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刺要論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


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爲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泝泝然寒慄。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㑊然不去也。


黃帝內經-刺要論-相關圖片

黃帝內經 刺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