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爲“四書”之一(另外三本爲《大學》《中庸》《論語》)。《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60章。
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爲人也;後名實者,自爲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爲政,子柳、子思爲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國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
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必形諸外。爲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曰:“孔子爲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爲爲肉也。其知者以爲爲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爲苟去。君子之所爲,衆人固不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