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
在頭,頭疾痛,爲藏針之(按全元起本雲:“爲針之。”無“藏”字),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陰刺,入一旁四處(按《甲乙經》,陽刺者,正內一,傍內四;陰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陰刺疑是陽刺也),治寒熱。深專者,刺大髒,迫髒刺背,背俞也。刺之迫髒,髒會,腹中寒熱去而止。與刺之要,髮針而淺出血。
治腐(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經》“腐”作“癰”)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爲故止。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俠脊兩旁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腹中氣熱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爲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溼。刺大分小分,多髮針而深之,以熱爲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深者刺,無傷脈肉爲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熱病已止。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分諸脈。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爲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