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
成语拼音
- fēn tíng kàng lǐ
分庭抗礼成语解释
-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典故出处
- 《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成语典故
-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成语造句
- 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他竟敢与资深教授分庭抗礼,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
有一个名叫子贡的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聪慧过人,且能言善辩,经常代表鲁国出使各国。
一次,子贡出使到了齐国。当时齐国的权臣田常正准备发动一场内乱,企图夺取更高的权力。子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情况,他深知这场内乱将会给齐国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子贡决定去见田常,试图说服他改变主意。
子贡见到田常后,直截了当地指出他发动内乱的计划并不明智。他说:“如今您在齐国的地位已经很高,如果继续在国内争斗,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且会面临诸多风险。倒不如将目光转向国外,去攻打鲁国。这样一来,您可以获得更大的功绩,同时也能转移国内的矛盾。”
田常听了子贡的话,却不以为然,他说:“鲁国弱小,攻打它有什么意义呢?”
子贡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您错了。鲁国看似弱小,但它的国君和大臣们团结一致,百姓也都忠诚拥护,攻打它并非易事。而吴国强大,且与齐国相邻,如果您能率领大军攻打吴国,与吴国分庭抗礼,一旦取得胜利,那您的威名将会传遍天下,到时候您在齐国的地位将无人能及。”
田常被子贡的话打动了,他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计划。最终,他决定按照子贡的建议,放弃攻打鲁国,转而准备与吴国一决高下。
子贡成功地阻止了齐国对鲁国的进攻,为鲁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安宁。而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在各国之间巧妙周旋,展现出了非凡的外交才能。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子贡的胆识和谋略,他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关键所在,通过巧妙的言辞引导他人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而“分庭抗礼”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双方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曾以这样的姿态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风采,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精彩的传奇。
分庭抗礼-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