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宋子曰:天有五氣,是生五味。潤下作鹹,王訪箕子而首聞其義焉。口之於味也,辛酸甘苦經年絕一無恙。獨食鹽禁戒旬日,則縛雞勝匹倦怠懨然。豈非“天一生水”,而此味爲生人生氣之源哉?四海之中,五服而外,爲蔬爲谷,皆有寂滅之鄉,而斥鹵則巧生以待。孰知其所已然。
○鹽產
凡鹽產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種,而東夷樹葉,西戎光明不與焉。赤縣之內,海滷居十之八,而其二爲井、池、土鹼。或假人力,或由天造。總之,一經舟車窮窘,則造物應付出焉。
○海水鹽
凡海水自具鹹質,海濱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蕩,地皆產鹽。同一海滷傳神,而取法則異。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沒者,地可種鹽。種戶各有區畫經界,不相侵越。度詰朝無雨,則今日廣佈稻麥稿灰及蘆茅灰寸許於地上,壓使平勻。明晨露氣衝騰,則其下鹽茅勃發,日中晴霽,灰、鹽一併掃起淋煎。一法潮波淺被地,不用灰壓。候潮一過,明日天晴,半日曬出鹽霜,疾趨掃起煎煉。一法逼海潮深地,先掘深坑,橫架竹木,上鋪席葦,又鋪沙於葦蓆上。俟潮滅頂衝過,滷氣由沙滲下坑中,撤去沙、葦,以燈燭之,滷氣衝燈即滅,取滷水煎煉。總之功在晴霽,若淫雨連旬,則謂之鹽荒。又淮場地面有日曬自然生霜如馬牙者,謂之大曬鹽。不由煎煉,掃起即食。海水順風飄來斷草,勾取煎煉名蓬鹽。
凡淋煎法,掘坑二個,一淺一深。淺者尺許,以竹木架蘆蓆於上,將掃來鹽料(不論有灰無灰,淋法皆同)鋪於席上。四圍隆起作一堤當形,中以海水灌淋,滲下淺坑中。深者深七八尺,受淺坑所淋之汁,然後入鍋煎煉。
凡煎鹽鍋古謂之牢盆,亦有兩種制度。其盆周闊數丈,徑亦丈許。用鐵者以鐵打成葉片,鐵釘栓合,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尺二寸,其合縫處一以滷汁結塞,永無隙漏。其下列竈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盤。南海有編竹爲者,將竹編成闊丈深尺,糊以蜃灰,附於釜背。火燃釜底,滾沸延及成鹽。亦名鹽盆,然不若鐵葉鑲成之便也。凡煎滷未即凝結,將皁角椎碎,和粟米糠二味,滷沸之時投入其中攪和,鹽即頃刻結成。蓋皁角結鹽猶石膏之結腐也。
凡鹽淮揚場者,質重而黑。其他質輕而白。以量較之。淮場者一升重十兩,則廣、浙、長蘆者只重六七兩。凡蓬草鹽不可常期,或數年一至,或一月數至。凡鹽見水即化,見風即滷,見火愈堅。凡收藏不必用倉廩,鹽性畏風不畏溼,地下疊稿三寸,任從卑溼無傷。周遭以土磚泥隙,上蓋茅草尺許,百年如故也。
○池鹽
凡池鹽,宇內有二,一出寧夏,供食邊鎮;一出山西解池,供晉、豫諸郡縣。解池界安邑、猗氏、臨晉之間,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處,其色綠沉。土人種鹽者池傍耕地爲畦隴,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濁水,參入即淤澱鹽脈。
凡引水種鹽,春間即爲之,久則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風大起,則一宵結成,名曰顆鹽,即古志所謂大鹽也。以海水煎者細碎,而此成粒顆,故得大名。其鹽凝結之後,掃起即成食味。種鹽之人。積掃一石交官,得錢數十文而已。其海豐、深州引海水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藉南風則大異也。
○井鹽
凡滇、蜀兩省遠離海濱,舟車艱通,形勢高上,其鹹脈即韞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鹽井周圍不過數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餘,深必十丈以外乃得滷性,故造井功費甚難。
其器冶鐵錐,如碓嘴形,其尖使極剛利,向石山舂鑿成孔。其身破竹纏繩,夾懸此錐。每舂深入數尺,則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長。初入丈許,或以足踏錐梢,如舂米形。太深則用手捧持頓下。所舂石成碎粉,隨以長竹接引,懸鐵盞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載,淺者月餘,乃得一井成就。
蓋井中空闊,則滷乞遊散,不克結鹽故也。井及泉後,擇美竹長丈者,鑿淨其中節,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長ㄌ系竹沉下,其中水滿。井上懸桔槔、轆轤諸具,制盤駕牛。牛曳盤轉,轆轤絞ㄌ,汲水而上。入於釜中煎煉,(只用中釜,不用牢盆。)頃刻結鹽,色成至白。
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滷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啓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奇事也,凡川、滇鹽井逃課掩蓋至易,不可窮詰。
○末鹽
凡地鹼煎鹽,除幷州末鹽外,長蘆分司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帶雜黑色,味不甚佳。
○崖鹽
凡西省階、鳳等州邑,海井交窮。其巖穴自生鹽,色如紅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