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四經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鑑定,認爲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爲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黃帝四經》於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名理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處於度之內而見於度之外者也。處於度之內者,不言而信;見於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處於度之內者,靜而不可移也;見於度之外者,動而不可化也。靜而不移,動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見知之稽也。


有物始生,建於地而溢於天,莫見其形,大盈終天地之間而莫知其名。莫能見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禍及其身。養其所以死,伐其所以生。伐其本而離其親,伐其與而敗其根。後必亂而卒於無名。


如燔如倅,事之反也;如遙如驕,生之反也。凡物羣財,超長非恆者,其死必應之。三者皆動於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功必不成,禍必反自及也。以剛爲柔者活,以柔爲剛者伐。重柔者吉,重剛者滅。諾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已諾不信,則知大惑矣。已諾必信,則處於度之內也。


天下有事,必審其名。名理者,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爲福,非必爲災。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爲符。審察名理終始,是謂究理。唯公無私,見知不惑,乃知奮起。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見正道循理,能與曲直,能與終始。故能循名究理。形名出聲,聲實調和。禍災廢立,如影之隨形,如響之隨聲,如衡之不藏重與輕。故唯執道者能虛靜公正,乃見正道,乃得名理之誠。


亂積於內而稱失於外者伐,亡形成於內而舉失於外者滅,逆則上溢而不知止者亡。國舉襲虛,其事若不成,是謂得天;其若果成,身必無名。重逆以荒,守道是行,國危有殃。兩逆相攻,交相爲殃,國皆危亡。


黃帝四經-名理-相關圖片

黃帝四經 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