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
成语拼音
- sān cùn zhī shé
三寸之舌成语解释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典故出处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成语典故
- 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成语造句
- 他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之舌,成功地说服了众人支持他的方案。
成语故事
-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张仪的人。他出身贫寒,但却拥有非凡的智慧和口才。
张仪起初四处游历,寻求施展才华的机会。一次,他来到了楚国,本想在楚国有所作为,却遭到了楚国令尹的诬陷,被打得遍体鳞伤。然而,这并没有磨灭张仪的志向。
后来,张仪得到了秦国的重视,进入秦国为官。当时,各国之间纷争不断,都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斗。秦国想要扩张自己的势力,张仪便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之舌”,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他前往魏国,凭借着他的口才和对局势的精准分析,成功地说服了魏国与秦国交好。接着,他又出使其他各国,在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中周旋。
有一次,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齐国和楚国联盟。张仪便主动请缨,前往楚国。他见到了楚王,用花言巧语迷惑楚王,声称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就会割让大片土地给楚国。楚王被张仪的话语所打动,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与齐国断交。然而,当楚国派人去秦国索要土地时,张仪却矢口否认曾经的承诺,楚王这才意识到自己上了当。
张仪就是这样,凭借着他的那张三寸不烂之舌,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为秦国谋取了诸多利益。他的言辞或犀利如剑,或婉转如流,总能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历史的记载中,张仪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他的三寸之舌不仅让他自己声名远扬,也为秦国的崛起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口才和智慧在政治和外交中的巨大力量。尽管他的手段有时被人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杰出人物,用他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寸之舌-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