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解精微論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溼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羣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毚愚僕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經有也。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出也。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於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者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爲志,火之精爲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爲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衝陰,衝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黃帝內經-解精微論-相關圖片

黃帝內經 解精微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