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味酸平。
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惡疾。生川穀。
《吳普》曰:梅實(《大觀本草》作核)。明目,益氣,(《御覽》)不飢(《大觀本草》,引吳氏本草)。
《名醫》曰:生漢中,五月採,火幹。
案《說文》雲:(左木右上艹下尞),乾梅之屬,或作(左氵右上艹下尞),某、酸果也,以梅爲楠。《爾雅》雲:梅楠。郭璞雲:似杏實酢,是以某注梅也,《周禮》籩人,饋食,籩、其實幹(左木右上艹下尞)。鄭雲:幹(左木右上艹下尞),乾梅也,有桃諸梅諸,是其幹者。《毛詩》疏雲:梅暴爲臘,羹臛世中,人含之以香口(《大觀本草》)。
上果,中品一種,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