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通天

黃帝問於少師曰:餘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


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


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


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別本作抑)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爲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別本作宣),好爲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爲懼懼,無爲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


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而)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在)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宜)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其)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毋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


少師答曰:衆人之屬,不知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於衆者也。


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


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嶮,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䁢䁢然,豆豆然,衆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黃帝內經-通天-相關圖片

黃帝內經 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