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原名《金匱要略方論》。“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之珍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爲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內容。被後世譽爲“方書之祖”。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十八

(論一首 脈證三條 方五首)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爲有膿,不熱者爲無膿。


腸癰之爲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爲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大黃牡丹湯方


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 溯瞿細葉十分(七月七日來)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者,汗) 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芍藥 厚朴各二分


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爲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三物皆陰乾百日。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


右三味,杵爲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枚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人口者,不可治。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方未見)


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十八-相關圖片

金匱要略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