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式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爲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士容】
一曰:士不偏不黨。柔而堅,虛而實。其狀朗然不儇,若失其一。傲小物而志屬於大,似無勇而未可恐猲,執固橫敢而不可辱害。臨患涉難而處義不越,南面稱寡而不以侈大。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耳目遺俗而可與定世,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朅。德行尊理而羞用巧衛,寬裕不訾而中心甚厲,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此國士之容也。
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其鄰桎其後足,狗乃取鼠。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人亦然,誠有之則神應乎人矣,言豈足以諭之哉?此謂不言之言也。
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閒雅,辭令遜敏。田駢聽之畢而辭之。客出,田駢送之以目。弟子謂田駢曰:“客士歟?”田駢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斂,士所術施也;士所弇斂,客所術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骨節蚤成,空竅哭歷,身必不長。衆無謀方,乞謹視見,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惡予,國雖大不爲王,禍災日至。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鍾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謹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捨不侻,而心甚素樸。
唐尚敵年爲史,其故人謂唐尚願之,以謂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爲史也,羞而不爲也。”其故人不信也。及魏圍邯鄲,唐尚說惠王而解之圍,以與伯陽,其故人乃信其羞爲史也。居有間,其故人爲其兄請,唐尚曰:“衛君死,吾將汝兄以代之。”其故人反興再拜而信之。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知人情不能自遺,以此爲君,雖有天下何益?故敗莫大於愚。愚之患,在必自用。自用則戇陋之人從而賀之。有國若此,不若無有。古之與賢從此生矣。非惡其子孫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實也。
【務大】
二曰:嘗試觀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貴於其國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此所以欲榮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爭善處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區區焉相樂也,自以爲安矣。竈突決,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爲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爲人臣者,進其爵祿富貴,父子兄弟相與比周於一國,區區焉相樂也,而以危其社稷,其爲竈突近矣,而終不知也,其與燕爵之智不異。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此之謂也。故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細大賤貴交相爲贊,然後皆得其所樂。
薄疑說衛嗣君以王術,嗣君應之曰:“所有者千乘也,願以受教。”薄疑對曰:“烏獲舉千鈞,又況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昭文君謂杜赫曰:“願學所以安周。”杜赫對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則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則周自安矣。”此所謂以弗安而安者也。
鄭君問於被瞻曰:“聞先生之義,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對曰:“有之。夫言不聽,道不行,則固不事君也。若言聽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賢乎其死亡者也。
昔者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內矣。湯武欲繼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達矣。五伯欲繼湯武而不成,既足以爲諸侯長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榮矣。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務事大。
【上農】
三曰: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爲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捨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爲非,以非爲是。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爲本教也。”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是故當時之務,農不見於國,以教民尊地產也。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此聖人之制也。
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捨。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
故當時之務,不興土功,不作師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衆;農不上聞,不敢私籍於庸:爲害於時也。然後制野禁。苟非同姓,農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農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糞;齒年未長,不敢爲園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農不敢行賈;不敢爲異事:爲害於時也。然後制四時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澤人不敢灰僇,繯網罝罦不敢出於門,罛不敢入於淵,澤非舟虞不敢緣名:爲害其時也。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國家難治,三疑乃極。是謂背本反則,失毀其國。
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時事不共,是謂大凶。奪之以土功,是謂稽,不絕憂唯,必喪其秕。奪之以水事,是謂籥,喪以繼樂,四鄰來虐。奪之以兵事,是謂厲,禍因胥歲,不舉銍艾。數奪民時,大飢乃來。野有寢耒,或談或歌,旦則有昏,喪粟甚多。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
【任地】
四曰:后稷曰:子能以窐爲突乎?子能藏其惡而揖之以陰乎?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溼安地而處乎?子能使雚夷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盡爲泠風乎?子能使藁數節而莖堅乎?子能使穗大而堅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強乎?
爲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溼者欲燥,燥者欲溼。上田棄畝,下田棄甽。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
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博六寸,所以間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澤,使苗堅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草諯大月。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此告民地寶盡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狶首生而麥無葉,而從事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獲死。
天下時,地生財,不與民謀。有年瘞土,無年瘞土。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盡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
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插圖]之。民既[插圖],乃以良時慕,此從事之下也。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種稑禾不爲稑,種重禾不爲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辯土】
五曰:凡耕之道,必始於壚,爲其寡澤而後枯。必厚其靹,爲其唯厚而及。[插圖]者[插圖]之,堅者耕之,澤其靹而後之。上田則被其處,下田則盡其污。無與三盜任地。夫四序參發,大甽小畝,爲青魚胠,苗若直獵,地竊之也。既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苗相竊也。弗除則蕪,除之則虛,則草竊之也。故去此三盜者,而後粟可多也。
所謂今之耕也營而無獲者,其蚤者先時,晚者不及時,寒暑不節,稼乃多菑。實其爲畝也,高而危則澤奪,陂則埒,見風則[插圖],高培則拔,寒則雕,熱則脩,一時而五六死,故不能爲來。不俱生而俱死,虛稼先死,衆盜乃竊。望之似有餘,就之則虛。農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知其田之除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虛也。不除則蕪,除之則虛,此事之傷也。
故畝欲廣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後鹹生。稼欲生於塵而殖于堅者。慎其種,勿使數,亦無使疏。於其施土,無使不足,亦無使有餘。熟有耰也,必務其培。其耰也稹,稹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堅。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莖生於地者,五分之以地。莖生有行,故速長;弱不相害,故速大。衡行必得,縱行必術。正其行,通其風,夬必中央,帥爲泠風。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與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爲族,乃多粟。
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爲秕。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樹肥無使扶疏,樹墝不欲專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則多秕,墝而專居則多死。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養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則禾多死。厚土則孽不達,薄土則蕃轓而不發。
壚埴冥色,剛土柔種,免耕殺匿,使農事得。
【審時】
六曰:凡農之道,厚之爲寶。斬木不時,不折必穗;稼就而不獲,必遇天菑。夫稼,爲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據之容手。此之謂耕道。
是以得時之禾,長秱長穗,大本而莖殺,疏穖而穗大,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強。如此者不風。先時者,莖葉帶芒以短衡,穗鉅而芳奪,秮米而不香。後時者,莖葉帶芒而末衡,穗閱而青零,多秕而不滿。
得時之黍,芒莖而徼下,穗芒以長,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飴。先時者,大本而華,莖殺而不遂,葉膏短穗。後時者,小莖而麻長,短穗而厚糠,小米黚而不香。
得時之稻,大本而莖葆,長秱疏穖,穗如馬尾,大粒無芒,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時者,本大而莖葉格對,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後時者,纖莖而不滋,厚糠多秕,[插圖]闢米,不得待定熟,卬天而死。
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莖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榮,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
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爲族[一〇],多枝數節,競葉蕃實,大菽則圓,小菽則摶以芳,稱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蟲。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疏節,小莢不實[一一]。後時者,短莖疏節,本虛不實。
得時之麥,秱長而頸黑,二七以爲行,而服薄䅵而赤色,稱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澤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先時者,暑雨未至,胕動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節。後時者,弱苗而穗蒼狼,薄色而美芒。
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莖相若,稱之,得時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時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一二],得時者忍飢。是故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四衛變強, [插圖]氣不入,身無苛殃。黃帝曰:“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