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天年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爲基?何立而爲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以母爲基,以父爲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爲神?


岐伯曰: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爲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


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


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裏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


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黃帝內經-天年-相關圖片

黃帝內經 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