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之疾
成语拼音
- gāo huāng zhī jí
膏肓之疾成语解释
- 指不可医治的绝症。
典故出处
- 《左传·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成语造句
- 他一直忽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等到发现时已经患上了膏肓之疾,后悔也来不及了。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晋景公生了一场重病,他派人去秦国请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来诊治。医缓还没到,晋景公就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见到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说:“医缓要来了,他可是个厉害的医生,我们该怎么办呢?”另一个小孩说:“不用怕,我们躲在肓之上,膏之下,他就拿我们没办法了。”
不久后,医缓来到了晋国,仔细为晋景公诊断后,面色沉重地说:“国君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针灸达不到,用药也无济于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晋景公听了,想起自己做的梦,觉得医缓果然医术高明,竟然和自己梦中的情形一样。
晋景公无奈地叹了口气,给了医缓丰厚的赏赐,让他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晋景公的病情愈发严重,最终还是去世了。
“膏肓之疾”这个成语由此而来,用来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的疾病,也常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朝代的兴衰也如同身患膏肓之疾一般。比如商朝末年,纣王无道,荒淫残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虽然有一些忠臣良将试图劝谏纣王改过自新,但纣王却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这就如同一个国家身患膏肓之疾,即使有一些补救的措施,也难以挽回败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境,就像面对膏肓之疾一样。然而,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许有时候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才有可能找到转机。
同时,我们也要懂得未雨绸缪,在问题还没有发展到膏肓之疾的程度时,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就像我们要注重身体健康,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避免病情恶化。
总之,“膏肓之疾”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重视问题的严重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轻易放弃。同时,也要注重预防,避免问题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取得更大的成就。
膏肓之疾-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