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專著,又名《鍼灸大全》,10卷。明楊繼洲(濟時)撰,刊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楊氏根據家傳《衛生鍼灸玄機祕要》(簡稱《玄機祕要》),參考明以前20餘種鍼灸學著作,並結合作者鍼灸臨牀經驗編成此書。本書較全面論述鍼灸理論、操作手法等,並考定腧穴名稱和部位,記述歷代名家鍼灸醫案,爲對明以前鍼灸學術的又一總結,是學習研究鍼灸的重要參考著作。
懷娠:
懷娠之後,必須飲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氣和,則胎常安,生子必偉。最忌食熱毒等物,庶生兒免有臍突瘡癰。
初誕:
嬰兒在胎,必借胎液以滋養之。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啼聲未出,急用軟綿裹大人指,拭兒口中惡汁,得免痘瘡之患。或有時氣侵染,只出膚瘡,易爲調理。
回氣(俗謂草迷):
初生氣欲絕,不能啼者,必是難產。或冒寒所致,急以綿絮包裹抱懷中,未可斷臍,且將胞衣置炭火爐中燒之,仍作大紙捻,蘸清油點着於臍帶上,往來遍燎之。蓋臍帶得火氣,由臍入腹,更以熱醋湯洗臍帶,須臾氣回,啼聲如常,方可浴洗畢,斷臍帶。
便結: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者,急令大人以溫水漱了口,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處咂三五次,每次要漱口,以紅赤爲度,須臾自通。
浴兒:
浴兒用豬膽一枚,投湯中,免生瘡疥。浴時看湯冷熱,無令兒驚而成疾也。
斷臍:
斷臍不可用刀剪,須隔單衣咬斷,後將暖氣呵七遍,纏結所留臍帶,令至兒足附上,當留六寸,長則傷肌,短則中寒,令兒肚中不調,或成內吊。若先斷後浴,恐水入臍中,令兒腹痛。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者,宜急剔去,不然,蟲自入腹成疾。斷臍之後,宜用熱艾厚裹,包用白綿。若浴兒將水入臍中,或尿在裙包之內,溼氣傷臍;或解脫裙包,爲風冷邪氣所侵,皆令兒臍腫,多啼不乳,即成臍風。
臍風:
兒初生六七日,患臍風,百無一活。用青絹包大人指,蘸溫水於兒上下牙根上,將如粟米大紅泡子,拭破即愈。
剃頭:
小兒月滿剃頭,須就溫暖避風處。剃後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葉同研,卻入生麻油三四滴,膩粉拌和頭上拭,以避風傷,免生瘡疥熱毒。
護養:
小兒脾胃嫩弱,父母或以口物飼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小兒於天氣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戲,頻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肉堅,可耐風寒,不致疾病。
抱小兒勿泣,恐淚入兒眼,令眼枯。
小兒夜啼,用燈心燒灰,塗乳上與喫,即止。
小兒腹脹,用韭菜根搗汁和豬脂煎服。
小兒頭瘡,用生芝麻口中嚼爛,塗之,切忌不可搽藥。
小兒患秋痢,與棗食之良,或與柿餅子食。
小兒宜以菊花爲枕,則清頭目。
小兒入夏,令縫囊盛杏仁七個去皮尖,佩之,聞雷聲不俱。
小兒一期之內,衣服宜以故帛、故綿爲之。用新太暖,令肌內緩弱,蒸熱成病。不可裹足復頂,致陽氣不出,多發熱。
小兒不宜食肉太早,傷及脾胃,免致蟲積、疳積,雞肉能生蛔蟲,宜忌之,非三歲以上勿食。
忍三分寒,喫七分飽,多揉肚,少洗澡。
小兒不可令就瓢及瓶飲水,語言多訥。
小兒勿令入神廟中,恐神精閃灼,生怖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