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菖蒲

味辛溫。


主風寒溼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或延年。一名昌陽(《御覽》引雲,生石上,一寸九節者,久服輕身云云,《大觀本》,無生石上三字,有云一寸九節者良,作黑字),生池澤。


《吳普》曰:菖蒲一名堯韭(藝文類聚引雲,一名昌陽)。


《名醫》曰:生上洛,及蜀郡嚴道,五月十二日採根,陰乾。


案《說文》雲:(上艹下左工右阝),菖蒲也,益州生,□□□也,《廣雅》雲,邛昌陽,菖蒲也,《周禮》醢人云,菖本,鄭雲菖本,菖蒲根,切之四寸爲菹,春秋左《傳》雲,食以菖歜;杜預雲:菖歜,菖蒲菹;呂氏春秋雲: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於是始耕;《淮南子》說山訓雲:菖羊去蚤蝨而來蛉窮;高誘雲:菖羊,菖蒲;《列仙傳》雲:商邱子胥食菖蒲根,務光服蒲韭根,《離騷》草木疏雲,沈存中雲:所謂蘭蓀,即今菖蒲是也。


神農本草經-菖蒲-相關圖片

神農本草經 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