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味苦辛寒。
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一名牡蒙。生山谷。
《吳普》曰:伏蒙,一名紫參,一名泉戎,一名音腹,一名伏菟,一名重傷。神農黃帝苦,李氏小寒,生河西山谷或宛句商山,圓聚生,根黃赤有文,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實黑,大如豆,三月採根。(《御覽》《大觀本》節文)
《名醫》曰:一名衆戎,一名童腸:一名馬行,生河西及冤句,三月採根,火炙使紫色。
案《範子計然》雲:紫參出三輔,赤青色者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