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爲三大蒙學讀物。《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並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序,“趙錢孫李”成爲《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爲百家姓形成於宋代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爲百家姓前四位。

歷史來源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啓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爲氏,稱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爲辛姓,稱辛氏,便產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爲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有辛氏的後裔,有以辛爲姓的。  4、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爲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①清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②清高麗有辛姓。  ③清時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  ④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家族名人  辛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後任周太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羣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父奭,尚書郎;兄,鑑曠;弟寶迅,皆以才識知名。秦雄爲之語曰:“五龍一門,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對他人兄弟的美稱。  辛祕:隴西人,唐代官吏。舉五經,歷河東司馬。任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時,開源節流,使澤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卻無厚產,爲時所稱。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爲《文子》。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文子爲通玄真人,尊《文子》一書爲《通玄真經》,道教奉爲“四子”真經之一。班固等都認爲文子是老子弟子,並說“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認爲“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至於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李暹爲文子作傳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爲十二篇。”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序三》說:“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字計然,文子其號。家雎之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鈃,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二篇曰《文子》。”  辛慶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肅省臨洮)人,西漢將領。初爲右校丞,屯田烏孫赤谷城,戰退歙侯,拜爲侍郎,遷校尉。後補金城長史,舉茂才,復遷郎中車騎將軍,又任光祿大夫、左曹中郎將、執金吾等職。後遷左將軍。  辛公義: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人,少年時喪父,母親教他讀書,以勤苦著稱。開皇初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醫藥還不普及。當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裏的人就會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滅。辛公義爲了改變當地的風俗,就讓有病的人用車輦送來衙門聽事廳的廊上,以至於廊上都睡滿了病人。辛公義自己設了一個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邊。並且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買治病的藥品,免費給得病的百姓服用。於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癒。等病人痊癒以後,辛公義就將病人的家屬召來,勸說他們要事親至孝,友愛同胞,諸病家子弟也都慚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稱辛亞是“慈母”。  辛雲京: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唐代大臣。初爲北京都知兵馬使,後遷代州節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賞罰分明,將士不怠,使所轄之境沒有烽警之虞。官至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爲邛州刺史,八年後改任潤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蘭州金城人,辛雲京從弟,唐朝將領。曾從李光弼出井陘、戰嘉山、督戰甚力,肅宗贊其與黥、彭、關、張一樣勇猛。累遷鴻臚卿,英武軍使。唐代宗時,封爲肅國公,遷左金吾衛大將軍,進晉昌郡王,歷湖南觀察使、工部尚書致仕。  辛棄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曾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武裝,後南下歸宋。最高職任過樞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壯志難酬。他一生主張堅決抗金,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中,多抒發恢復統一祖國山河的壯烈感情。詞風繼承蘇軾豪放風格,二人並稱蘇辛,但更縱放自如,衝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軒長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義(今屬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時,免歲輸銅錢,爲蜀人讚譽。後任開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爲參知政事。因病罷爲工部尚書,出知陳州,後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彥博: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擢監察御史、僉都御史,調山東浙江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應乾:山東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長治縣令,雁門關提督,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山西巡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開封府襄城(今屬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海寧知縣、吏科給事中、太僕少卿、應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職。卒於工部尚書任上。


遷徙分佈  辛姓發源於今陝西合陽,爲夏時諸侯,夏傳至桀時滅亡。商時辛姓於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受封於長子(今山西省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戰國時,晉國有辛俞、辛寥,周國都(今河南省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姓在此際已播遷於今河南、山東境內。兩漢之際,辛姓在隴西(今甘肅省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爲後世辛姓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矗此際還有趙(今河北省一帶)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經遍佈北方。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隴西繁衍的辛姓已經族大人衆,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衆多,辛姓隴西郡望已經形成。另外,在雁門一帶的辛姓也勢頭很猛,並形成了辛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望。此際,由於隴西郡望的帶動,辛姓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頗爲輝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頗爲興旺,並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當爲辛姓入遷江南第一人。隋唐時期,隴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勢頭不減,並出現了辛姓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將。五代十國至兩宋,辛姓發展出現了新特點,隴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陝、晉、豫、冀、魯等地辛姓發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辛姓繁衍的尤爲興盛。隨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了更多的辛姓人家,並且已有辛姓入閩。元代,有辛姓遷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代以後,辛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山東辛姓繁衍最勝。清康乾年間以後,河南、河北、山東之辛姓闖關東者甚衆,其中山東辛姓爲中堅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爲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約佔全國漢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百家姓-辛-相關圖片

百家姓 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