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爲三大蒙學讀物。《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並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序,“趙錢孫李”成爲《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爲百家姓形成於宋代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爲百家姓前四位。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諡號爲姓。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爲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經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與太傅陽處父不和,鞫居爲他刺殺陽處父,結果被趙盾處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續,死後諡爲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後代便以其諡號爲姓,稱簡姓。 2、出自耿姓,爲三國時蜀國簡雍之後所改。簡雍本姓耿,幽州人讀“耿”與“簡”同音,遂變爲簡姓。 3、出自檢姓所改。漢代時有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姓簡。
家族名人 簡雍:字憲和,三國時蜀國人。他自少年時就與劉備交好,後來劉備圍攻成都,他入城勸劉璋歸順,於是被劉備拜爲昭德將軍。 簡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弘治年間進士,歷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執法嚴明而公正,名重一時。 簡正理:宋代御史。居官廉介,以儒術飭吏治,時譽翕然。 簡而廉:明代孝子。通五經,舉孝行,以明經任臨利訓導,著有《孝經解》。 簡文會:南漢尚書右丞。南漢是五代十國時的政權,君主叫劉龑。簡文會自幼聰穎,勤奮讀書,精通經史,善於作詩。劉龑初開進士科,簡文會參考中了第一名,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簡大獅:清朝未年臺灣抗日民軍首領,臺灣省臺北人。他對日軍侵佔臺灣十分憤慨,並在臺北聚衆起義,多次給予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後日本政府勾結清朝官吏將他殺害。
遷徙分佈 簡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排名三十二位。簡氏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魯國的簡叔,他的後代就有以他的名字爲姓的。東漢時,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爲簡姓。簡氏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續簡伯的後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陽和涿郡爲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當可發現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陽”,就是“涿郡”。春秋時代的晉國,是傳自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跟當時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國。簡氏的始祖既然出身於晉國的公族,追本究源,他們當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黃帝的苗裔了。據《姓纂》指出:“左傳晉大夫狐鞠居,食採續邑,因號續簡伯,漢有簡卿”;《范陽簡氏家譜》指出:“晉大夫狐鞠居,食邑於續,諡曰簡伯。子孫因以爲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續簡伯之後,晉與周爲姬姓,蓋后稷之子孫,而黃帝之苗裔也。其後或在范陽,或在涿郡。”不過,簡氏也跟大多數著名姓氏一樣,並非僅僅只有春秋時代晉國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範》的考證,在這個家族的衆多子孫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過去從檢氏改姓而來的。《姓範》是這樣說的:“有檢氏避諱改爲簡氏者。”檢氏,讀音與簡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徑,據清代學者張澍的說法,是“當以檢察得姓”,也就是他們的祖先由於曾經擔任過“檢察”的官,所以才“以官爲氏”姓了檢。至於這個姓的改姓爲簡,則是漢朝時候的事。當時,有一位叫作檢明的人,爲了避諱而改姓了音同字異的簡氏,並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襲下去,使得簡氏家族的聲勢爲之壯大不少。關於2000多年以來簡氏的播遷情形,也已經被考證。《簡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漢時有簡卿,其在范陽者,三國時有簡雍。晉統一天下後,簡氏因離亂南遷,散居南海、靖安、新喻、東管、馬平、四川等處。宋時南渡,避亂於福建寧化,後遊南劍州,建寧府。乾道二年(1166年)遷上杭。三世祖遷太平裏洪源村(先爲洪源開基祖)。九世德潤,於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贅南靖張家。是爲張窖開基祖;子三、二世貴禎,自南靖移居廣東,子孫分播潮陽、番禺等縣。”據《簡氏姓族考》曰:“三國時,簡雍爲中郎。時天下大亂,家人從之,有在邵陽,有在遠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縣。五季後梁時,契丹寇北方,涿州無日不憂兵,其宗有宦遊嶺外者,乃留焉不歸。若黎涌系一山,則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粵者,後晉割北方十六州賄契丹,而涿在其中,簡姓宗族因而至嶺外者漸衆,分居粵東諸邑。”從這兩項文獻,可以知道簡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經逐漸向南播遷的。他們有的直接徙入廣東,有的由贛入閩,再分支至廣東,後來就在廣東繁衍成爲一個大的家族。臺灣簡姓族人,很多是從福建省南靖遷居的。簡氏望族居范陽郡(今河北省涿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