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末劉向編定爲三十三篇,書名亦爲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爲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衆,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羣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爲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爲執圭,官爲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仲慕公之爲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