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水脹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


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


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上鼓下空)(上鼓下空)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脹何如?


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


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着,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


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衄(別本作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


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黃帝內經-水脹-相關圖片

黃帝內經 水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