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爲三大蒙學讀物。《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百家姓》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並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數量排序,“趙錢孫李”成爲《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爲百家姓形成於宋代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爲百家姓前四位。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有後名曰棄(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棄之子不窋有個兒子叫陶,生下來時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後來作了周人的首領,他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鞠姓。 2、出自以名爲姓。鞠陶的後代中有個叫鞠武的,在燕國任大夫,他的後人以其名字命姓,稱鞠姓。 得姓始祖:鞠陶。根據《元和姓纂》及《名賢氏族類稿》等古籍記載可知,周族祖先後稷的孫子叫陶,因爲出生時手心的掌紋很像古文“鞠”字,所以起名叫鞠陶。鞠陶後來做了周人的首領,他的後世子孫即以鞠爲姓。故鞠氏後人奉鞠陶爲鞠姓的得姓始祖。
家族名人 鞠武:戰國時燕太子丹太傅,曾薦荊軻於太子。 鞠詠:北宋官吏,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自小勤奮好學,後來舉爲進士當官,他遇事敢言。在擔任三司鹽鐵判官時,河北、京師旱災,他曾奏請出太倉米10萬石以賑災民。 鞠常:字可久,密州高密人。祖真,黃縣令。父慶孫,申州團練判官,有詩名。常少好學,善屬文。漢乾祐二年擢進士第,裁二十一,釋褐祕書省校書郎。周廣順中,宰相範質奏充集賢校理,出爲鄆州觀察支使,歷永興軍節度掌書記、伊陽令。顯德四年,詣闕進策,召試,復授猗氏令,遷蔡州防禦判官,復宰介休、魏縣。開寶中,趙普爲相,擢爲著作佐郎。時任此官,惟常與楊徽之、李若拙、趙鄰幾四人,皆有名於時。常應舉時,著有《四時成歲賦》萬餘言,又爲《春蘭賦》,頗存興託。後爲清河令。七年,卒,享年四十七歲。 鞠鉞:明代名人。正德時他與妻子於氏被敵人俘獲至城南寺,敵人逼鞠鉞屈服,鞠鉞拒絕,遂被殺,於氏撞石而死。 鞠嗣復:宋代好官,爲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那時農民義軍方臘將他俘獲,因爲他當官爲民作主,所以就免一死,而其他壞官一概殺頭。鞠嗣復的政績得到公認,所以朝廷隨後還升他當了州官。 鞠夫人:宋代舞蹈家,高宗時,爲仙韶院第一,時稱“鞠部頭”。
遷徙分佈 (缺)鞠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出自姬姓。遠古時候,周始祖棄的支庶孫子名陶,據說陶出生時,手心的掌紋象個古文“鞠”字,所以給取了鞠陶這個名字,後來他曾做過周人的受領,因此他的後代,就沿襲了鞠這個姓氏。戰國時燕國大夫鞠武的後代就都以鞠爲姓。東漢時,曾有過鞠氏的人爲了避難而改爲他姓,如“麴”。鞠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