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衛氣失常

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搐(別本作蓄)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伯高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


黃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對曰:積於上(者),瀉人迎、天突、喉中;積於下者,瀉三裏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黃帝曰:善。


黃帝問於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


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脣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黃帝曰:病形何如,取之奈何?


伯高曰:夫百病變化,不可勝數,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氣有輸,(筋有結),骨有屬。


黃帝曰:願聞其故。


伯高曰:皮之部,輸於四末。肉之柱,有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血氣之輸,輸於諸絡,氣血留居則盛而起。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者也。


黃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曰:夫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究(別本作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小之,甚者衆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


黃帝問於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溫寒(別本作:寒溫),有老壯少小,別之奈何?


伯高對曰:人年五十已上爲老,二十已上爲壯,十八已上(別本作下)爲少,六歲已上(別本作下)爲小。


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黃帝曰:別此奈何?


伯高曰:膕(別本作䐃)肉堅,皮滿者,肥。膕(別本作䐃)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


黃帝曰:身之寒溫何如?


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


黃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黃帝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衆人者也。


黃帝曰:衆人奈何?


伯高曰:衆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命曰衆人。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治無失常經。是故,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者。


黃帝內經-衛氣失常-相關圖片

黃帝內經 衛氣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