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卷一百四十

◎兵一(禁軍上)


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爲在所防守,則曰鄉兵。又有蕃兵,其法始於國初,具籍塞下,團結以爲藩籬之兵;其後分隊伍,給旗幟,繕營堡,備器械,一律以鄉兵之制。今因舊史纂修《兵志》,特置於熙寧保甲之前,而附之鄉兵焉。


其軍政,則有召募、揀選、廩給、訓練、屯戍、遷補、器甲、馬政八者之目,條分而著之,以見歷朝因革損益之不同,而世道之盛衰亦具是矣。


嗟乎!三代遠矣。秦、漢而下得寓兵於農之遺意者,惟唐府衛爲近之。府衛變而召募,因循姑息,至於藩鎮盛而唐以亡。更歷五代,亂亡相踵,未有不由於兵者。太祖起戎行,有天下,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以備宿衛,分番屯戍,以捍邊圉。於時將帥之臣入奉朝請,獷暴之民收隸尺籍,雖有桀驁恣肆,而無所施於其間。凡其制,爲什長之法,階級之辨,使之內外相維,上下相制,截然而不可犯者,是雖以矯累朝藩鎮之弊,而其所懲者深矣。


鹹平以後,承平既久,武備漸寬。仁宗之世,西兵招刺太多,將驕士惰,徒耗國用,憂世之士屢以爲言,竟莫之改。神宗奮然更制,於是聯比其民以爲保甲,部分諸路以隸將兵,雖不能盡拯其弊,而亦足以作一時之氣。時其所任者,王安石也。元祐、紹聖遵守成憲。迨崇寧、大觀間,增額日廣而乏精銳,故無益於靖康之變。時其所任者,童貫也。建炎南渡,收潰卒,招羣盜,以開元帥府。其初兵不滿萬,用張、韓、劉、嶽爲將,而軍聲以振。及秦檜主和議,士氣遂沮。孝宗有志興復而未能。光、寧以後,募兵雖衆,土宇日蹙,況上無馭將之術,而將有中制之嫌。然沿邊諸壘,尚能戮力效忠,相與維持至百五十年而後亡。雖其祖宗深仁厚澤有以固結人心,而制兵之有道,綜理之周密,於此亦可見矣。


禁兵者,天子之衛兵也,殿前、侍衛二司總之。其最親近扈從者,號諸班直,其次總於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司、騏驥院。餘皆以守京師、備征伐。其在外者,非屯駐、屯泊,則就糧軍也。太祖鑑前代之失,萃精銳於京師,雖曰增損舊制,而規模宏遠矣。


建隆元年,詔殿前、侍衛二司各閱所掌兵,揀其驍勇升爲上軍,老弱怯懦置剩員以處之。詔諸州長吏選所部兵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爲兵樣,分送諸道。其後代以木梃,爲高下之等,散給諸州軍。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闕下。二年,改左右雄捷、左右驍武軍併爲驍捷,左右備徵爲雲騎,左右平遠爲廣捷,左右懷德爲懷順。四年,賜河東樂平縣歸降卒元威以下二百六十六人衣服、錢絹有差,立爲效順指揮。


乾德二年,詔遼州降軍宜以效順、懷恩爲名。三年四月,詔改西川感化、耀武等軍併爲虎捷。九月,上御講武殿閱諸道兵,得萬餘人,以騎兵爲驍雄,步軍爲雄武,並隸侍衛司,且命王繼勳主之,給緡錢俾娶妻。繼勳縱之白日掠人妻女,街使不能禁。帝聞大怒,捕斬者百人,小黃門閻承翰見而不奏,亦杖數十。


開寶七年,泰寧軍節度使李從善部下及江南水軍凡千三十九人,並黥面隸籍,以歸化、歸聖爲額。


太平興國二年,詔改簇御馬直曰簇御龍直,鐵騎曰日騎,龍捷曰龍衛,控鶴曰天武,虎捷曰神衛,骨釒朵子直曰御龍骨朵子直,寬衣控鶴曰寬衣天武,雄威曰雄勇,龍騎曰雄猛。八年,改濮州平海指揮爲崇武。


雍熙四年,改殿前司日騎釒屈直指揮爲捧日釒屈直,日騎改爲捧日,驍猛改爲拱辰,雄勇改爲神勇,上鐵林改爲殿前司虎翼,腰弩改爲神射,侍衛步軍司鐵林改爲侍衛司虎翼。


至道元年,帝閱禁兵有挽強弩至一石五斗,連二十發而有餘力者,顧謂左右曰:"今宇內阜安,材武間出,弧矢之妙,亦近代罕有也。"又令騎步兵各數百,東西列陣,挽強彀弩,視其進退發矢如一,容止中節,因曰:"此殿庭間數百人爾,猶兵威可觀,況堂堂之陣數萬成列者乎!"


鹹平三年,詔定州等處本城廳子、無敵、忠銳、定塞指揮,已並升充禁軍馬軍雲翼指揮,依逐州軍就糧,令侍衛馬軍司管轄。定州揀中廳子第一充雲翼第一,第二充雲翼第二;相州廳子第一充雲翼第三,第二充雲翼第四;保州無敵第一充雲翼第五,第二充雲翼第六,忠銳充雲翼第七;威勇軍無敵第一充雲翼第八,第二充雲翼第九,忠銳充雲翼第十;靜戎軍無敵充雲翼第十一;寧邊軍無敵充雲翼第十二;北平塞無敵充雲翼第十三;深州無敵充雲翼第十四。北面諸處應管本城、定塞指揮已下鎮定州、高陽關路都總管,並充禁軍馬軍雲翼指揮,才候升立訖,分析逐指揮員兵士人數、就糧州府、本指揮見在去處以聞。


四年,詔陝西沿邊州軍兵士先選中者,並升爲禁軍,名保捷。五年正月,置廣捷兵士五指揮。五月,命使臣分往邠、寧、環、慶、涇、原、儀、渭、隴、鄜、延等州,於保安、保毅軍內,與逐處官吏選取有力者共二萬人,各於本州置營,升爲禁軍,號曰振武指揮。既而帝曰:"邊防闕兵,朝廷須爲制置,蓋不得已也。候邊鄙乂寧,即可銷弭。"六月,以河東州兵爲神銳二十四指揮、神虎十指揮,又升石州廳子軍爲禁軍,又以威虎十指揮隸虎翼。


景德四年,詔河東廣銳、神銳、神虎軍以見存爲定額,缺則補之。


大中祥符元年,詔侍衛步軍司閱保寧軍士,分爲四等,其第一等徙營亳州永城縣,餘聽歸農;無家可還者,隸諸州爲剩員。四年,宣示永安縣永安指揮兵八千餘人以奉諸陵,其軍額猶隸西京本城廂軍,可賜名奉先指揮,升爲禁軍,在清塞之下。八年,置禁軍左右清衛二指揮,在雄武弩手之上,散卒月給鐵錢五百,以奉宮觀。


仁宗即位,海內承平,而留神武備,始幸安肅教場觀飛山雄武發炮,命捧日、天武、神衛、虎翼四軍爲戰陣法,拔其擊刺騎射之精者,稍遷補之。由天聖至寶元間,增募諸軍:陝西蕃落、廣銳,河北雲翼,京畿廣捷、虎翼、效忠,陝西、河東清邊弩手,京西、江、淮、荊湖歸遠,總百餘營。


康定初,趙元昊反,西邊用兵,詔募神捷兵,易名萬勝,爲營二十。所募多市井選忄耎,不足以備戰守。是時禁兵多戍陝西,並邊土兵雖不及等,然驍勇善戰。京師所遣戍者,雖稱魁頭,大率不能辛苦,而摧鋒陷陣非其所長。又北兵戍及川峽、荊湘、嶺嶠間,多不便習水土,故議者欲益募土兵爲就糧。於是增置陝西蕃落、保捷、定功,河北雲翼、有馬勁勇,陝西、河北振武,河北、京東武衛,陝西、京西壯勇,延州青澗,登州澄海弩手,京畿近郡亦增募龍騎、廣勇、廣捷、虎翼、步鬥、步武,復升河北招收、無敵、廳子馬,陝西制勝,幷州克戎、騎射,麟州飛騎,府州威遠,秦州建威,慶州有馬安塞,保州威邊,安肅軍忠銳,嵐、府州建安,登州平海,皆爲禁兵,增內外馬步凡數百營。又京東西、河北、河東、江、淮、荊湖、兩浙、福建路各募宣毅,大州二營,小州一營,凡二百八十八。岢嵐軍別置牀子弩炮手。時吏以所募多寡爲賞罰格,諸軍子弟悉聽隸籍,禁軍闕額多選本城補填,故慶曆中外禁、廂軍總一百二十五萬,視國初爲最多。西師既罷,上患兵冗,帑庾不能給,乃詔省兵數萬人。


皇祐二年,川峽增置寧遠。五年,江、淮、荊湖置教閱忠節,州一營,大州五百人,小州三百人。於是宣毅浸廢不復補,而荊湖、廣南益募雄略。至和二年,廣、桂、邕州置有馬雄略。明年,並萬勝爲十營。其後,議者謂東南雖無事,不宜馳備。嘉祐四年,乃詔荊南、江寧府、揚、廬、洪、潭、福、越州募就糧軍,號威果,各營於本州。又益遣禁軍駐泊,長吏兼本路兵馬鈐轄,選武臣爲都監,專主訓練。於是東南稍有備矣。


七年,宰相韓琦言:


祖宗以兵定天下,凡有徵戍則募置,事已則並,故兵日精而用不廣。今二邊雖號通好,而西北屯邊之兵,常若待敵之至,故竭天下之力而不能給。不於此時先慮而豫備之,一旦邊陲用兵,水旱相繼,卒起而圖之,不可及矣。


又三路就糧之兵雖勇勁服習,然邊儲貴踊,常苦難贍。若其數過多,復有尾大不掉之患。京師之兵雖雜且少精,然漕於東南,廣而易供設,其數多,得強幹弱枝之勢。祖宗時,就糧之兵不甚多,邊陲有事,則以京師兵益之,其慮深而其費鮮。願詔樞密院同三司量河北、陝西、河東及三司榷貨務歲入金帛之數,約可贍京師及三路兵馬幾何,然後以可贍之數立爲定額。額外罷募,闕即增補。額外數已盡而營畸零,則省並之。既見定額,則可以定其路馬步軍一營,以若干爲額。仍請核見開寶、至道、天禧、慶曆中外兵馬之數。蓋開寶、至道之兵,太祖、太宗以之定天下、服四方也。天禧之兵,真宗所以守成備豫也。慶曆之兵,西師後增置之數也。以祖宗之兵,視今數之多少,則精冗易判,裁製無疑矣。


於是詔中書、樞密院同議。樞密院奏:開寶之籍總三十七萬八千,而禁軍馬步十九萬三千;至道之籍總六十六萬六千,而禁軍馬步三十五萬八千;天禧之籍總九十一萬二千,而禁軍馬步四十三萬二千;慶曆之籍總一百二十五萬九千,而禁軍馬步八十二萬六千。視前所募後浸多,自是稍加裁製,以爲定額。


英宗即位,詔諸道選軍士能引弓二石、弩四石五斗送京師閱試,第升軍額。明年,並萬勝爲神衛。三年,京師置雄武第三軍。時宣毅僅有存者,然數詔諸路選廂軍壯勇者補禁衛,而退其老弱焉。蓋治平之兵一百十六萬二千,而禁軍馬步六十六萬三千雲。


熙寧元年十二月,詔:"京東武衛四十二指揮並分隸河北都總管司六指揮,隸大名府路三十六指揮,均隸定州、高陽關兩路更戍;其休番者,選差兵官三人依河北教閱新法訓練,仍差使臣押教。"又詔京東路募河北流民,招置教閱廂軍二十指揮,以忠果爲額。青、鄆、淄、齊州各三指揮,濟、兗、曹、濮州各兩指揮。


三年十二月,樞密使文彥博等上在京、開封府界及京東等路禁軍數,帝亦參以治平中兵數而討論焉。遂詔:殿前虎翼除水軍一指揮外,存六十指揮,各以五百人爲率,總三萬四百人;在京增廣勇五指揮,共二千人;開封府界定六萬二千人,京東五萬一千二百人,兩浙四千人,江東五千二百人,江西六千八百人,湖南八千三百人,湖北萬二千人,福建四千五百人,廣南東、西千二百人,川峽三路四千四百人爲額。在京其餘指揮並河東、陝西、京西、淮南路既皆撥並,唯河北人數尚多,乃詔禁軍以七萬爲額。初,河北兵籍比諸路爲多,其緣邊者且仰給三司,至是而撥並畸零,立爲定額焉。是時,京東增置武衛軍,分隸河北四路,後又以三千人戍揚、杭州、江寧府,其後又團結軍士置將分領,則謂之將兵雲。


七年正月,詔頒諸班直禁軍名額:


殿前司 諸班:殿前指揮使、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金槍、東西、招箭、散直、鈞容直。諸直:御龍、御龍骨朵、御龍弓箭、御龍弩直。諸軍:捧日釒屈直、捧日左射、捧日、寬衣天武、釒屈直天武、左射天武、歸明渤海、拱聖、神勇、吐渾、驍騎、驍勝、宣武、虎翼水軍、寧朔、龍猛、捧日第五軍、捧日第七軍、天武第五軍、天武第七軍、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神騎、廣勇、步鬥、龍騎、驍猛、雄勇、太原府就糧吐渾、潞州就糧吐渾、左射清朔、擒戎、廣捷、廣德、驍雄、雄威。


侍衛馬軍司 龍衛釒屈直、龍衛左射、龍衛、恩冀州員僚直、忠猛、定州散員、驍捷、雲騎、武騎、龍衛第十軍、揀中龍衛、新立驍捷、飛捷、驍武、廣銳、雲翼、禁軍有馬勁勇、廳子馬、無敵、克勝、飛騎、威遠、克戎、萬捷、雲捷、橫塞、慶州有馬安塞、蕃落、有馬雄略、員僚剩員直。


侍衛步軍司 神衛、虎翼水軍、神衛第十軍、步武、武衛、牀子弩雄武、飛山雄武、神衛、振武、來化、雄武弩手、上威猛、招收、雄勝、澄海水軍弩手、神虎、保捷、捉生、清邊弩手、制勝、定功、青澗、平海、雄武、效忠、宣毅、建安、威果、川效忠、揀中雄勇、懷順、懷恩、勇捷、威武、靜戎弩手、忠遠、寧遠、忠節、教閱忠節、川忠節、神威、歸遠、雄略、下威猛、強猛、壯勇、橋道、清塞、武嚴、宣效、神衛剩員、奉先園、揀中六軍、(左龍武、右龍武、左羽林、右羽林、左神武、右神武。)御營喝探、新團立揀中剩員。


諸班直資次相壓 殿前指揮使、御龍直、御龍骨朵子直、內殿直、散員、散指揮使、散都頭、散祗候、金槍、東西班、御龍弓箭直、御龍弩直、招箭班、散直、鈞容直。


諸軍資次相壓 捧日釒屈直、捧日左射、捧日、寬衣天武、天武釒屈直、天武左射、天武、龍衛釒屈直、龍衛左射、龍衛、神衛、歸明渤海、拱聖、神勇、恩冀州員僚直、忠猛、定州散員、吐渾、驍騎、驍捷、雲騎、驍勝、宣武、武騎、殿前司虎翼、殿前司虎翼水軍、寧朔、龍猛、步軍司虎翼、步軍司虎翼水軍、捧日第五軍、捧日第七軍、天武第五軍、天武第七軍、龍衛第十軍、揀中龍衛、神衛第十軍、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神騎、廣勇、步鬥、龍騎、驍猛、雄勇、太原府就糧吐渾、潞州就糧吐渾、清朔、擒戎、新立驍捷、飛捷、驍武、廣銳、雲翼、禁軍有馬勁勇、步武、武衛、牀子弩雄武、飛山雄武、神銳、振武、來化、雄武弩手、上威猛、廳子馬、無敵、招收、雄勝、廣捷、廣德、克勝、飛騎、威遠、澄海水軍弩手、克戎、驍雄、雄威、萬捷、雲捷、橫塞、神虎、保捷、慶州有馬安塞、蕃落、捉生、清邊弩手、制勝、定功、有馬雄略、青澗、平海、雄武、效忠、宣毅、建安、威果、川效忠、揀中雄勇、懷順、懷恩、勇捷、威武、下威武、靜戎弩手、忠勇、寧遠、忠節、教閱忠順、川忠節、神威、歸遠、雄略、下威猛、強猛、壯勇、員僚剩員直、橋道、川橋道、步軍司清塞、武嚴、宣效、神衛剩員、奉先園、揀中六軍、御營喝探、新團立揀中剩員。


諸禁軍名額系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爲上軍,五百文已上料錢見錢爲中軍,不滿五百文料錢見錢並捧日天武第五第七軍、龍衛神衛第十軍、驍猛、雄勇、驍雄、雄威爲下軍。元豐五年十月,詔諸路教閱廂軍,於下禁軍內增入指揮名額,排連並同禁軍。蓋熙寧之籍,天下禁軍凡五十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元豐之籍,六十一萬二千二百四十三人。


哲宗即位,四方用兵,增戍益廣。元祐元年三月,寄招河北路保甲,充填在京禁軍闕額。龍、神衛以年二十以下,中軍以下以年二十五以下者,雖短小一指並招刺焉。二年,詔西關堡防拓禁軍和僱入役。復置河北、河東、陝西、府界馬步軍。七年,河東、陝西路諸帥府敢勇以一百人爲額,專隸經略司。


紹聖四年,陝西路增置蕃落馬軍。是年,蘭州金城置步軍保捷、馬軍蕃落。


元符元年,利州路興元府、閬州各增置就糧武寧;又湖北、江東各增置有馬雄略。涇原路新築南牟會,賜名西安州,戍守共以七千人爲額,仍招置馬軍蕃落、步軍保捷。天都、臨羌砦戍守各以三千人爲額,仍各置馬軍蕃落、步軍保捷。永興軍等路創置蕃落;河北大名府等二十二州共創置馬軍廣威、步軍保捷,以河北大水,招刺流民故也。


二年正月,環慶增置敢勇二百人。四月,環慶路都總管司言:"本路新展定邊城,比之橫山、興平等處城砦尤深,乞增置住營馬軍蕃落、步軍保捷。"六月,環慶路都總管司言:"展築慶州白豹城,合增置住營馬步軍。"又鄜延路都總管司言:"本路新築米脂等八堡砦,合增置土兵、馬步軍。"皆從之。三年,樞密院奏:"河北增置馬軍廣威、步軍保捷二萬餘人,欲令揀選升換在京闕額軍分。"從之。自紹聖以來,陝西、河東連用兵六年,進築未已,覆軍殺將,供給不可勝紀。


徽宗崇寧元年九月,荊湖北路增置禁軍,以靖安名。十月,川陝置安遠軍。三年三月,隴右都護奏:乞於鄯州置水軍,守河浮橋。又樞密院乞增置府界、京東西等路步軍,荊湖南路雄略,皆從之。十月,京東西、河東北、開封府界創置馬步軍五萬人,馬軍以崇捷、崇銳名,步軍以崇武、崇威名,合用緡錢二百八十萬有奇,以常平、封樁等錢支,用蔡京之請也。京又言:今拓地廣,戍兵少,當議添置兵額,以爲邊備。"從之。


四年十一月,廣西路置刀牌手三千人,於切要州軍更戌,以寧海名。十二月,詔:"四輔屏翰京師,兵力不可偏重,可各以二萬人爲額。"五年,環慶路進築徐丁臺城,賜名安邊,置馬軍蕃落、步軍保捷。


大觀元年五月,延安置錢監兵。閏十月,靖州置宣節。十一月,兩浙東、西路各增置禁軍。宣和三年,內侍、制置使譚奏,以方臘既平,乞節鎮增添禁軍兩指揮,餘州軍一指揮;又乞除溫、處、衢、婺外,將禁軍更招置成十指揮。又乞增置嚴州威果禁軍。並從之。五年二月,尚書省言:"古者,六軍爲王之爪牙,羽林則禁衛之總名也。今臣僚使令兵卒所居營分曰六軍,而復有左、右羽林之名,稱謂失當。若將揀中六軍並六軍指揮並改爲廣效,內揀中六軍作第一指揮,左龍武第二,左羽林第三,左神武第四,右龍武第五,右羽林第六,右神武第七。"從之。


靖康元年,詔;"廣西宜、融二州實爲極邊,舊置馬軍難議減省,且依元降指揮招置。"


自元豐而後,民兵日盛,募兵日衰,其募兵闕額,則收其廩給,以爲民兵教閱之費。元祐以降,民兵亦衰。崇寧、大觀以來,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至於受逃亡,收配隸,猶恐不足。政和之後,久廢蒐補,軍士死亡之餘,老疾者徒費廩給,少健者又多冗佔,階級既壞,紀律遂亡。童貫握兵,勢傾內外,凡遇陣敗,恥於人言,第申逃竄。河北將兵,十無二三,往往多住招闕額,以其封樁爲上供之用。陝右諸路兵亦無幾,种師道將兵入援,止得萬五千人。故靖康之變,雖畫一之詔,哀痛激切,而事已無及矣。


高宗南渡,始建御營司,未幾,復並御營歸樞密院。建炎四年,改御前五軍爲神武軍,御營五軍爲神武副軍,並隸樞密院。五年,上以祖宗故事,兵皆隸三衙,乃廢神武中軍隸殿前司,於是殿司兵柄始一。乾道元年,詔殿前兵馬權以七萬三千人爲額。


諸屯駐大軍則皆諸將之部曲,高宗開元帥府,諸將兵悉隸焉。建炎後,諸大將兵浸盛,因時制變,屯無常所。如劉光世軍或在鎮江、池州、太平,韓世忠軍或屯江州、江陰,岳飛一軍或屯宜興、蔣山,王彥八字軍隨張浚入蜀,吳玠兵多屯鳳州、大散關、和尚原。是時合內外大軍十九萬四千餘,川、陝不與焉。及楊沂中將中軍總宿衛,江東劉光世、淮東韓世忠、湖北嶽飛、湖南王〈王燮〉四軍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亦未嘗有屯。


紹興十一年,範同以諸將握兵難制,獻謀秦檜,且以柘皋之捷言於上,召張俊、韓世忠、岳飛入覲,張俊首納所部兵。分命三大帥副校各統所部,自爲一軍,更銜曰統制御前軍馬。罷宣撫司,遇出師取旨,兵皆隸樞密院,屯駐仍舊。而四川大將兵曰興、成、階、鳳、文、龍、利、閬、金、洋、綿、房、西和州、大安軍、興元、隆慶、潼川府凡十七郡,亦分屯就糧焉。


乾道之末,各州有都統司領兵:建康五萬,池州一萬二千,鎮江四萬七千,楚州武鋒軍一萬一千,鄂州四萬九千,荊南二萬,興元一萬七千,金州一萬一千。其後分屯列戍,增損靡常。所可考者,統制、統領、正將、副將、準備將之目也。


至於水軍之制,則有加於前者,南渡以後,江、淮皆爲邊境故也。建炎初,李綱請於沿江、淮、河帥府置水兵二軍,要郡別置水兵一軍,次要郡別置中軍,招善舟楫者充,立軍號曰凌波、樓船軍。其戰艦則有海鰍、水哨馬、雙車、得勝、十棹、大飛、旗捷、防沙、平底、水飛馬之名。隆興以後至於寶祐、景定間,江、淮沿流堡隘相望,守禦益繁,民勞益甚。迨鹹淳末,廣東籍蜑丁,閩海拘舶船民船,公私俱弊矣。


其禁軍將校,則有殿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諸班有都虞候、指揮使、都知、副都知、押班;御龍諸直有四直都虞候,本直各有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馬步軍有捧日、天武左右四廂都指揮使,捧日、天武左右各有都指揮使,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每都有軍使、(步軍謂之都頭。)副兵馬使、(步軍謂之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


所領諸班直、指揮,騎兵、步兵之額敘列如左。以其前後之異同者分爲建隆以來之制、熙寧以後之制,而將兵、水兵之制可考者,因附著於後雲。


建隆以來之制


騎軍


殿前指揮使(左右班二。宋初,以舊府親從帶甲之士及諸班軍騎中選武藝絕倫者充。)


內殿直(左右班四。周制,簡軍校暨武臣子弟有材勇者立。又有川班內殿直,乾德三年平蜀得奇兵,簡閱材貌魁偉便習騎射者凡百二十人立,開寶四年廢。)


散員(左右班四。周制,招置諸州豪傑立,散指揮、散都頭、散祗候凡十二班。又於北面驍捷員僚直及諸軍內簡閱填補。鹹平五年,定州路都部署王超言;"緣邊有強梁輩常居四界,擾動邊境,請厚給金帛募充散員。"從之。)


散指揮(左右班四。)


散都頭(左右班二。)


金槍班(左右班二,舊名內直。太平興國初,改選諸軍中善用槍槊者補之。)


東西班(弩手、龍旗直、招箭班共十二,舊號東西班承旨。淳化二年,改爲殿前侍,東西各第一第二弩手、龍旗直班六,並帶甲,選諸班及不帶甲班增補。其東第二茶酒及第三、西第四班不帶甲,並以諸軍員、使臣及沒王事者子弟爲之。又擇善弓箭者爲招箭班。)


散直(左右班四。雍熙四年,以諸道募置藩鎮廳頭軍將及詣登聞院求試武藝者立。鹹平元年,選諸節度使從人、騎御馬小底增補。)


鈞容直(班二。太平興國三年,選諸軍諳曉音樂、騎御馬小底立。淳化二年,改之。)


外殿直(班一。諸班衛士中年多者號看班外殿直,後削看班之號。或詣諸道攝軍校之職部分州兵,謂之權管。國初又有內員僚直,開寶中廢。太平興國四年,徵太原,得上軍。天禧四年,併入此班。)


捧日(並左射、釒屈直、弩手、左第五軍,總指揮三十五。京師三十三,雍丘、鄭各一。舊號小底,周改爲鐵騎,太平興國二年改爲日騎,雍熙四年改今名。分左、右廂,各四軍。雍熙三年,選善槍槊者充釒屈直。淳化三年,選善左射者爲左射。鹹平五年,選天武、拱聖、驍騎善弩射者爲弩手。)


契丹直(三。鹹平、許、壽各一。後唐置,旋廢。開寶三年,以遼人內附之衆復置。太平興國中,因事復置,旋廢。)


歸明渤海(指揮二。京師。太平興國四年,徵幽州,以渤海降兵立。)


拱聖(指揮二十一。京師。乾德中,選諸州騎兵送闕下,立爲驍雄,後改驍猛。雍熙四年,又改拱辰。未幾改今名。)


吐渾小底(舊指揮五,治平中併爲二。京師。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獲吐渾子弟,又選監牧諸軍中所有者充。)


驍騎(指揮二十三。京師。太平興國四年置,後又選掉搨索兵及左右教駿兵增置。雍熙四年,改殿前司步鬥弩手爲驍騎弩手。淳化四年,選壯勇超絕者爲上驍騎,在本軍之上。鹹平五年,分左、右廂。舊又有殿前小底。至道二年,選驍騎馬直及善射者充,後廢。)


驍勝(左右指揮各五。京師。鹹平三年,選教駿、驍騎諸軍備徵子弟材勇者立。)


寧朔(指揮十。京師、尉氏各三,雍丘、渭、河陽、河陰各一。鹹平三年,選教駿諸軍備徵及外州兵立。)


龍猛(指揮八。京師。太平興國中,揀閱龍騎及諸州部送招獲羣盜,取其材勇者立。淳化四年,又擇精悍者爲教閱龍猛以備禽盜,在本軍之上。景德四年,又選龍騎、驍騎兵增之。)


飛猛(指揮二。鹹平二年,選龍猛、驍騎兵子弟之材勇者立。)


驍猛(指揮四。尉氏三、太康一。舊號驍雄,太平興國中改。雍熙四年,以拱聖年多者爲拱辰軍,其次等者如故。景德四年,以拱聖年多者隸之。)


神騎(指揮十八。雍丘十三,鹹平五。端拱二年,選驍雄新配人及教駿、借事等兵立。淳化二年,廢掉搨索軍隸之。鹹平二年,又擇教駿、備徵及外州增之。)


驍雄(指揮四。鹹平、陳留各二。太平興國八年,遷驍猛中次等者立。景德中,以驍騎、驍勝、寧朔軍年多者隸之。)


吐渾直(指揮三。太原二,潞一。太平興國八年,太原遷雲州及河界吐渾立,屯並、代州。雍熙三年,又得雲、朔歸明吐渾增立,屯潞州。)


安慶直(四。太原一,潞三。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及河東歸明安慶民分屯並、潞等州,給以土田。雍熙四年立。)


三部落(指揮一。太原。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幽州,遷雲、朔、應等州部落於幷州,因立。)


清朔(指揮四。西京二,許、汝各一。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州民於內地,得自置馬以爲騎兵,謂之家戶馬。雍熙四年立。)


擒戎(指揮五。西京、許各二,汝一。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州民於西京、許汝等州,給以土田,充家戶馬。端拱二年立。)


新安內員僚直(五。端拱二年,成德軍節度使田重進言;"易州靜砦兵先屯鎮州,賊陷勇陷谷,盡俘其家,請以其軍備宿衛。"因而立此直。後廢,天聖後無。)


散祗候(左右班二。天聖前無。)


步鬥(指揮六。尉氏、太康各一,蔡四。慶曆中增置,天聖前無。)


步軍


御龍直(左右二。舊號簇御馬直,太平興國二年改爲簇御龍直,後改今名。)


御龍骨朵子直(左右二。舊號骨釒朵子直,太平興國二年改爲御龍散手直,後改今名。)


御龍弓箭直(五。選天武諸軍材貌魁傑者充。)


御龍弩直(五。)


天武(並寬衣、釒屈直、左射,總指揮三十四。京師三十三,鹹平一。)


神勇(上下共二十一指揮。乾德中,揀閱諸軍壯實而大體者立爲雄威。太平興國二年,改爲雄勇。雍熙四年改今名。淳化四年,選武藝超絕者立爲上神勇,以備擒盜。)


宣武(上下共二十指揮。京師。太平興國二年,並效節、忠猛二軍立,又選諸軍及鄉兵增之。至道二年,又選軍頭司步直善用槍槊掉刀者立殿前步直,後廢。)


虎翼(太平興國中,揀雄武弩手立爲上鐵林,又於雄武、定遠、寧勝牀子弩手、飛山雄武等軍選勁兵以增其數。雍熙四年,改分左右四軍。淳化四年,選本軍精銳者爲上虎翼,以備禽盜。鹹平二年,並廣勇軍隸之。大中祥符六年,詔在京諸軍選江、淮士卒善水者習戰於金明池,立爲虎翼水軍。舊指揮六十二,景德中增六。京師。)


雄勇(舊號雄威,太平興國二年改今名。雍熙四年,改神勇,復於本軍選退入次等者爲之。舊指揮五,至和五年增爲八。鹹平三,鄆二,許、鄭、滑各一。)


廣德(開寶四年,平廣南,以其兵隸殿前司,次等隸八作司,闕則選廣南諸州兵補之。雍熙三年,選八作司之強壯者爲揀中。總指揮十。鹹平、尉氏、陽武、河陽、滄、鞏、白波各一,西京三。)


廣勇(淳化二年,選神射、鞭箭、雄武、效忠等軍強壯善射者立爲廣武,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舊指揮二十三,慶曆中增爲四十三,每指揮十爲一軍。京師五,陳留二十二,鹹平、東明、太原、胙城、南京各二,襄邑、陽武、鄆各一,滑三。)


廣捷(舊名左右平遠,建隆二年改。鹹平五年,又選廣德、神威等軍教以標槍旁牌補之。舊指揮五,景祐中增五,明道中增十,慶曆增三十六,總五十六。陳留八,鹹平六,雍丘四,襄邑、尉氏、許各三,太康、扶溝、南京、亳、河陰、潁、寧陵各二,陳六,滑、曹、鄧、蔡、廣濟、谷熟、永城、襄城、葉各一。)


雄威(雍熙四年,選神勇兵退入第二等立爲神威,後改今名。指揮十。考城、襄邑、陳留各一,南京四,陳二。)


宣威(雍熙四年,選神勇、宣武兵退入次等者立。上下指揮二。鹹平、襄邑各一。)


龍騎(建隆間以諸道招致及捕獲羣寇立,號有馬步人,見陣即步鬥。淳化三年,選本軍年多者爲帶甲剩員。鹹平以後,又以本軍及龍猛退兵增之。舊指揮八,康定中,取配隸充軍者增置爲指揮二十,分三軍。京師四,尉氏、雍丘、鹹平、鄭各二,南京、陳、蔡、河陽、潁、單、四波各一。)


神射(兩浙州兵,舊號腰弩。雍熙四年改今名。淳化元年,部送闕下,選其強者爲廣武,次等復爲本軍。指揮五。陳留三,雍丘二。)


步鬥(雍熙三年,選諸州廂軍之壯勇者立,後廢。此下二軍,天聖後無。)


鞭箭(雍熙三年,選兩浙兵爲鞭箭,次等者爲忠節鞭箭。端拱二年併爲一。至道元年,發此兵援靈州芻粟,喪車重兵器於浦洛河,詔免死,後廢。)


侍衛司 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馬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步軍亦如之。自馬步軍都虞候已上,其員全闕,即馬、步軍都指揮使等各領其務,與殿前號爲三司。馬步軍有龍衛神衛左右四廂都指揮使、都虞候。每指揮有指揮使、副指揮使。餘如殿前司之制。所領騎兵步兵之額敘列如左:


騎軍


員僚直(顯德中,周平三關,召募強人及選高陽關馳捷兵爲北面兩直。建隆初,選諸州騎兵及蕃鎮廳頭召募人等爲左三直。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選其騎兵爲右三直。北面兩直,營貝、冀隸高陽關都部署。大中祥符中,改爲貝州左直、冀州右直,後改四直。京師二,恩、冀各一。)


龍衛(舊號護聖。周廣順中,改龍捷。建隆二年,揀去衰老,以諸州所募精勁者補之。太平興國二年,改分左、右廂。四年,平太原,選其降兵爲揀中龍衛。雍熙二年,又揀善槍槊者爲釒屈直。淳化三年,選剩員堪披甲者爲帶甲剩員。五年,又揀善左射者爲左射。指揮四十四。京師三十八,雍丘、尉氏、河陽各一,澶三。)


忠猛(鹹平一年置。指揮一。定州。)


散員(鹹平五年置。指揮一。定州。)


驍捷(周顯德中,平三關,揀諸州士卒壯勇者爲河北驍捷。宋初,隸高陽關都部署。建隆二年,廢左右驍武,以其兵來隸。乾德中,又選備徵及嵐州歸附之兵爲河南驍捷,其後止以驍捷爲名。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揀閱降兵爲揀中驍捷。淳化四年,又置新立驍捷。至道三年,分驍捷爲左、右廂。鹹平五年,以其年多者爲帶甲剩員。指揮二十六。尉氏新立、陳揀中各一,恩十四,冀十。)


雲騎(舊號左右備徵,建隆二年改。開寶以後,募子弟爲雲騎,以其次爲武騎,又選騎兵之次等爲武騎,又選本軍年多者爲帶甲剩員。指揮十五。京師十一,陳留、西京各一,鞏二。)


歸明神武(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幽州,以其降兵立此軍。初指揮一,後增爲四。雍丘。)


克勝(本潞州騎兵,端拱初升。指揮二。潞。)


驍銳(舊名散員指揮,鹹平四年改。指揮四。莫三,冀一。)


驍武(本河北諸州忠烈、威邊、騎射等兵。淳化四年,揀閱其材,與雲騎、武騎等立,得自置馬,分左、右廂。指揮二十。北京七,真定三,定六,相、懷、洺、邢各一。)


廣銳(本河州忠烈、宣勇能結社買馬者,馬死則市補,官助其直。至道元年立。鹹平以後選振武兵增之,老疾者以親屬代。景德二年詔:非親屬願代者聽。大中祥符五年,以其退兵爲帶甲剩員。舊河東指揮三十一,陝西七。景祐、康定中,增爲四十二。太原、代、並各三,汾五,嵐、石、岢嵐各二,晉、熙、慈、絳、澤、隰、憲、寧化、威勝、平定、火山各一,涇、原、鄜各二,秦、渭、環、邠、寧各一。)


武清(晉州騎兵。端拱二年,以其久在北鄙,有屯戍之勞,選勇悍者就升。指揮一。晉。)


有馬勁勇(鹹平四年,選江東諸州兵立。慶曆中,分置第六、第七。總指揮七。太原二,代、嵐各一,磁三。)


雲翼(舊指揮三十三,景祐以後,增置二十三,分左、右廂,總五十六。真定、雄、瀛、深、趙、永寧各三,定、冀各六,保五,滄、北平、永靜、順安、保定各二,莫、邢、霸各一,廣信、安肅各四。)


廳子(本石州城立。景德元年,改徙營相州。慶曆初,升禁軍。指揮六。定一,相五。)


萬捷(開寶中,募趙、相、滄、冀州民立。大中祥符中,以驍武、雲騎退兵隸之。指揮七。相、冀、遼各二,滄一。)


雲捷(太平興國四年,選諸軍中應募子弟及教駿、借事、備徵等有武幹者立。大中祥符五年,以寧朔退兵隸之。指揮十二。尉氏、鹹平、西京、北京、澶各二,汝、懷各一。)


橫塞(鹹平三年,選諸軍威邊、騎射及在京借事立。指揮七。雍丘、鹹平、考城、襄邑、寧陵各一,衛二。)


員僚剩員直(禁軍員僚以罪責降者充。此下至騎捷凡六軍,天聖後無。)


清塞(周立,指揮二。其一北蕃歸附之衆,營壽州;其一破淮南紫金山砦所得騎軍,營延州。宋初,選本軍子弟補其缺。太平興國三年,又得泉州、兩浙兵以益之。)


飛捷(本威虜軍、保州、易州靜塞兵、定州廳子軍立。淳化元年,詔赴闕揀閱,以靜塞爲三等,廳子爲一等,改今名。指揮四。)


驍駿(本壽州鹹聖軍,鹹平三年改。指揮一。)


揀中夏州廳子(本夏州家戶。淳化五年,河西行營都部署李繼隆遣部送京師立,指揮一。)


騎捷(本雍州強人指揮,鹹平三年改。分營瀛、莫。指揮四。)


武騎(指揮一十一。京師、雍丘各一,尉氏三,陳留、考城、鹹平、鄭各一,西京二。此下至有馬雄略凡十二軍。《三朝志》無。)


驍騎(指揮一,太原。)


無敵(河北沿邊廂兵,慶曆二年升禁軍。總指揮六。定、北平各二,安肅、廣信各一。)


忠銳(廣信廂兵有馬者,慶曆二年升禁軍。指揮一。)


威邊(諸州廂兵,惟保州教戰射,隸巡檢司。慶曆初,升禁軍。指揮二。定、保各一。)


飛騎(麟州廂兵,慶曆初,升禁軍。指揮二。)


威遠(府州廂兵,本胡騎之精銳,慶曆初,升禁軍。指揮二。)


克戎(幷州廂軍有馬者,康定中,升禁軍。指揮一。)


有馬安塞(慶州廂軍,慶曆中,升禁軍。指揮一。)


蕃落(陝西沿邊廂兵有馬者,天禧後,升禁軍,極邊城砦悉置。至慶曆中,總指揮八十三。環五,延、慶各四,秦並外砦十七,原、渭並外砦各十二,德順並外砦十二,鳳翔、涇並外砦、儀、保安各二,隴外一。)


幷州騎射(諸道廂軍惟幷州路有馬備徵役,慶曆五年升禁軍。指揮一。)


有馬雄略(至和二年置,指揮三。廣、桂、邕各一。)


步軍


神衛(晉曰奉國軍,周改虎捷。建隆二年,揀閱諸州所募禁軍增補。乾德三年,西川行營都部署王全斌僞署感化、耀武等軍平寇者功,請備禁旅,詔併爲虎捷。太平興國二年改。舊水虎翼即軍中習水戰者,是歲改爲神衛水軍,又於剩員中選可備徵役者立爲揀中神衛。大中祥符後,剩員又有帶甲、看倉草場、看船之名,凡四等,皆選本軍年多者補。宋初,指揮四十六,仁宗後,止存指揮三十一。京師。)


步武(本鄉軍選充神勇、宣武,雍熙三年,揀其次等者立。慶曆中,增指揮六。陳。)


虎翼(宋初,號雄武弩手。太平興國二年,選壯勇者爲上鐵林,其次爲下鐵林。雍熙四年,改爲左、右廂,各三軍。鹹平五年,以威虎軍來隸。景德三年,選效順兵補其缺。大中祥符五年,擇本軍善水戰者爲上虎翼,六,年又選江、淮習水卒於金明池按試戰棹,立爲虎翼軍。江、浙、淮南諸州,亦准此選置。七年,改爲虎翼水軍。舊指揮七十五,慶曆中,增置二十一,總九十六。京師九十並水軍一,襄邑、東明、單各一,長葛一。)


奉節(乾德三年平蜀,得其兵立爲奉議,後改今名。景德三年,又選立上奉節。指揮五,京師。)


武衛(太平興國中,募河北諸州兵立。舊指揮十六,慶曆中,河北增置爲指揮六十七。南京、真定、淄各四,北京、澶、相、邢、懷、趙、棣、洺、德、祁、通利、乾寧、廣濟各一,青五,鄆、徐、兗、曹、濮、沂、濟、單、萊、濰、登、淮陽、瀛、博各二,齊、密、滄各三。)


雄武(並雄武弩手、牀子弩雄武、揀中雄武、飛山雄武、揀中歸明雄武,總指揮三十四。京師十三,太原、尉氏、南京、鄭、汝、寧陵各二,鹹平、東明、雍丘、襄邑、許、曹、廣濟、谷熟、長葛各一。)


川效忠(太平興四三年,選諸州廂兵歸京師者立。淳化四年,又選川峽威棹、克寧兵部送京師者產爲川效忠。景德元年,以德清廂軍及威遠兵增之。舊指揮二十八,後減爲七。南京六,寧陵一。)


效順(宋初,徵潞州,以降卒立。指揮一。襄邑。)


雄勝(開寶中,以剩員立。太平興國中,選入上鐵林,餘如故。又有雄勝剩員。指揮三。峽、冀、濟各一。)


揀中雄勇(開寶中立,以常寧雄勇、效順等軍剩員中選其強者立爲揀中。大中祥符二年,又選歸遠軍爲新立。舊指揮四,後損爲一。襄邑。)


懷勇(開寶四年,揀蜀兵之在京師者立,指揮三。雍丘二,陳一。)


威寧(淳化中,部送西川賊帥五小波脅從之兵歸京師立。鹹平元年,又以散員直增補。指揮一。許。)


飛虎(本虎翼、廣武兵屯西川無家屬者,太平興國中,歸京師。指揮三。陳留二,鹹平一。)


懷順(本淮南兵,舊號懷德。建隆二年改。指揮一。霸。)


歸聖(開寶七年,以李從善所領兵及水軍立。八年,平江南,又以其降兵增補,指揮一。雍丘。)


順聖(太平興國中,部送兩浙兵歸京師立。指揮一。鞏。)


懷恩(乾德三年,平蜀,得其軍立。指揮三。荊南二,鄂一。)


揀中懷愛(本蜀兵,與懷恩同立,又拔精銳者爲揀中。淳化四年,又選川峽威棹、克寧兵次等者立爲牽船,以給河漕之役。舊指揮三,後損爲一。寧陵。)


勇捷(太平興國四年,徵太原立,分左、右廂,以諸州庫兵補左廂,廣濟、開山兵補右廂。指揮二十六。襄邑、北京、澶、陳、壽、汝、曹、宿各二,鹹平、西京、南京、亳、寧、洪、河陰、鞏、長葛、韋城各一。)


威武(太平興國四年,徵太原立,分左、右廂,以江南歸化兵補左廂,兩浙順化兵補右廂。大中祥符五年,又立下威武。共指揮十三。西京、河陽、鄭、鄆、澶、滑、濮、通利、鞏、河陰、永城各一,曹二。)


靜戎弩手(選江南歸化兵及諸州廂兵壯實者立。指揮四。河陽、澶、衛、通利各一。)


平塞弩手(本兩浙順化軍,揀其強壯立爲弩手,又以江、浙逋負官物隸窯務徒役者爲揀中平塞。指揮四。鹹平、亳、河陽、白波各一。)


新立弩手(本勁勇兵,太平興國中,選其善弩者立。指揮一。廣濟。)


忠勇(鹹平五年,以易州兵能禽賊者立。指揮一。成都。)


寧遠(大中祥符六年,選西川克寧、威棹兵立。舊指揮五,皇祐及至和中,增置爲八。戎三,遂、梓、嘉、雅、江安各一。)


忠節(太平興國三年,選諸州廂軍之強壯者立。淳化四年,又選川峽威棹、克寧兵立爲川忠節。舊指揮二十四,後增教閱忠節總爲六十。雍丘、襄邑、寧陵各三,陳留、鹹平、東明、亳、河陰、永城各二,南京五,太康、陽武、許、江寧、揚、廬、宿、壽、楚、真、泗、泰、滁、嶽、澧、池、歙、信、太平、饒、宣、洪、虔、吉、臨江、興國、廣濟、南康、廣德、長葛各一,合流四。)


神威(鹹平三年,選京師諸司庫務兵立。上下指揮十三。陳留三,許、鞏各二,雍丘、考城、鹹平、河陽、廣濟、白波各一。)


歸遠(雍熙三年,王師北征,拔飛狐、靈丘,得其降卒立,鹹平二年,選諸州雜犯兵增之。舊指揮三,天聖中,增置爲十六。陳、許、亳、壽、宿、鄧、襄、鼎各一,荊南、澧、潭、洪各二。)


雄略(鹹平六年,選諸州廂兵及香藥遞鋪兵立。舊指揮十五,皇祐五年,增置爲二十五。荊南五,潭四,鼎、澧各二,廣、辰、桂各二,許、全、邵、容各一。)


威猛(鹹平三年,選諸州廂兵及召募者立。上下指揮十。襄邑四,鹹平、許、長葛各二。)


神銳(鹹平六年,料簡河東兵立。大中祥符五年,以本軍及神虎兵年多者爲帶甲剩員。指揮二十六。太原六,潞、晉各三,澤、汾、隰、平定各二,代、絳、忻、遼、邢、威勝各一。)


神虎(鹹平五年,選陝西州兵馬立。六年,又料簡河東州兵立,以西路河東兵之。指揮二十六。永興六,鳳翔、河中、忻、晉、威勝各二,太原、秦、延、鄜、華各一,潞州三。)


保捷(鹹平四年,詔陝西沿邊選鄉丁保毅升充。舊指揮四十五,慶曆中,揀鄉弓手增置,總一百三十五。永興十二,同九,秦八,河中、汾、涇各七,渭、寧、耀各六,鳳翔、延、儀、華、隴、解、乾各五,陝、原、鄜各四,成三,慶、鳳、坊、晉、鎮戎各二,環、丹、商、虢、階、慶成、德順各一。)


振武(舊指揮四十,慶曆後,河北增置爲指揮四十二,陝西增置爲指揮三十九,總八十一。北京、澶、相、懷、衛、霸、莫、祁、棣、趙、濱、洺、保安、永寧、通利、安肅、儀各一,真定、定、瀛、保、恩、邢、深、博、永靜、乾、寧陵、涇各二,延六,邠、隴各七,鄜、寧各五,磁四,滄、原各三。)


橋道(太平興國三年,選諸州廂兵次等者立。淳化四年,又選川峽威棹、克寧爲川橋道。總指揮十八。襄邑、鹹平、陽武各二,陳留、東明、尉氏、太康、西京、河陽、濮、鄆、鞏、河陰、白波、寧陵各一。)


清塞(太平興國初立。左、右廂,舊指揮二十三,嘉祐中併爲十三。曹二,鄭、鄆、滑、通利、鞏、河陰、白波、汜水、長葛各一。)


招收(端拱中,獲通州大沙洲賊衆立,缺則以江、浙招致海賊補之。又收端拱中逃軍來複者,原其罪爲德壽軍,後改今名,隸保州巡檢司,慶曆初,升禁軍,爲指揮十七。保四,霸、信安各三,定、軍城砦各二,廣信、安肅、順安各一。)


壯勇(本招獲羣盜配近京徒役者揀拔立,鹹平三年,選諸雜犯兵增之。至道三年,江、浙發運使楊允恭禽海賊送闕下增補,旋廢。舊指揮三,慶曆中,增置爲七。耀、解、滑各二,許一。)


宣效(鹹平三年,選六軍、窯務、軍營務、天駟監效役、店宅務、州兵立。景德元年,又揀本軍材勇者爲揀中宣效。舊指揮五,後損爲二。京師。)


來化(雍熙中,以飛狐、靈丘歸附之衆立,又以朔州內附牽擺兵立,後廢。舊指揮三,後損爲二。寧陵。)


歸恩(雍熙中,平塞陷邊之民黥面放還立,分有家屬者隸左廂,無者隸右廂。指揮二。亳。)


順化(太平興國三年,以兩浙兵之次等者立。指揮二。河陽、鄆各一。)


左右清衛(大中祥符八年立,以奉諸宮觀灑掃之役。指揮二。此下至強壯軍員凡八軍,天聖後無。)


川員僚直(本西蜀賊全師雄所署將領,乾德中立。)


造船務(乾德初,平荊湖,選其軍善治舟楫者立。)


歸明羽林(太平興國四年,徵幽州,獲其兵立。)


新立清河(緣河舊置鋪兵以備河決,後揀閱立。指揮二。)


保寧(大中祥符元年,馬步軍都虞候王超請以病軍經行陣者立。)


新立歸化(開寶七年,以江南李從善所領部曲水軍立,八年,平江南,又以降兵增之。指揮一。)


強壯軍員(鹹平六年置,指揮一。)


澄海弩手(慶曆二年置,隸海州都巡檢司。指揮二。登。此下至武嚴凡十三軍。)


捉生(延州廂兵,天聖五年升禁軍,指揮二。)


清邊弩手(寶元初,選陝西、河東廂軍之伉健者置,以弩手名。指揮四十三。太原九,秦五,涇四,河中、隴各三,永興、代、潞、晉各二,慶、環、滑、同、坊、鎮戎、慈、丹、隰、汾、憲各一。)


制勝(陝西廂兵,慶曆中,升禁軍。指揮九。永興、華各二,鳳翔、耀、同、解、乾各一。)


定功(陝西廂軍,慶曆四年,升禁軍增置,爲指揮十。永興、秦、慶、原、渭、涇、儀、鄜、延、鎮戎各一。)


清澗(慶曆初,募土人精悍者充,因其地名。指揮二。)


建威(秦州廂兵,慶曆八年升禁軍。指揮一。)


效勇(景祐中,募川峽流民增置,爲指揮二十七。陳留三,太康、尉氏、襄邑、河陽、曹、合流各二,鹹平、鄭、亳、衛、許、單、澶、磁、廣濟、河陰、寧陵、白波各一。)


宣毅(慶曆中,京東、京西、河北、河東、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九路募健勇或選廂軍爲之。指揮二百八十八,至治平中,管一百七十四。京東路:南京、鄆、徐、曹、齊各二,青、兗、密、濮、沂、單、濟、淄、萊、濰、登、淮陽、廣濟各一;京西路:西京、滑、許、河陽、陳、襄、鄭、潁、蔡、汝、隨、信陽各一,鄧二。河北路:真定、德、棣、博、邢、祁、恩、磁、深、定、濱、通利、永靜、乾寧各一。河東路:太原、汾各六,晉四,澤、絳、石、代各三,潞、嵐、忻、遼、威勝、平定各二,慈、隰、寧化各一。淮南路:揚、亳各二,廬、宿、壽、楚、真、泗、蘄海、舒、泰、濠、和、光、黃、通、無爲、高郵、漣水各一。江南路:江寧、洪、虔、吉、撫、袁、筠、建昌、南安各一。兩浙路:杭二,越、蘇、明、湖、婺、潤、溫、衢、常、秀、處各一。荊湖路:潭、全、鼎各三,荊南、邵、衡、永、郴、道、安、鄂、嶽、澧、復、峽、歸、辰、荊門、漢陽、桂陽各一。福建路:建二,泉、南劍、漳、汀、邵武、興化各一。)


宣毅牀子弩炮手(慶曆中置。指揮一。岢嵐。)


建安(府州廂兵,慶曆二年升禁軍。指揮二。府、嵐各一。)


威果(嘉祐四年置,指揮二十五。荊南、江寧、杭、揚、廬、潭各三,洪、越、福各二,虔一。)


武嚴(指揮一。京師。)


御前忠佐軍頭司 馬步軍都軍頭、副都軍頭,馬軍都軍頭、副都軍頭,步軍都軍頭、副都軍頭。其所轄散員,有副指揮使、軍使、副兵馬使、十將。馬步直自指揮使而下,皆如殿前司之制。)


御前忠佐散員(本許州員僚剩員,淳化中,立爲軍頭司散員一班。又五代以來,軍校立功無可門署者,第令與諸校同其飲膳,名健飯都指揮使,後唯被譴者居此。大中祥符二年,改爲散指揮使。班一。)


馬直(雍熙四年置,指揮一。)


步直(端拱元年置,指揮一。)


備軍(一千九百六十人。)


皇城司 親從官(太平興國四年,分親事官之有材勇者爲之,給諸殿灑掃及契勘巡察之事。指揮三。)


入內院子(天聖元年,揀親事官年高者爲之。九年,選輦官六十以上者充。治平二年,詔以五百人爲額。)


騏驥院 騎御馬直(太平興國二年置,分左右番。八年,分爲二直。其後增置八直。)


左右教駿(舊名左右備徵,建隆二年改。指揮四。)


宋史-卷一百四十-相關圖片

宋史 卷一百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