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爲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爲中藥理論精髓。
味苦平。
主癰腫疽創,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一名免核,一名白草,生山谷。
《名醫》曰:一名白根,一名崑崙,生衡山,二月八月,採根暴幹。
案《說文》雲:薟,白薟也,或作蘞。《毛詩》雲:蘞蔓於野。陸璣疏雲:蘞似栝樓,葉盛而細,其子正黑,如燕薁,不可食也,幽人謂之烏服,其莖葉鬻以哺牛,除熱。《爾雅》雲:萰,菟菄。郭璞雲:未詳。據玉篇雲:菄,白蘞也。經雲:一名菟核,核與荄聲相近,即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