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伏苓

味甘平。


主胸脅逆氣(《御覽》作疝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一名茯菟,(《御覽》作茯神,案元本雲:其有抱根者,名茯神,作黑字)生山谷。


《吳普》曰:茯苓通神,桐君甘,雷公扁鵲甘無毒,或生茂州,大鬆根下,人地三丈一尺,二月七月採。(《御覽》)


《名醫》曰:其有抱根者名茯神,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採,陰乾。


案《廣雅》雲:茯神,茯苓也;《範子計然》雲:茯苓,出嵩高三輔,《列仙傳》雲:昌容採茯苓,餌而食之;《史記》褚先生雲: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所謂伏靈者,在兔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伏靈者,千歲鬆根也,食之不死;《淮南子》說林訓雲:茯苓掘,兔絲死,舊作茯,非。


神農本草經-伏苓-相關圖片

神農本草經 伏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