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牀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大腸腑脈論第一

論曰:大腸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氣於大腸,大腸者,爲行道傳瀉之腑也,號監倉掾,重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六寸,當臍右回疊積,還反十二曲,貯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時,定血脈,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臺》同。《難經》雲:長二丈一尺,大四寸,徑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長,以候大腸。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苦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刺手太陰,治陰,在魚際間。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中切痛如針刀所刺,無休息時,刺手陽明,治陽,在手腕中瀉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腸中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裏。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


肺前受病,移於大腸,肺咳不已,咳則遺失便利。


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


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扁鵲雲: 手太陰與陽明爲表裏,大腸若病實則傷熱,熱則脹滿不通,口爲生瘡。食下入腸,腸實而胃虛,食下胃,胃實而腸虛,所以實而不滿,乍實乍虛,乍來乍去。虛則傷寒,寒則腸中雷鳴,泄青白之利而發於氣水,根在大腸,方在治水篇中。


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而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頰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盛者則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千金方-大腸腑脈論第一-相關圖片

千金方 大腸腑脈論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