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爲三大蒙學讀物。《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並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序,“趙錢孫李”成爲《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爲百家姓形成於宋代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爲百家姓前四位。
歷史來源 印(Yìn)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爲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鄭,建立鄭國,爲伯爵。至鄭穆公有兒子姬睔(Gǔn音滾),字子印,其子孫在鄭國爲卿大夫,以祖字爲姓,爲印氏。鄭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孫,其後人世代沿襲爲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 得姓始祖:印段。從文獻上追宗索源,可知頭一個以印爲姓的人,是2600年以前的鄭國大夫印段。這位我國印氏家族的始祖,也是名登《左氏春秋》的古代賢人。鄭國當代的位置,是在現在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可見,當他們於戰國時被新崛起的韓國所滅之後,屬於鄭國公族的印氏,卻在陝西的馮翊一帶繁衍滋長。然後以馮翊爲中心,陸續向全國各地播遷,形成今日印氏人家到處可見。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省大荔縣)。故印氏後人奉印段爲印姓的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 印寶:明朝地方官,做事果斷幹練。地方上許多事情難以公斷,而印寶去了以後,辦事有原則,又精通世故,一一辦妥,故以幹練勤事著稱。 印應雷:抗元名將,是位堪稱楷模的清官。宋朝時在溫州當地方官,當時地裏有人作亂亂,印應雷假借宴請,將兵亂平息了,沒讓百姓受戰亂之災,因此出了名。 印光任:如今這個名字是鮮爲人知的,而在澳門卻仍是婦孺皆曉。乾隆年間,印光任正任廣東肇慶府同知,上峯考察他精明能幹,即薦他擔任了首任澳門同知。在任期內,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澳門葡萄牙人的管理。隨後,又與繼任的澳門同知張汝霖合作,寫成第一部有關澳門的專著《澳門紀略》。這是一本地方誌體例的著作,詳記了澳門的形勢險要,島嶼水道、社會風情,特別是與葡萄牙及其它歐洲國家交流的始未。書一刊刻,不脛而走,在當時很有影響,不久便被乾隆帝選入欽定《四庫全書》。 印憲曾:清·印光任之子,進士及第後,歷任浙江寧紹臺道等職;他的孫子印鴻經,中進士後還被點了翰林。他們所交結的是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壇鉅子。此時,上海印姓科甲不絕,文采風流,處於全盛時期。
遷徙分佈 (缺)印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印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時,有個鄭國。鄭國有位國君叫鄭穆公,鄭穆公的兒子叫子印,子印的後代就以印字爲姓,世代相傳。如在鄭國做官的印段,就是子印的孫子。印姓的先祖,可以追朔到周朝的王族。原來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他這一氏族中的一位貴族,分封到鄭,建立了鄭國,並又封爲公爵。而周朝君王的先祖,又可追朔到遠古的黃帝,所以印姓也是黃帝子孫龍的傳人。 周族的后稷(姬棄)也是印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經營農業而著稱,其祖先棄,任堯的農官,因善種五穀號稱后稷。後來棄與夏禹、商契一起成爲舜的屬官,並協助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