老木匠请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的木工手艺越来越好,他制作出来的家具不仅精美而且实用。他的名声渐渐传开,周围村庄的人都来找他定制家具。小李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能总是浑浑噩噩地度过,我们应该有目标、有追求,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就像那些历史上的伟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出宝贵的财富。
成语拼音
- hùn hùn dùn dùn
成语解释
- 迷糊不清的样子,凝一片,不分明。
典故出处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3回仍然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成语典故
- 茫茫的东和迷蒙的夜空连成一片,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混混沌沌。★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
成语造句
- 他每日过得毫无目标,生活状态混混沌沌,让家人朋友都十分担忧。
成语故事
- 在远古时期,天地初开,万物混沌。那时的世界一片迷蒙,没有清晰的界限和秩序。
传说在一个偏远的部落里,有一个名叫愚的年轻人。他整日浑浑噩噩,过着混混沌沌的生活。他对周围的一切都缺乏清晰的认知,常常分不清是非善恶。
一天,部落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头凶猛的野兽袭击了村庄,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愚却依然懵懵懂懂,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在混乱中,他误打误撞地走进了森林深处。在那里,他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回到部落。
他在森林中漫无目的地游荡着,饿了就摘些野果充饥,困了就找个地方随便躺下。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愚始终没有找到回去的路。
然而,在这混混沌沌的日子里,愚开始逐渐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他看到了万物的生长和变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慢慢地,他的头脑似乎变得清晰了一些。
有一天,愚遇到了一位智慧的老人。老人看着愚那迷茫的样子,笑着说:“年轻人,你为何如此混混沌沌地生活?”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办。”老人语重心长地说:“生活就像这片森林,看似混乱,但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探索,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愚听了老人的话,恍然大悟。他开始努力思考,尝试着去理解周围的一切。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愚终于找到了回到部落的路。
回到部落后,愚不再像以前那样混混沌沌地生活。他开始积极地参与部落的事务,用自己在森林中的感悟去帮助他人。他逐渐成为了部落里备受尊敬的人。
从愚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即使生活有时会显得混混沌沌,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探索和学习的心,终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意义。就如同历史上那些在混沌中寻找光明的先辈们,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摸索,为后人开辟出了一条条清晰的道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混混沌沌的时期,但正是这些时期,促使着人们不断思考、进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以愚为鉴,在混混沌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智慧和成长。
成语拼音
- luò tuò bù jī
成语解释
- 形容人性情豪放,行为散漫。
典故出处
- 《北史·杨素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
成语典故
- 阿素是落拓不羁,就像她的父亲。★茅盾《子夜》
成语造句
- 他行事向来随心,不受常规束缚,让人觉得落拓不羁。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张华。
张华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出身贫寒,但却拥有着一颗不羁的心。他生性豪放,不受世俗的约束,常常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张华不喜欢被规矩和传统所束缚,他喜欢游历四方,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他的足迹遍布了山川湖泊,每到一处,都会留下属于他的独特印记。
有一次,张华来到了一个繁华的城镇。这里的人们都循规蹈矩,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张华的出现,就像一阵不羁的风,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他穿着随意,行为洒脱,与周围那些拘谨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在城镇中与一些文人雅士相聚,大家一起饮酒作乐,畅谈天下大事。张华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言辞犀利而又充满激情。有人对他的不羁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非议,但张华却毫不在意。
在一次聚会中,张华结识了一位同样落拓不羁的朋友。他们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为了莫逆之交。两人一起闯荡江湖,经历了许多冒险和挑战。他们曾在荒野中遭遇暴风雨,却依然笑着面对;他们曾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华的名声越来越大。虽然有些人对他的行为方式颇有微词,但也有很多人被他的自由和洒脱所吸引,对他敬佩不已。
然而,张华的落拓不羁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一次,他因为得罪了当地的权贵,而陷入了困境。但张华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坚定地面对困难。
最终,张华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摆脱了困境。他继续踏上自己的旅程,去追寻心中的自由和梦想。
张华的故事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说,他的落拓不羁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不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尽管历史的长河已经流逝,但张华的故事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激励着那些渴望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人们。
成语拼音
- mǎ mǎ hǔ hǔ
成语解释
- 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典故出处
- 茅盾《子夜》十二单办那八个厂,四十多万也就马马虎虎混得过。”
成语典故
-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成语造句
- 他对待工作总是这样,从不用心,做得马马虎虎,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
成语故事
- 从前有一位画家,他画画的技艺还算不错,但就是有个毛病,做事情总是不够认真细致,有些马马虎虎。
有一次,这位画家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为一位富商画一幅骏马图。画家信心满满地开始作画,他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匹骏马的轮廓。然而,在绘制细节的时候,他却没有那么用心了。他随意地给马画上了眼睛、鼻子和嘴巴,马的毛发也只是简单地涂抹了几下。
画作完成后,画家便将它交给了富商。富商看到这幅画,皱起了眉头说:“这匹马怎么看着有些奇怪啊?”画家却满不在乎地说:“这已经很不错啦,您就别挑剔了。”富商无奈地摇了摇头。
过了一段时间,画家又接到了一个画虎的任务。这次他依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依旧是马马虎虎地作画。他画的老虎看起来毫无威风可言,甚至有点像一只病猫。当他把画交给雇主时,雇主非常不满意,对着他一顿数落。
画家感到很沮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想起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画家,比如顾恺之,其画作细腻而传神,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极其完美。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马马虎虎地对待画画这件事了。
从那以后,画家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作画的机会,他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对象的特征,用心地描绘每一个细节。慢慢地,他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的画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马马虎虎,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取得好的结果。正如古人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避免因为马马虎虎而导致失误和遗憾。
成语拼音
- màn bù jīng xīn
成语解释
- 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典故出处
- 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当时漫不经心,却等事后再去追怀。”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总是这样,每次做作业都潦潦草草,仿佛完全不在乎成绩,就像在做一件漫不经心的琐事。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名叫李三。李三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家境还算殷实。
李三平日里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对很多事情都不上心。他的父母多次劝他要认真对待生活和学业,但他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他开设了一个学堂,教授各种知识和技能。许多年轻人都踊跃地去报名学习,希望能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能。然而李三却对此毫不在意,觉得学习那些东西太枯燥乏味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在学堂学习的年轻人逐渐变得优秀起来,他们有的凭借着所学在镇上交到了很多朋友,有的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李三呢,依然每天无所事事地闲逛,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浑然不觉。
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个大商人,他要在镇上寻找一些有能力的人帮忙打理生意。那些曾经在学堂学习过的年轻人纷纷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获得了商人的青睐。而李三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多么好的机会。
他后悔不已,想起了父母曾经对他的劝告,想起了自己曾经漫不经心对待生活的态度。他想要去改变,可是却发现已经有些晚了。
从那以后,李三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明白了只有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才能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虽然他已经错过了一些机会,但他决心从此刻开始努力改变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总是漫不经心地对待生活,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认真对待每一个可能改变我们命运的瞬间,否则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可能已经追悔莫及。就像《论语》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只有用心去思考和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成语拼音
- wán shì bù gōng
成语解释
- 玩世以消极、玩弄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
典故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赞》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成语典故
- 余乡殷生文屏,毕司农之妹夫也,为人玩世不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颠道人》
成语造句
- 他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仿佛对一切都毫不在意,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让身边的人很是无奈。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子休的富家子弟。子休出生在一个富贵显赫的家族,从小便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子休却并未像家族所期望的那样,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抱负的人。他整日游手好闲,穿梭于各种娱乐场所,对家族的事务毫不关心,对学业和技艺更是嗤之以鼻。
子休身边聚集了一群同样无所事事的朋友,他们一起饮酒作乐,挥霍着家族的财富。子休的父母多次劝说他要收敛心性,专注于正事,但他总是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家族的生意遭遇了重大危机,急需有人出面解决。子休的父亲希望他能够承担起责任,协助处理事务。可子休却一脸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船到桥头自然直。”说完,便又转身与朋友们玩乐去了。
家族中的长辈们看到子休如此玩世不恭的态度,都摇头叹息。他们深知,一个家族若要长久繁荣,需要的是有责任心、有智慧和勤奋努力的后人。而子休的行为,无疑是在自毁前程,也在逐渐消耗家族的根基。
时间一天天过去,家族的状况越来越糟糕。由于子休的不作为和放纵,家族的生意一落千丈,财富急剧缩水。曾经的富贵繁华渐渐远去,门庭冷落。
直到有一天,子休身边的那些朋友也因为他的落魄而纷纷离去。他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玩世不恭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后果。
回首往昔,子休懊悔不已。他想起了祖辈们创业的艰辛,想起了父母曾经对他的殷切期望。可如今,一切都已太晚,他只能在悔恨中度过余生。
子休的故事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教训,人们以此告诫后人:切不可玩世不恭,虚度光阴,要有责任感和上进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健,为家族和社会做出贡献。
成语拼音
- wú suǒ shì shì
成语解释
- 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上承总统指挥,下受委员成议,镇(整)日间无所事事,反象似赘瘤一般。(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回)
成语造句
- 他整天游手好闲,看起来无所事事,实在是浪费大好时光。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个名叫李明的年轻人。李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辛勤劳作,期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然而,李明长大后却变得游手好闲,不愿付出努力去学习或工作。他每日在街头闲逛,与一群同样无所追求的朋友混在一起。
邻居们看到李明这般模样,纷纷摇头叹息。有好心的长辈劝他:“年轻人,应当有所作为,不能终日无所事事,浪费光阴啊。”可李明却不以为然,觉得这样的生活自由自在,无需承担责任和压力。
有一天,镇上来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老者听闻了李明的情况,决定与他谈谈。老者语重心长地对李明说:“孩子,古往今来,那些成功之人,无不是勤奋努力,有所追求。就如汉朝的匡衡,幼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因家中无钱点灯,便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借邻家的烛光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大学问家。你如今身强体壮,头脑聪慧,却无所事事,将来如何在这世间立足?”
李明听了,心中略有触动,但长久以来养成的懒散习性,让他难以立刻改变。
不久,李明的父母因病卧床,家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他的肩上。他这才发现,自己平日里无所事事,竟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养家糊口,甚至连为父母请医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看着父母因病痛而憔悴的面容,李明懊悔不已。
此时,他想起了老者的话,终于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他开始四处寻找工作,无论多么辛苦的活儿,他都愿意去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拼搏,李明终于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不仅让父母过上了好日子,也赢得了邻里的尊重。
从此,李明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告诫镇上的年轻人:“千万不要像我曾经那样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成语拼音
- xián pí lài liǎn
成语解释
- 厚着脸皮纠缠,惹人厌烦。
典故出处
- 明·李开先《宝剑记》第十四出你在这青堂瓦舍里坐着,到也自在,你这等涎皮赖脸的,俺管监的吃风!”
成语典故
- 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理也不知道。★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回
成语造句
- 他总是不顾别人的反感,一味地纠缠不休,那涎皮赖脸的模样让人十分厌恶。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阿强,一个叫阿慧。阿强家境贫寒,但生性机灵;阿慧则出生于富裕之家,温柔美丽。
阿强对阿慧一见钟情,想尽办法接近她。然而,阿慧对阿强却并无特别的感觉。
阿强不管阿慧的冷淡态度,总是涎皮赖脸地出现在阿慧面前。他时常在阿慧家门口徘徊,找各种借口与阿慧搭话。阿慧觉得他烦人,多次让他别再来纠缠,可阿强却当作耳旁风。
有一次,镇上来了个戏班子。阿强得知阿慧会去看戏,便早早地等在戏场。阿慧看到阿强,眉头紧皱,转身就想走。阿强却厚着脸皮跟上去,不停地在阿慧耳边说着讨好的话。阿慧烦不胜烦,可阿强依然我行我素。
阿慧的家人也知道了阿强的行为,对他很是不满。他们警告阿强,如果再这样不知好歹,就会去报官。但阿强毫不畏惧,依旧涎皮赖脸地缠着阿慧。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或许是阿强的坚持和真心最终打动了阿慧。又或许是阿慧看到了阿强身上那股执着的劲儿,觉得他日后也许会有所作为。渐渐地,阿慧不再像以前那样反感阿强,开始愿意与他交流。
阿强抓住这个机会,努力改变自己。他找了份正经的工作,勤奋努力,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慢慢改善了生活状况。
最终,阿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阿慧的芳心,两人喜结连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坚持和执着或许能改变他人的看法,但前提是这种坚持要用在正确的道路上,并且要有积极的改变和努力。像阿强最初涎皮赖脸的行为其实并不可取,好在他后来能够迷途知返,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幸福。
成语拼音
- xiāo jí dài gōng
成语解释
- 指用消极的方法不认真工作。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陈老板对于员工们的消极怠工毫无办法,只得同意增加工资。
成语造句
- 他最近在工作中的表现让人不满,经常无故旷工、拖延任务,完全是消极怠工的状态。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规模颇大的工坊。工坊的主人名叫赵员外,他以经营纺织业为生,工坊里雇佣了众多的工人。
其中有一个名叫李四的工人,原本也是勤奋努力,干活儿十分卖力。可不知从何时起,李四渐渐变得消极起来。
原来,李四觉得自己每日辛勤劳作,所得的报酬却并不丰厚,与自己付出的汗水不成正比。而且工坊里的管理方式也让他感到压抑,他提出的一些改进建议都未被赵员外采纳。久而久之,李四心生不满,开始消极怠工。
每日上工时,他总是拖拖拉拉,别人已经开始忙碌,他还在慢慢悠悠地准备工具。工作时,也不再全神贯注,常常心不在焉,导致纺织出的布匹质量下降,产量也大不如前。
赵员外注意到了李四的变化,起初还以为他是身体不适或者家中有了变故。但经过一番询问和观察,才发现李四是故意消极怠工。赵员外十分生气,决定找李四谈话。
赵员外对李四说:“昔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只为完成治水大业,其勤奋努力,令人敬仰。而如今你在工坊,有安稳的环境,却不知珍惜,消极怠工,这如何说得过去?”
李四却回道:“大禹治水乃是为了天下苍生,名垂青史。我在这工坊拼死拼活,却只能勉强糊口,又何来动力?”
赵员外耐心解释道:“工坊的发展需要众人齐心协力,只要大家努力工作,生意好了,自然都会有更好的回报。你这般消极怠工,不仅影响了工坊的效益,也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李四听了,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一家面对巨大的困难,都不曾消极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感动了上天。相比之下,自己因为一时的不满就消极对待工作,实在是不应该。
经过反思,李四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向赵员外保证,今后一定会改过自新,重新积极努力地工作。
从此,李四不再消极怠工,恢复了往日的勤奋,工坊也因为众多像李四这样改过自新的工人的努力,生意越来越红火。
成语拼音
- xīn bù zài yān
成语解释
-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典故出处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成语典故
- 讲话时做腔做势,而又带着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柔石《二月》六
成语造句
- 他最近总是神情恍惚,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仿佛有很重的心事。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位名叫李华的书生。李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聪慧过人,被家人寄予厚望。
李华年纪轻轻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诗词文章皆能信手拈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学业上却逐渐出现了问题。
原本,李华每日都会早起诵读经典,刻苦钻研学问,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当他偶然结识了一群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富家子弟整日吃喝玩乐,过着奢靡的生活。李华起初还能保持清醒,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责任。但渐渐地,他被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开始频繁地与他们一同出入各种娱乐场所。
每当李华坐在书房准备读书时,他的心思却早已飞到了外面的繁华世界。书本上的文字在他眼中变得模糊不清,他的心完全不在学习上。老师布置的功课,他也是草草应付,甚至常常出错。
家中长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劝诫他要专心学业,不可心不在焉,可李华总是表面上答应,背地里依旧我行我素。
到了科举考试的日子,李华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然而,当他拿到试卷,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题目时,却发现自己的头脑一片空白。由于平日里学习心不在焉,许多知识都没有掌握扎实,他绞尽脑汁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
最终,考试结果公布,李华名落孙山。看着榜上那些陌生的名字,他懊悔不已,这才意识到自己因为心不在焉而荒废了学业,错失了大好的机会。
正如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李华因为心不在焉,在求学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遗憾。而这个故事也告诫后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切不可心不在焉,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成语拼音
- xún huān zuò lè
成语解释
- 寻求欢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
典故出处
- 清·吴梅《风洞山》附《先导》风尘倾洞,天地丘墟,这班人儿还要演起戏来寻欢作乐。”
成语典故
- 也是地主恶霸寻欢作乐的场所。★陈登科《赤龙与丹凤》
成语造句
- 他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只知寻欢作乐。
成语故事
-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李逸的富家公子。他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便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李逸的家族在当地颇具名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然而,这也让李逸养成了骄纵任性的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逸没有将心思放在家族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上,反而沉迷于各种玩乐之中。他整日与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出入于歌楼酒肆,寻欢作乐,不知今夕何夕。
他的父母多次劝诫他,要他收敛心性,学习经营之道,将来能够撑起家族的大业。但李逸却把这些话当作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李逸听闻京城来了一位名角,其歌舞技艺堪称一绝。他便迫不及待地带着一众好友,快马加鞭赶往京城。在京城的日子里,他们住在最豪华的客栈,夜夜笙歌,挥金如土。为了博得名角的欢心,李逸不惜一掷千金,送上无数珍贵的礼物。
与此同时,家族的生意因为李逸的不管不顾逐渐出现了问题。一些竞争对手趁机打压,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家族中的长辈们忧心忡忡,却又对李逸的行为无可奈何。
终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逸如梦初醒。由于长期的挥霍无度和疏于管理,家族的生意遭遇了重大危机,资金链断裂,债主纷纷上门讨债。曾经繁华的府邸变得门可罗雀,昔日的好友也都离他而去。
李逸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荒唐与错误,然而为时已晚。他想起了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悔自己当初只知寻欢作乐,没有居安思危,以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从此以后,李逸痛改前非,努力学习经营之道,试图重振家族的辉煌。但曾经犯下的过错并非轻易就能弥补,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历经无数艰辛,才让家族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寻欢作乐虽能带来一时的快乐,但却可能导致长久的痛苦和悔恨。我们应当珍惜时光,勤勉努力,才能拥有真正美好的未来。
成语拼音
- yīn xún gǒu qiě
成语解释
- 沿袭旧的,敷衍应付。
典故出处
- 宋·吕祖谦《答潘叔度》以此等语言自恕,则因循苟且,无一事可为矣!”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从来不愿意在工作中因循苟且,总是努力追求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成果。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王朝,局势动荡不安。国家的边疆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而朝廷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官员,他身处要职,负责边疆的防御事务。起初,李明满怀报国之志,一心想要加强边防,抵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幸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渐渐陷入了一种因循苟且的状态。面对边疆防御工事的年久失修,他没有积极组织修缮和加固,而是选择了视而不见。当有将领提出创新的防御策略时,他害怕承担风险,害怕改变现状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拒绝采纳。
朝廷拨下的军费,本应用于招募新兵、训练士兵以及购置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李明却为了中饱私囊,贪污了大部分军费,导致军队装备落后,士兵们士气低落。
一次,外敌大规模入侵,边疆的守军因为防御薄弱,陷入了困境。李明在这危急关头,不是积极组织抵抗,而是想着如何推卸责任,如何保住自己的官位和性命。
在历史上,类似李明这样因循苟且的官员并不少见。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只为了个人的私利和安逸,而置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于不顾。
因循苟且之人,往往缺乏勇气和担当,他们害怕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愿意沿着旧有的、安逸的道路前行,不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和创新。这样的行为,最终只会导致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摒弃因循苟且的思想和行为,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努力奋斗。
成语拼音
- yóu qiāng huá diào
成语解释
- 形容说话轻浮油滑,不诚恳,不严肃。
典故出处
- 清·王士祯《师友诗传录》若不多读书,多贯穿,而遽言性情,则开后学油腔滑调,信口成章之恶习矣。”
成语典故
- 人们——特别是小何还是认定他油腔滑调。★茹志娟《新当选的团支书》
成语造句
- 他这个人在与人交流时,总是不能真诚相待,尽说些虚情假意的话,让人感觉油腔滑调。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繁华城镇里,有一个名叫赵三的年轻人。赵三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父母辛勤劳作,期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赵三却生性懒惰,对读书毫无兴趣,整日游手好闲。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三没有一技之长,也不愿意从事艰苦的劳动工作。为了生计,他开始凭借一张巧嘴在街头巷尾混日子。
赵三能说会道,巧舌如簧,一开始,人们觉得他言语有趣,乐意与他交谈。但时间久了,大家发现他所说的大多是空洞无物、毫无诚意的话。他总是油嘴滑舌,表面上对人热情洋溢,实际内心却毫无真情实感。
有一次,镇上来了一位富商,准备在这里投资开设一家新的商铺。赵三听闻这个消息,立刻动了心思,想要巴结富商,谋取一些好处。他找到富商,口若悬河地夸赞富商的眼光独到、财富雄厚,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有能力为富商的生意出谋划策。富商起初被他的言辞所迷惑,给了他一些小任务去办。
可是,赵三做事敷衍了事,只知道用花言巧语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和懒惰。最终,富商发现了他的真面目,对他的油腔滑调感到极度厌恶,不仅不再信任他,还将他赶出了商铺。
在感情方面,赵三也是屡屡受挫。他追求镇上的一位姑娘,起初,姑娘被他的甜言蜜语所打动。但相处一段时间后,姑娘发现赵三只会说些好听的,却从未有过实际的行动来关心她、照顾她。姑娘意识到赵三的油腔滑调不过是虚情假意,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
赵三的名声越来越差,人们都对他避而远之。他到了中年,依旧一事无成,孤独终老。
这个故事警示着人们,油腔滑调或许能在一时之间迷惑他人,但终究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和信任。只有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长远。
成语拼音
- yóu shǒu hào xián
成语解释
- 指人游荡懒散,不愿参加劳动。
典故出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三年诏》今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与赋贫民,给与粮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元·无名氏《杀狗劝夫》我打你个游手好闲,不务生理的弟子孩儿。
成语典故
- 这位督办,那时候正在上海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正好有功夫做那些不相干的闲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成语造句
- 他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完全是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让人感到十分无奈。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个名叫李四的年轻人。李四家境原本还算殷实,父母辛勤劳作,为他积攒了一定的家业。然而,李四自幼便被娇生惯养,养成了懒惰的习性。
随着年岁渐长,李四既不愿意像父亲那样勤勤恳恳地耕种田地,也不想像母亲那样操持家务。他每日无所事事,游逛于街头巷尾,与一群同样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
起初,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李四,希望他能收心,找一份正经的事情做,为家庭分担责任。但李四总是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家里的积蓄因为李四的挥霍和不事生产而逐渐减少。
邻里们看到李四如此游手好闲,都纷纷摇头叹息。他们以李四为反面教材,教育自家的孩子要勤劳努力,不可像李四这般虚度光阴。
有一次,镇上遭遇了旱灾,农作物收成大幅减少。许多家庭都面临着生计的困难,大家纷纷想办法节衣缩食,寻找新的出路。而李四却依旧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对家中的困境毫不关心。
当别人家都在努力补种耐旱的作物,或者外出做工赚钱养家时,李四却整天躺在家里睡大觉。他的父母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拖着年迈的身体去做一些辛苦的零工。
终于,李四的父母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了。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了绝境。此时的李四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由于他长期游手好闲,没有学到任何谋生的技能,想要改变现状却感到力不从心。
他四处求职,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良好的口碑,没有人愿意雇佣他。李四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他想起了古人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自己因为贪图玩乐,游手好闲,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败。
从此以后,李四痛改前非,开始努力学习各种技能,逐渐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他家的生活终于慢慢好了起来。
这个故事警示后人,切不可游手好闲,浪费光阴,只有勤奋努力,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成语拼音
- zuì shēng mèng sǐ
成语解释
- 象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典故出处
- 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成语典故
- 一切有志者都不应该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成语造句
- 他整日无所事事,过着看似潇洒实则醉生梦死的生活,完全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某个朝代,有一位出身富贵的公子名叫赵逸。他自小生活在奢华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未经历过世间的艰难困苦。
赵逸的家族在当地声名显赫,拥有着大片的土地和众多的产业。他在成长过程中,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阿谀奉承之人,对他百般讨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逸非但没有展现出家族所期望的才华和抱负,反而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他每日的生活便是与一群酒肉朋友寻欢作乐,从早到晚,不是在酒楼中饮酒作乐,便是在歌舞坊里流连忘返。
他的父母多次劝诫他要收敛心性,专注于学业和家族事业,可赵逸却把这些话当作耳旁风。他觉得人生苦短,何必辛苦自己去追求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不如及时行乐,享受当下。
在赵逸的世界里,仿佛没有明天,只有眼前的欢愉。他常常在醉酒后陷入混沌的梦境,醒来又继续沉醉在纸醉金迷之中。
然而,好景不长。这个朝代逐渐陷入了动荡,战乱四起,民不聊生。赵逸家族的产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家境逐渐衰落。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朋友纷纷离去,生怕被他所牵连。
失去了家族的财富和地位的庇护,赵逸才如梦初醒。他发现自己过去的那些醉生梦死的日子,就如同虚幻的泡影,一戳即破。当真正的困难来临,他却毫无应对之策,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不具备。
赵逸流落街头,饱尝了世间的艰辛和冷暖。他后悔不已,想起曾经父母的教诲,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可此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切不可像赵逸那般醉生梦死,虚度光阴。而应珍惜时光,积极进取,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免在风云变幻之时,无所适从,追悔莫及。正如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当以赵逸的经历为鉴,把握当下,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醉生梦死-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