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味辛平。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已上八字,元本黑字)。生川穀。
《吳普》曰:半夏一名和姑,生微邱,或生野中,葉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華員上(《御覽》)。
《名醫》曰:一名示姑,生槐裏,五月、八月,採根暴幹。
案月令雲:二月半夏生。《範子計然》雲:半夏出三輔,色白者善。《列仙傳》雲: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農,疑即半夏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