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爲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十一月初一日缺)
十一月初二日 出建昌南門,西行二里至麻姑山足。上山二里,半山亭,有臥瀑。又一里半,噴雪〔亭〕,雙瀑。〔麻姑以水勝,而詘峯巒。半山亭之上,有水橫騫,如臥龍蜿蜒。上至噴雪,則懸瀑落峯間,一若疋同“匹”練下垂,一若玉箸分瀉。分瀉者,交縈石隙,珠絡縱橫,亦不止於兩,但遠眺則成兩瀑耳。既墜,仍合爲一,復如臥龍斜騫出峽去。但上之懸墜止二百尺,不能與雁宕、匡廬爭勝。〕又一里,連泄五級,上有二潭甚深,舊亭新蓋,〔可名“五泄”。五泄各不相見,各自爭奇。〕〔螺轉環連,雪英指白的水花四出;此可一目而盡,爲少遜耳。〕又半里,龍門峽,上有橋。〔兩崖夾立,泉搗中壑,不敢下視;架橋俯瞰於上,又變容與爲雄壯觀。龍門而上,溪平山繞,自成洞天,不復知身在高山上也。〕又半里,麻姑壇、仙都觀。左有大夫松,已死;右有通海井。西上嶺十里,逾篾竹嶺,爲丹霞洞。又上一里,爲王仙嶺,最高。西下二里,張坊。西左坳中爲華嚴庵,宿。
初三日 王仙嶺東下一嶺爲丹霞洞。又逾篾竹嶺西坳中,南上越兩山,東南共五里爲飛爐峯,有小石爐方尺,自軍峯山南飛至。其地南爲軍峯,北接麻姑,東瞰盱江,西極芙蓉,蓋在五老峯之西,陽華峯之西北矣。(以下有缺)
初四日 出建昌東門,過太平橋南行,循溪五六界,折而西一里,出從姑之南,〔上天柱峯,〕見山頂兩石並起如雙髻者。〔北〕向登其巖,曰飛鰲峯。巖前曰長春閣。閣之東有堂曰“鰲峯”,深處爲羅先生講學之所。其後飛突而出,倒書曰“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從東上天際亭,亭後鑿石懸梯而上,有洞。洞口隘如鬥,蛇像蛇一樣伏乃入,其中高穹而寬。此天柱之南隅也。出洞,仍下石級,沿崖從西登。天柱、鰲峯之間,有臺一掌,上眺層崖,下臨絕壁,竹拂石門,樹懸崖隙,爲雲巖臺。從其上西穿峯峽,架木崖間,曰雙玉樓。再西,一石欲墜未墜,兩峽並起,上下離立,若中剖而分者,曰一線天。此鰲峯之北隅也。一線既盡,峽轉而北,有平石二片,一方一圓,橫庋峽內,曰跏趺之盤腿坐法石。此二峯者,從天柱之西,鰲峯之北,又起二峯,高殺於鰲峯、天柱,而附麗成奇者也。其東一峯,即南與鰲峯夾成一線,又與西峯夾庋跏趺者。西峯之西,又有片石橫架成臺,其東西俱可跏趺雲。從跏趺石東踐一動石,梯東峯而上,其頂南架樑於一線,遂出鰲峯之崩,東鑿級以躋,遂凌天柱之表。於是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嶠,翡翠插天。〔時天霽,明爽殊甚。〕從此北下天柱之北,穹崖下臨,片石夾立,上有古梅一株,曰“屏風石”。天柱北裂一隙,上有懸臺可躋而坐,曰“滴水崖”。內有石竇,直上三丈,正與南隅懸崖之洞相對。此天柱之北隅也。從此東下,又得穹崖一層,曰讀書檯,今爲竹影庵。從其南攀石而登,曰梅花巖,石隙東向,可臥可憩。此天柱東隅之下層也。飛鰲之西有鬥姆閣,其側有蟾窟石,下嵌爲窩,上突爲臺,亦可趺fǜ同跗可嘯。此飛鰲西隅之下層也。(以下有缺)
是日,建昌遇夏調御、丘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