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爲三大蒙學讀物。《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並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序,“趙錢孫李”成爲《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爲百家姓形成於宋代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爲百家姓前四位。
歷史來源 1、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後裔,以國名爲氏。炎帝子有人名叫陵,商初受封於逄(今所在地不詳),建立了逄國。也稱爲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時候,逄國滅亡,改其地爲齊,改封給姜太公,逄國的後人以原來的國名作爲姓氏,成爲逄氏。 2、起源於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後代。唐代的學者顏師古說,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後代。夏朝的時候,有一個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經拜后羿爲師。他的後代也隨着他姓逄,稱爲逄氏。 3、起源於春秋時期,春秋時的齊國君主有車左官名逄醜父,他的後代也稱逄氏。成爲逄氏的又一支。 逄姓始祖:逄伯陵。逄姓出自姜姓,起源於6000年前,炎帝之子逄伯陵,以國名爲氏。據《萬姓統譜》記載,炎帝有子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於逄(今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建立了逄國,爲伯爵,世稱逄伯陵。後來周武王滅掉了逄國,該國的後世子孫便以原國名作爲姓氏,這樣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後人奉逄伯陵爲逄姓的始祖。
家族名人 逄安:東漢時期大司馬。 逄滑:春秋時期晉國大夫。 逄同:周代越國人。越王勾踐從吳國回來,想報亡國之仇。大夫逄同建議說:“吳國現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驕傲。我們要是想滅吳雪恥,必須結交齊國,放棄楚國,跟鄰近的國家友好,表面上對吳國友好。這樣一來,吳國必然麻痹大意,我們利用它這個弱點,才能滅亡它。”勾踐採用了逄同的計策,果然恢復了越國的強盛,滅亡了吳國。 逄醜父:據《春秋穀梁傳》和《左傳》記載:魯國的季孫行父禿,晉國大將卻克眇,衛國的孫良夫跛,曹國公子首僂,他們於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時被齊國邀請去做客。當他們到齊國後,每人都由齊國派使的侍者,季孫行父由齊國的禿頂侍者招待,卻克眇由齊國的獨眼侍奉,孫良夫有齊國的踮腐者陪同,曹公子有齊國的佝僂侍伴,齊國國君齊頃公之母肖太后同叔子在高處觀看笑而譏之,客人非常不高興的回國。晉國大將卻克認爲這是齊國有意侮辱諸國,也是他本人的奇恥大辱,爲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聯合魯、衛、曹三國軍隊,集戰車八百乘,步兵六萬,戰於鞍(北馬鞍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晉鞍之戰”。經過一場鏖戰,“齊師敗績,逐之,三週華不注”。齊頃公乘坐的戰車被樹幹絆住,驂乘逄醜父與齊君換裝易位,晉國大將韓厥趕至,行臣禮,逄醜父“令”齊君去華泉取飲,齊頃公藉機而逃。
遷徙分佈 逄氏望族居住在譙郡(今天的安徽省毫縣)、北海(今天的山東省昌東縣)。 譙郡:東漢時期置郡。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地區。 北海郡: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