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大成

鍼灸專著,又名《鍼灸大全》,10卷。明楊繼洲(濟時)撰,刊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楊氏根據家傳《衛生鍼灸玄機祕要》(簡稱《玄機祕要》),參考明以前20餘種鍼灸學著作,並結合作者鍼灸臨牀經驗編成此書。本書較全面論述鍼灸理論、操作手法等,並考定腧穴名稱和部位,記述歷代名家鍼灸醫案,爲對明以前鍼灸學術的又一總結,是學習研究鍼灸的重要參考著作。

督脈

督脈經穴歌


督脈中行二十七,長強腰俞陽關密,命門懸樞接脊中,筋縮至陽靈臺逸,神道身柱陶道長,大椎平肩二十一,啞門風府腦戶深,強間後頂百會率,前頂顖會上星圓,神庭素髎水溝窟,兌端開口脣中央,齦交脣內任督畢(二十七穴)。


此經不取井滎俞合也。


脈起下極之腧,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爲之都綱,故名曰海焉。用藥難拘定法,鍼灸貴察病源。


要知任督二脈一功,先將四門外閉,兩目內觀。默想黍米之珠,權作黃庭之主。卻乃徐徐嚥氣一口,緩緩納入丹田。衝起命門,引督脈過尾閭,而上升泥丸;追動性元,引任脈降重樓,而下返氣海。二脈上下,旋轉如圓;前降後升,絡繹不絕。心如止水,身似空壺,即將穀道輕提,鼻息漸閉。倘或氣急,徐徐咽之;若仍神昏,勤加註想。意倦放參。久而行之,關竅自開,脈絡流通,百病不作。廣成子曰:“丹竈河車休矻矻。”此之謂也。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經設作許多言,餘今指出玄機理,但願人人壽萬年!


督脈經考正穴法


長強(一名氣之陰邪,一名橛骨):


脊骶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之。足少陰、少陽之會。督脈絡,別走任脈。《銅人》針三分,轉針以大痛爲度。灸不及針,日灸三十壯,止二百壯,此痔根本。《甲乙》針二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壯。


主腸風下血,久痔瘻,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難,頭重,洞泄,五淋,疳蝕下部,小兒囟陷,驚癇瘛瘲,嘔血,驚恐失精,瞻視不正。慎冷食,房勞。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


二十一椎下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慎房勞、舉重強力。《明堂》灸三壯。


主腰髖腰脊痛,不得俯仰,溫瘧汗不出,足痹不仁,傷寒四肢熱不已,婦人月水閉,溺赤。


陽關:


十六椎下,坐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膝外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筋攣不行。


命門(一名屬累):


十四椎下,伏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寒熱痎瘧,腰脊相引痛,骨蒸五臟熱,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角弓。


懸樞:


十三椎下,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腰脊強不得屈伸,積氣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腹中留積。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十一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禁灸,灸之令人腰傴僂。


主風癇癲邪,黃疸,腹滿,不嗜食,五痔便血,溫病,積聚,下利,小兒脫肛。


筋縮:


九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


主癲疾狂走,脊急強,目轉反戴,上視,目瞪,癇病多言,心痛。


至陽:


七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


主腰脊痛,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腹中鳴,寒熱解筩,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卒疰忤,攻心胸。


靈臺:


六椎下,俯而取之。《銅人》缺治病。見《素問》。今俗灸之,以治氣喘不能臥,火到便愈。禁針。


神道:


五椎下,俯而取之。《銅人》灸七七壯,止百壯,禁針。《明下》灸三壯,針五分。《千金》灸五壯。


主傷寒發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失欠、牙車蹉,張口不合。小兒風瘑,瘛瘲,可灸七壯。


身柱:


三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七七壯,止百壯,《明堂》灸五壯。《下經》灸三壯。


主腰脊痛,癲病狂走,瘛瘲,怒欲殺人。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


《難經》雲:“治洪長伏三脈。風癇發狂,惡人與火,灸三椎,九椎。”


陶道:


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五分。


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瘛瘲,恍惚不樂。


大椎:


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爲壯。


主肺脹脅滿,嘔吐上氣,五勞七傷,乏力,溫瘧痎瘧,氣注背膊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骨熱,前板齒燥。


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頸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


啞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一名喑門):


項後入髮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二分,可繞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瀉盡更留針取之。禁灸,灸之令人啞。


主舌急不語,重舌,諸陽熱氣盛,衄血不止,寒熱風啞,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風汗不出。


風府(一名舌本):


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禁灸,灸之使人失音。《明堂》針四分,留三呼。《素注》針四分。


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惡寒,頭痛,項急不得回顧,偏風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腫痛,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頭中百病,馬黃黃疸。


瘧論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晏。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故日作益晏也。”


昔魏武帝患傷風項急,華佗治此穴得效。


腦戶(一名合顱):


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啞。《明堂》針三分。《素注》針四分。《素問》刺腦戶,入腦立死。


主面赤目黃,面痛,頭重腫痛,癭瘤。此穴鍼灸俱不宜。


強間(一名大羽):


後頂後一寸半。《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五壯。


主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項強左右不得回顧,狂走不臥。


後頂(一名交衝):


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銅人》灸五壯,針二分,《明堂》針四分。《素注》針三分。


主頭項強急,惡風寒,風眩,目佴佴,額顱上痛,歷節汗出,狂走癲疾不臥,癇發瘛瘲,頭偏痛。


百會(一名三陽,一名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


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兩耳尖。性理北溪陳氏曰:“略退些子,猶天之極星居北。”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素注》針二分。《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針二分,得氣即瀉。又《素注》針四分。


主頭風中風,言語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後,心神恍惚,無心力,痎瘧,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語言不擇,發時即死,吐沫,汗出而嘔,飲酒面赤,腦重鼻塞,頭痛目眩,食無味,百病皆治。


虢太子屍厥,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唐高宗頭痛,秦鳴鶴曰:“宜刺百會出血。”武后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立愈。”


前頂:


顖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止七七壯。《素注》針四分。


主頭風目眩,面赤腫,水腫,小兒驚癇,瘛瘲,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


顖會:


上星後一寸陷中。《銅人》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針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八歲以下不可針,緣囟門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人夭。《素注》針四分。


主腦虛冷,或飲酒過多,腦疼如破,衄血,面赤暴腫,頭皮腫。生白屑風,頭眩,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悸目戴上不識人。


上星(一名神堂):


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銅人》灸七壯。以細三棱針,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


主面赤腫,頭風,頭皮腫,面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痎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氣上,令人目不明。


神庭:


直鼻上入髮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二七壯,止七七壯。禁針,針則發狂,目失睛。


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吐舌,癲疾風癇,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


歧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張子和曰:“目腫、目翳,針神庭,上星,顖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


素髎(一名面正):


鼻柱上端準頭。此穴諸方闕治。《外臺》不宜灸,針一分。《素注》針三分。


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瘡鼻窒,喘息不利,鼻喎噼,鼽衄。


水溝(一名人中):


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不及針,日灸三壯。《明堂》日灸三壯,至二百壯。《下經》灸五壯。


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哭乍喜,中風口噤,牙關不開。面腫脣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鬼擊,喘喝,目不可視,黃疸馬黃,瘟疫,通身黃,口喎噼。灸不及針,艾炷小雀糞大。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愈。


兌端:


脣上端。《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幹消渴,衄血不止,脣吻強,齒齦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頷。炷如大麥。


齦交:


脣內齒上齦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鼻中息肉,蝕瘡,鼻塞不利,額頞中痛,頸項強,目淚眵汁,牙疳腫痛,內眥赤癢痛,生白翳,面赤心煩,馬黃,黃疸,寒暑瘟疫,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


鍼灸大成-督脈-相關圖片

鍼灸大成 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