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味苦寒。
主下淤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殺(《御覽》,此下有道字),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生山谷。
《吳普》曰:大黃一名黃良,一名火參,一名膚如,神農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氏小寒,爲中將軍,或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二月花生,生黃赤葉,四四相當,黃莖高三尺許,三月華黃,五月實黑,三月採根,根有黃汁,切,陰乾。(《御覽》)
《名醫》曰:一名黃良,生河西及隴西,二月八月採根,火幹。
案《廣雅》雲:黃良大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