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味甘溫。
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大觀本》,作黑字,據《吳普》增)。
《吳普》曰:黍,神農甘無毒,七月取,陰乾,益中補氣。(《御覽》)
案《說文》雲:黍、禾屬而粘者,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孔子曰:黍可爲酒,禾入水也。《廣雅》雲:粢黍稻,其採謂之禾。齊氏要術引記勝之書曰:黍,忌醜,又曰黍,長於已,壯於酉,生於戍,老於亥,死於醜,惡於丙午,忌於醜寅卯,按黍,即糜之種也。
上米穀,中品三種,舊二種,大小豆爲二,無粟米黍米,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