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通草

(《御覽》作蓪草)


味辛平。


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今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吳普》曰:蓪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支,神農黃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葉菁蔓延,止汗,自正月採(《御覽》)。


《名醫》曰:一名丁翁,生石城及山陽,正月採枝,陰乾。


案《廣雅》雲:附支,蓪草也。《中山經》雲:升山其草多寇脫。郭璞雲:寇脫草,生南方,高丈許,似荷葉,而莖中有瓤,正白,零陵人植而日灌之,以爲樹也。《爾雅》雲:離南活莌.郭璞注同,又倚商,活脫。郭璞雲:即離南也。《範子計然》雲:蓪草,出三輔。


神農本草經-通草-相關圖片

神農本草經 通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