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牀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論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凡瞻病者,未脈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利,以裏虛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脈沉弦,脈雙弦者,寒也。弦脈狀如張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雙弦而遲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右手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惡寒。師曰:遲者爲寒,澀爲無血,寸口脈微,尺中緊而澀,緊即爲寒,微即爲虛,澀即爲血不足,故知發汗而復下之。大露宿丸 主寒冷百病,方在第十七卷中。
匈奴露宿丸
治寒冷積聚方。
礜石 桂心 附子 乾薑各二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一服十丸,日三服,稍加之。
露宿丸
主遇冷氣心下結緊,嘔逆,寒食不消,並主傷寒,晨夜觸寒冷惡氣方。
附子 烏頭 桂心 礜石各四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以酒服如胡豆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藥耐寒冷,忌熱食近火,宜冷食飲。
治痼冷風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臍下冷,百病五勞七傷,第一令人能食,二強盛,三益氣,四有子,神驗方
生地黃十五斤,取汁 烏頭一百五十枚 大豆三升半
上三味,以除日㕮咀烏頭,以酒一斗半和地黃汁浸烏頭至破日,絞去滓,納豆藥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汁更浸而曝之,至汁盡,藥成。初服從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無病食後服。四時合,並得二月、三月爲上時。藥令人能食,益氣強盛有子,發白更黑,齒落更生。先病熱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瘥方
曲末三升 白朮五兩 乾薑 桂心各三兩 吳茱萸 蜀椒各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以米飲服方寸匕,日二,不過五劑,諸冷頓愈。無忌空腹服之。
治積年冷病方
蜀椒二兩 香豉一升
上二味,搗椒爲末,和豉更搗三千杵,酒服如彈丸大七丸,日一服,食前服。
治諸冷極,醫所不治方 馬藺子九升淨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飲及酒下之,服訖須臾以食壓之,服取瘥乃止。
赤丸
主寒氣厥逆方。
茯苓 桂心各四兩 細辛一兩 烏頭 附子各二兩 射罔加大棗一枚
上六味末之,納真朱爲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服,不知,加至二丸,以知爲度。一方用半夏四兩,而不用桂。
治胸滿有氣,心腹中冷,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兩 生薑八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溫中下氣,生薑湯方
生薑一斤 甘草三兩 桂心四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湯
主虛羸,惙惙氣欲絕方。
甘草 生薑 五味子各二兩 人蔘一兩 吳茱萸一升
上五味㕮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納藥,煮取一升六合,分二服,服數劑佳。
茱萸消石湯
主久寒不欲飲食,數十年澼飲方。
吳茱萸八合 消石一升 生薑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斗水解令得二斗,煮藥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後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之。養如乳婦法。
大建中湯
主心脅中大寒大痛,嘔不能飲食,飲食下嚥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若腹中寒氣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而痛,其頭不可觸近方。
蜀椒二合 乾薑四兩 人蔘二兩 飴糖一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糖,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湯如炊三鬥米久,可飲粥二升許。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大黃附子湯
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當以溫藥下之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三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論曰:寸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飲食,弦緊相搏,即爲寒疝。跗陽脈浮而遲,浮即爲風,虛遲即爲寒疝。凡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衝。不衝者,心下則痞。
寒疝,繞臍苦痛,發即白汗出,手足厥寒,其脈沉弦,大烏頭湯主之方
烏頭十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白蜜二斤,煎令水氣盡,得二升,強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仲景名二物烏頭煎
烏頭桂枝湯
主大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盡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方。
秋幹烏頭實中者五枚,除去角 白蜜一斤
右二味,以蜜煎烏頭,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許,初服二合,不知,更進三合,復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爲中病也。其桂枝湯方在傷寒中。《外臺》方雲: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以桂汁和蜜煎合煎之,得一升許,服。又云:《範汪方》雲:以桂枝湯合前烏頭煎服。
論曰:凡人患大熱,皆須候脈。若大大熱者,不得一準方用藥,皆準病用藥。大熱不可那者當兩倍三倍,大大熱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爾。有人苦熱不已,皆由服石所致,種種服餌,不能制止,惟樸消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貴高人師市奴,謂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消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勞金。有金者,貴高人所加也。
樸消一斤 芒消八兩 寒水石四兩 石膏二兩 金二兩
上五味,先納二消於八升湯中攪之令消,以紙密封一宿,澄取清,納銅器中,別搗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絹袋盛之,納汁中,以微火煎之,候其上有漠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瀉著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幹。積熱困悶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攪和令消,頓服之,日三,熱定即止。
五石湯
主胃間熱,熱病後不除,煩悶,口中乾渴方。
寒水石 消石 赤石脂 龍骨 牡蠣 甘草 黃芩 栝樓根各五分 知母 桂心 石膏各三分 大黃二分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諸本只有四石。
竹葉湯
主五心熱,手足煩疼,口乾脣燥,胸中熱方。
竹葉 小麥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兩 黃芩 麥門冬各二兩 人蔘一兩半 生薑五兩 甘草 栝樓根 半夏各一兩 茯苓二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五服。
半夏湯
主胸中客熱,心下煩懣,氣上,大小便難方。
半夏一升 生薑八兩 前胡四兩 茯苓五兩 甘草一兩 黃芩 人蔘各二兩 杏仁 枳實各三兩 白朮五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熱者,沉冷服之。大小便澀,加大黃三兩。一方用梔子仁二兩,爲十一味。
承氣湯
主氣結胸中,熱在胃脘,飲食嘔逆,渴方。
前胡 枳實 桂心 大黃 寒水石 知母 甘草各一兩 消石 石膏 栝樓根各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熱氣,手足心煩熱如火方
竹葉二升 枳實三兩 青葙子 白前各一兩 吳茱萸 黃芩各二分 栝樓根 麥門冬各二兩 生薑六兩 前胡一作芍藥 半夏各五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黃煎
主熱方。
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萎蕤各四兩 栝樓根五兩 竹瀝三合,一方用竹葉 生薑汁 白蜜 生地骨皮切,各二升 石膏八兩 生麥門冬汁,一升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麥門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薑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散服之。
治積熱方
枳實 黃芩 大黃 黃連各三兩 芒消二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空心酒服如梧子大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熱方
苦蔘十兩 玄蔘五兩 麥門冬三兩 車前子二兩
上四味末之,以蜜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細丸
主客熱結塞不流利方。
大黃 葶藶各三兩 香豉三合 杏仁 巴豆各三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二丸,日一服,以利爲度。
治骨蒸熱,羸瘦,煩悶短氣,喘息鼻張,日西即發方
龍膽 黃連 栝樓根各四分 芒消二分 梔子十枚 苦蔘 大黃 黃芩 芍藥 青葙子各二兩
十味末之,蜜丸。飲服如梧子二丸,日二,以知爲度。一方無苦蔘以下,止五味。張文仲爲散,飲服方寸匕。
治骨蒸方
天靈蓋如梳大,炙令黃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 水服芒消一方寸匕,日二服,神良。
又方 取人屎灰,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五臟熱及身體熱,脈弦急者 灸第十四椎與臍相當五十壯,老小增損之。若虛寒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