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中書令
《六典》曰:中書令之職,掌國之政令,緝熙帝載,統和天人。入則告之,出則奉之,以釐萬邦,以度百揆,蓋以佐天子而執大政者也。
《漢書》曰:司馬遷既被刑之後爲中書令,尊寵任職。
又曰:石君防與弘恭皆少坐腐刑,爲黃門以選爲中尚書。宣帝時任中書官,以恭爲令,君防爲僕射。恭死,君防代爲令,貴幸傾朝,百寮皆敬事。
應劭《漢官儀》曰:左右曹受尚書事,前世文士以中書在右,因謂中書爲右曹,又稱西掖。
《吳錄》曰:紀騭字子上。景皇時,騭父亮爲尚書令,騭爲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屏風隔其坐。
《吳志》曰:胡衝平和有文幹,天紀中爲中書令。
又曰:張尚,有俊才,孫皓時爲侍郎,以言語辯捷見知,擢爲侍中、中書令。
吳錄曰:蔡款字文德,歷位內外,以清貞顯於當世。後以衛尉領中書令。
《晉書》曰:王獻之爲中書令。少而標邁,不循常貫,文義並所不長而能撮其勝會,故爲一時風流之冠。獻之卒,以王珉代之,世謂之"大王令小王令"也。珉父洽,永和中嘗爲此官,至珉復居之,時人以爲弈世令望。
又曰:王獻之爲中書令,啓琅琊王爲中書監表曰:"中書職掌詔命,固非輕才所能獨任。自晉建國,常命宰相參領;中興以來,益重其任,故能王言彌徽,德音四塞。"
又曰:和嶠爲中書令,荀勖爲監,嶠意抗直,鄙荀巧佞,以意氣加之,專車而坐。自此監、令乃使異車。
臧榮緒《晉書》曰:潘尼性淡,退惟以著述爲事。永興末爲中書令。
《晉陽秋》曰:王洽除中書令,時年二十九。將辭之,從兄朗之遺書曰:"弟今二十九,便居清顯要任,敢不敬以先旨,爲弟啓義讓之路焉。若弟年至四五十之間,雖復超登公輔,亦非吾所豫,況降此以還者耶?"洽遂不拜。
又曰:溫嶠上疏曰:"臣才短學淺,文義不通;中書之職,酬對無方;斟酌重輕,豈惟文疏而已!自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斯任。"累辭得止。
《晉中興書》曰:肅祖以溫嶠爲散騎常侍侍講,大寧初手詔曰:"卿既以令望忠允之懷著於周旋,且文清而旨遠,宜居深密。今欲以卿爲中書令,朝論鹹以爲宜。"
又曰:王洽字敬和。顯宗時,王洽爲中書令,帝曰:"敬和清裁,昔爲中書郎,吾尚小,數呼見,意甚親之。今以爲中書令,欲共講文章之事也。"
又曰:褚裒授衛將軍、中書令,裒以中書銓管詔命,不宜以親居之,固讓。
《晉令》曰:中書爲詔令、記會時事、典作文書也。
《晉制》曰:中書令:銅印,墨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乘軺車。
《晉諸公贊》曰:陳準爲中書令,張華爲監,準與華俱處機密而推崇之。每直日有詔書,無小大輒先示華,了不措意;華得詔書不以示準。省中號準爲中書五郎,其從容如此。
又曰:懷帝以繆播爲中書令,朝事莫不諮之。人君之所取信於臣下,無以尚也。
《宋書》曰:傅亮,永初元年爲中書令,直中書省專典詔命。以亮任總國權,聽於省,見客神虎門外,每旦車常數百兩。
《宋泰始起居注》曰:王言之職,總司清要。中將軍丹陽尹王景文夙尚弘簡,情度淹粹,忠規茂績,實宣國道,宜兼管內樞,以重其任。可中書令。
《齊書》曰:王延之代張緒爲中書令,何點嘆曰:"晉以子敬季琰爲此職,今以王延之、張緒爲之,可謂清官後接之者,實爲未易。"
崔鴻《後趙錄》曰:徐光字季武,頓丘人。幼有文才,年十三,王陽攻頓丘,掠之,而令主秣馬,光但書柱作詩賦。左右以白石勒,勒令召光,付紙筆,光立爲頌。賜衣服,遷爲中書令。
《後魏書》曰:任城王澄爲中書令,蕭頤使庾華來朝,見澄音韻遒雅,風儀秀逸,謂主客郎張尋曰:"往魏任城以武著稱,今魏任城乃以文見美也。"
又曰:高允,高宗禮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積日居中,朝臣莫知所論。或有上書言得失者,高宗省而謂羣臣曰:"君父一也,父有是非,子何爲不能書諫之,使人知惡,而於家內隱處也?"豈不以父親,恐惡彰於外也。今國家善惡不能面陳而上表顯諫,此豈不彰君之短、明已之美?至如高允者,真忠臣矣。朕有非,恆正言面論,至朕所不用聞者,皆言說無避就。朕聞其過,而天下不知其諫,豈不忠乎?汝等在左右,曾不聞一正言,但伺朕喜時求官乞職。汝等把弓刀侍朕左右,徒立勞耳,皆至公王;此人把筆匡我國家,不過作郎。汝等不自愧乎?"於是拜允中書令。
又曰:高允字伯恭,爲中書令,高宗重之,不名,恆呼爲令公。
又曰:高允拜中書令,司徒陸麗曰:"高允雖蒙寵待,而家貧布衣,妻子不粒。"高宗怒曰:"何不先言!今見朕用之,方言其貧。"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縕袍,廚中鹽菜而已。高宗嘆息曰:"古人之清豈有此乎!"即賜帛五百匹、粟千斛。
《唐書》曰:武德年嘗有敕,而中書門下不時宣行。高祖責其遲由,內史令蕭瑀曰:"臣大業之日見內史宣敕或前後相乖者,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所謂易雖在前,難必在後。臣在中書日久,備見其事。今皇階初構,事涉安危,若遠方有疑,恐失機會。比每授一敕,臣必審勘使與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遲晚之愆,實由於此。"上善之。
又曰:褚遂良拜中書令,太宗寢疾,召遂良及長孫無忌入臥內,謂之曰:"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託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又顧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國家之事汝無憂矣。"
又曰:神龍元年改中書令曰紫微令。
又曰:開元二年,紫微令姚崇奏:"紫微舍人六員,每議事,諸舍人同押連署狀進訖。凡事有是非,理均與奪,人心既異,所見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盡。臣今商量其事,執見不同者,望請別作商量狀,連本狀同奏。若狀語交牙,恐煩聖思,臣既是官長,望於兩狀後略言二理優劣,奏聽進止,則人各盡能,官無留事。"敕曰:"可"。
又曰:張九齡爲中書令,時天長節百寮上壽,多獻珍異,惟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
《薛瑩條列吳事》曰:胡衝意性調美,心趣解暢,有刀筆才,閒於時事。爲中書令,雖不能匡矯,亦自守不苟求容媚。
《王珉別傳》曰:珉字季琰。詔曰:"新除侍中王珉,才學廣贍,理識清通,宜處機近以參時務。其以珉爲長兼中書令。"
郭頒《魏晉世語》曰:劉放、孫資共典樞要,夏侯獻、曹肇心內不平。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此亦久矣,其能復幾?"指謂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
又曰:司馬景王令中書令虞鬆作表,輒不可意;令鬆更定,思竭不能改。鍾會爲定五宇,鬆深悅服。
宋·謝莊《讓中書令表》曰:伏惟陛下登馭震維,臨齊璿政,澤與風翔,恩從雲動。臣聞:璧門天邃,鳳沼神深,絲綸王言,出納帝命,自非望允,當時譽宣,庠塾未有,謬垂曲寵,空席茲榮。在於平壯,猶不可勉;況今綿痼,百志俱淪。
○中書監
《魏志》曰:黃初中改祕書爲中書,以劉放爲監、孫資爲令,遂並掌機密,歷文、明、齊王三世。
又曰:蔣濟字子通,時中書監、令號爲專任,濟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蔽,古之至戒也。往者大臣秉事,外內扇動。陛下卓然自覽萬機,莫不祗肅。夫人臣匪不忠也,然威權在下,則衆心慢上,勢之常也。陛下既已察之於大臣,願無忘於左右。"
《晉書》曰:荀勖守中書監,毗贊朝政,及遷尚書令。勖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失之甚慍。人有賀者,勖恚曰:"奪我鳳皇池,諸公何賀焉!"
又曰:太安元年有胡人入雲龍門,殿前再拜雲:"我當作中書監。"付都虞候斬之。
《晉陽秋》曰:朱整,少有名行,官至中書監。魏禪晉,使整與中書令劉良共爲詔。世祖踐祚,權即用之。
《晉中興書》曰:肅宗欲使庾亮爲中書監,亮上疏曰:"陛下踐祚,復以臣領中書,則示天下有私矣。"
《晉諸公贊》曰:華廙爲中書監時,事多不泄。啓世祖乞授子薈答詔:先時荀勖爲中書監,末年亦使息組書詔草;傅礻玄爲中書監,病風,復使息暢書啓事。皆前後相承,以子弟管之。
《後魏書》曰:孝文時蠕蠕(如兗反。)國有喪,帝遣高閭爲書與之,不敘凶事。孝文謂曰:"卿爲中書監,職典文詞,若情思不至,應謝所任。
《環濟要略》曰:中書掌內事,密詔下州郡及邊將,不由尚書者也。後關百官事益重,有令、僕射、丞、郎、令史,秩與尚書同。
《陶氏職官要錄》曰:中書監,舊視僕射,梁選簿書。自宋已來比尚書令,特進之流而無事任,清貴華重大位多領之。
王導《表》曰:臣乞得除中書監,持節,專壹所司,竭誠保傅,惟力是視。詔曰:"昔者筍公曾從中書監爲尚書令,人賀之,乃發恚雲:奪我鳳皇池,卿諸人何賀耶?願足下處之勿疑。"
王敦《表》曰:中書令、領軍庾亮,清雅履正,可中書監,領軍如故。
○中書侍郎
《六典》曰:中書侍郎掌貳令之職。凡邦國之庶務,朝廷之大政,皆參議焉。凡臨軒冊命大臣,令爲之使,則持冊書以授之。凡四夷來朝,臨軒則授其表疏,升於西階而奉之;若獻贄幣則受之,以授於所司。
《魏志》曰:明帝詔舉中書郎,謂吏部尚書盧毓曰:"得其人與不,在盧生耳。選舉莫取有名,有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毓舉韓暨敦篤至行,帝乃用之。
《吳志》曰:孫琳求中書兩郎典知荊州諸事,主者奏中書不應外出,休特聽之。其所請求,一皆給與也。
《晉書》曰:華廙字長俊,爲人清簡弘雅,加以名家子孫,以婦父盧毓典選,至年四十五爲中書通事郎。
又曰:華表子簡字奉駿,有智器文藻,官至中書郎。
又曰:衛瓘爲中書郎,時權臣專政,瓘優遊其間,無所親疏,甚爲傅嘏所重,謂之甯武子。
臧榮緒《晉書》曰:夏侯孝若爲野王令,居邑累歲,朝野多嘆其屈,除中書郎。
《晉起居注》曰:今之士大夫,多不樂出宰牧而好內官。今皆先經外官,治民著績,然後入爲常伯中書郎。
曹嘉之《晉紀》曰:汝南史曜,字季茂,爲山濤所知,爲徵南府小吏。鄉人周浚見曜而友之,配之妹,官至中書郎。
《晉中興書》曰:孔演字元舒,晉國初建,與庾亮俱補中書侍郎。於時中興肇建,庶事草創,演經學博通,又練識舊典,朝儀軌制多取正焉。由是元、明二帝並親愛之。
又曰:顧榮,齊王冏召爲主簿。冏自擅威權,榮知其必敗,惟終日昏酒。冏以榮爲中書郎。
又曰:範寧爲臨淮太守,徵拜中書侍郎,專掌西省。以職在機近,固辭,不許。多以獻替,有益治道。
又曰:範寧拜中書侍郎,時烈宗雅好文學,而寧明習五經,甚見親愛。朝廷疑議,輒諮訪之,寧指朝士,直言無諱。
又曰:王濛字仲祖,恬暢能言名理,善隸書,與劉恢爲中書侍郎。太宗輔政,濛、恢並數侍接對號,爲入室之賓。恢字真長,少清峻,時人以濛比袁曜卿,以恢比荀奉倩。
《宋書》曰:王徵與從弟僧綽書曰:"闔門皆蒙時私吾,高臥家巷,遂至中書侍郎。此足以闔棺矣。"
又曰:裴瓚風神高邁,爲中書侍郎。出入禁門,見者皆肅然改容。
《北史》曰:趙彥深諷朝廷子堅爲中書侍郎,頗招物議。時馮子琮子慈明、祖珽子君信並相繼居中書,故時語云:"馮祖及趙,穢我鳳池。"
《隋書》曰:元善拜內史侍郎,上每望之曰:"人倫儀表也。"凡有敷奏,毅氣抑揚,觀者矚目。
《唐書》曰:郭正一永淳二年除中書侍郎。正一在中書累年,明習舊事,兼有詞學,制、敕多出其手,當時號爲稱職。
又曰:崔沔拜中書侍郎,或謂沔曰:"今之中書皆是宰相,承宣制命;侍郎雖是副貳,但署位而已,甚無事也。"沔曰:"不然。設官分職,上下相維,各申所見,方爲濟理,豈可俯默偷安而爲懷祿士也。"自是,每有制、敕及曹事,沔多所異同。
《王濛別傳》曰:濛爲中書郎,在職四年無人對,對濛難與比肩故也。
《鍾會母傳》曰:嘉平元年,車駕朝高平陵,會爲中書郎從行。宣王始舉兵,衆人恐懼,而夫人自若。
《嵇氏世家》曰:嵇含爲中書侍郎,書檄雲集,莫不立草。
《通典》曰:隋初爲內史侍郎四員,煬帝減二員,改爲內書侍郎。
陸士衡轉中書傳郎,齊王收士衡付廷尉,士衡出後謝表曰:臣以職在中書,制命所出。而臣本以筆札見知,慮逼迫不獲已,乃詐發內妹喪,出就第,雲哭泣受吊。片言隻字,文不關其間。
梁·庾肩吾《爲寧國公讓中書郎表》曰:臣聞陟彼大行,伯後之車屢怠;望茲吳阪,少遊之馬難追。是知美非流水,立致摧轅,駿靡浮雲,便其頓轡。起登天漢,寧陪九萬之風;坐濟星橋,非使千年之翼。豈有幼稱辯慧,足對元禮;弱標俊穎,能嘲子淑?玉重組長,空見休寵;深宮邃宇,孰知懷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