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爲三大蒙學讀物。《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並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序,“趙錢孫李”成爲《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爲百家姓形成於宋代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爲百家姓前四位。
歷史來源 1、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以國名爲氏。遠古時大禹治水有功,成爲禹王。禹王死後,他的兒子啓不經“四嶽”選舉,就繼承了父親的職位,開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代替了“四嶽”選舉的禪讓制,建立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夏朝傳了五代到少康時,少康將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無餘的後人建立了越國。春秋時,越國被楚國所滅,越國的公族子孫有的便以原國名命姓,稱越氏。 2、出自越王勾踐之後,以國名爲姓,稱越氏。 3、出自北方鮮卑族越勒氏、越質詰氏所改。北魏孝文帝時,鮮卑族有越勒氏、越質詰氏,入中原後有的改爲越氏。
家族名人 越姬:春秋時楚昭王姬妾,越王勾踐之女。楚昭王救陳時,越姬跟隨,後爲顧全大局,保全忠臣將相而自殺。 越升:越其傑的同鄉,也是貴州人,在朝廷中當文官,他的學問很好。 越英:字德充,貴陽人,明代瀘州知州。越升的玄孫,中洪治鄉舉,初任衡陽教諭,後擢瀘州知州。他心地仁愛,喜歡良善,嫉惡如仇,做州官時剛正不阿,地方上風氣清正,後棄官而歸。他以道義自持,素爲鄉里所畏服。卒年八十餘。 越石父:春秋時齊國人。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喫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爲什麼這麼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瞭解自己的人那裏受到委屈而在瞭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瞭解我。你既然已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瞭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爲貴賓。 越其傑:字卓凡,貴陽人。明朝萬曆年間舉人,爲人倜儻,工詩詞文章,又善騎射,文武兼備。天啓年間任夔州知府,奢崇明圍攻成都,越其傑率兵大破,升爲河南巡撫。著有《薊門》、《屢非》、《橫槊集》等書。
遷徙分佈 (缺)越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據《萬姓統譜》的記載,越氏有三支,第一支是越王勾踐的後代,是一個以國爲氏的姓氏;第二支越氏是由越強氏改爲單姓越氏;第三支越氏是由越質氏改爲越氏。越姓出自姒姓。夏朝時,帝少康封他的庶子無餘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讓他負責祭祀祖先的各項事宜。後來,無餘便在會稽山一帶建立起小國,自號爲越,國民就以越爲姓氏越國發展非常迅速,也出現過如越王勾踐的偉人,因此越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北魏孝文帝時,鮮卑族越勒氏、越質詰氏進入中原時,爲適應漢族文化,也改爲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