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御覽》作腸)
味辛溫。
主金創乳痓,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鬼注(舊作,《御覽》作注,是)蠱毒。一名野葛。生山谷。
《吳普》曰:秦鉤腸一名毒根,一名野葛,神農辛,雷公有毒殺人,生南越山,或益州,葉如葛,赤莖大如箭、方、根、黃,或生會稽東冶,正月採(《御覽》)。
《名醫》曰:生傅高山,及會稽東野。
案《廣雅》雲:莨鉤吻也。《淮南子》說林訓雲: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則愈。高誘雲:和堇,野葛,毒藥。《博物志》雲:鉤吻毒,桂心蔥葉沸解之。陶弘景雲:或雲鉤吻是毛莨。沈括補筆談雲:閩中人呼爲吻莽,亦謂之野葛,嶺南人謂之胡蔓,俗謂之斷腸草,此草人間至毒之物,不入藥用,恐本草所出別是一物,非此鉤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