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腹中論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爲何病?


岐伯對曰:名爲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


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爲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爲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爲出之誤)鬲,俠(《太素》作使)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爲逆,居臍下爲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是爲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着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澀之病。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屬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爲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也。


帝曰:善。


黃帝內經-腹中論-相關圖片

黃帝內經 腹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