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卷七十五

○劍下


《呂氏春秋》曰:伍員如吳。過於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已絕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與丈人,曰:"千金劍也,願獻之丈人。"丈人不受,曰:"荊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圭,祿萬石,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吳,尚猶不取,今我何用子之千金劍爲乎?"伍員過於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將奚不有,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


又曰:相劍者曰:"白所以爲堅也,黃所以爲紐也,黃白雜則堅且紐,良劍也。"難者曰:"白所以不爲紐也,黃所以不爲堅也,黃白雜則不堅且不紐。又柔則錈,堅則折,劍折且錈,焉得爲利劍?"劍之精未革,而或以爲良,或以爲惡,說使之也。故有以聰明聽說,則妄說者止;無以聰明聽說,則堯桀無別矣。此忠臣之所患,賢者之所以廢也。


又曰:荊有次非者,(一作佽。)得寶劍於幹遂。(幹遂,邑名。)還反涉江至於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次非謂舟人曰:"汝嘗見兩蛟夾舟而舟中之人有全活者乎?"舟人曰:"未之見也。"次非曰:"若如是,吾固江中腐肉朽骨耳,棄劍而已,餘何愛焉。"遂攘臂祛衣,拔劍赴江刺蛟,殺之而覆上,舟中之人皆獲全。荊王聞之,仕以執圭。(《周禮》"侯執信圭。"楚以次非爲勇武侯。)孔子聞之,曰:"腐肉朽骨猶能除害,見幾哉!"


又曰:劍不徒斷,車不自行,或使之也。


又曰:楚人有人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也。"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龍魚河圖》曰: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上多山川,積石名爲昆吾石。冶其石爲鐵作劍,光明照洞如水精,以割玉如土。


又曰:劍名飛楊。


《山海經》曰:蛟魚皮有珠文而堅,可以飾刀劍口。


又曰:汲郡冢中得銅劍一枚,長三尺五寸。今所名干將劍。明古者通以錫銅爲兵器。


又曰: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廣雅》曰: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偷、屬鏤、千勝、堂谿、墨陽,並劍名也。


周遷《輿服雜事》曰:劍所從來久矣,其後惟朝服帶劍。晉朝代之以木,貴者玉飾首,賤者以蚌、金、銀、玳瑁爲雕飾。


張敞《晉東宮舊事》曰:太子儀飾有玉頭劍。


《古今注》曰:吳大帝的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十洲記》曰:流洲在西海中,上有山川,積石爲昆吾。冶其石成鐵作劍,光明照如水精狀,割玉如泥。


《漢武內傳》曰:王母帶分景之劍,上元夫人帶流黃擇精之劍。


《神仙傳》曰:真人去世,多以劍代形。五百年後,劍亦能靈化。其驗矣。


《西京雜記》曰:漢高祖斬蛇劍以七彩珠、九華玉爲飾,五色琉璃爲匣,刃上常如霜雪,光景照外。開囊拔鞘,輒有風氣射人。


《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則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吟。


又曰: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神,以成八劍。一名掩日,以之指日則日光晝暗。金者陰物也,陰盛則陽滅。二曰斷水,畫水開即不合。三曰轉魄,指月蟾兔爲之倒轉。四曰懸剪,飛鳥遊遇觸其刃如斬截焉。五曰驚鯢,以之沉海,鯨鯢爲之深入。六曰滅魂,扶以之夜行,不遇魑魅。七曰卻邪,有妖魅見之則止。八曰真剛,以之切玉斷金,如刻削土木矣。以應八方之氣也。


雷次宗《豫章記》曰:吳未亡,恆有紫氣見於牛鬥之間。佔者以爲吳方興,惟張華以爲不然。及平,此氣愈明。張華聞雷孔章妙達緯象,乃要宿,屏人問天文將來吉凶。孔章曰:"無他象,惟牛鬥之間有異氣,是寶物之精,上徹於天耳。""此氣自正始嘉平至今日,衆鹹謂孫氏之祥,惟吾識其不然。今聞子言,乃玄與吾同。今在何郡?"曰:"在豫章豐城。"張遂以孔章爲豐城令。至縣,移獄掘深二丈得玉匣,長八九尺,開之得二劍,一龍淵,二即太阿。其夕牛鬥氣不復見。孔章乃留其一,匣龍淵而進之。劍至,張公於密室發之,光焰鞾韡,煥若電發。後張遇害,此劍飛入襄城水中。孔章臨亡,誡其子恆以劍自隨。後其子爲建安從事,經淺瀨,劍忽於腰中躍出。初出猶是劍,入水乃變爲龍,逐而視之,見二龍相隨而逝焉。孔章曾孫穆之猶有張公與其祖書反覆,桑根紙古字。縣後有掘劍窟,方廣七八尺。


《搜神記》曰:東越門中有嶺高數十里,下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常病都尉及長吏。下夢巫覡,欲得童女。常八月朝祭送,蛇輒吞之,已用九女。李誕有小女名寄,應募而行。乃請好劍、咋蛇犬,作數斛米餈,蜜灌之,以置穴口。蛇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先啖餈蜜。寄便放犬咋蛇,以劍斫殺。得九女髑髏。越王乃娉寄爲後。


又曰:會稽賀瑀字彥琚,得疾不知人,惟心下溫。二日蘇,雲:"吏以將上天,入曲房,房中有層架,其上層有印,中層有劍,使瑀惟意所取。而短不及上層,取劍而出。門吏曰:'恨不得印,可策百神,劍惟得使社公耳。'"


《異苑》曰:吏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孔子屐、高祖斬白蛇劍、王莽頭等三物。中書監張茂先懼難作,列兵陳衛,鹹見此劍穿屋飛出,莫知所向。


《辛氏三秦記》曰:三月三日,秦昭王置酒河曲,有神人自泉而出,捧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


《老子》曰:服文彩,帶利劍。


又曰:善攝生者兵無所容其刃。


《莊子·說劍篇》曰:昔趙文王喜劍,劍士俠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奉千金。"左右曰:"莊子能。"太子奉千金,莊子弗受,與使者皆往見太子曰:"聞太子欲用周者絕王之喜好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見者惟劍士也。"莊子曰:"諾。周善爲劍。"太子曰:"吾王所好劍士也。蓬頭突鬢,垂冠縵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見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見王,事必大逆。"莊子請治劍服。三日,太子乃見王。王脫白刃待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焉?"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爲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設戲請夫子。"王乃校劍士,七日七夜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人,使捧劍於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使劍士交劍。"莊子曰:"望之以久矣。"王曰:"夫子御杖長短如何?"莊子曰:"臣之所奉皆可,臣有三劍,惟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王曰:"願聞三劍。"曰:"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劍,有庶人之劍。"王曰:"天子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爲鋒,齊岱爲鍔,晉衛爲脊,周宋爲鐔,韓魏爲鋏,苞以四夷,裹以四時,統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按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文王茫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曰:"諸侯之劍以智勇士爲鋒,以清廉士爲鍔,以賢良士爲脊,以忠聖士爲鐔,以豪傑士爲鋏。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按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人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電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此諸侯之劍也。"王曰:"庶人之劍如何?"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縵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頷,下次肝肺。此無異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爲大王薄之。"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王安坐定氣,劍事畢矣。"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伏斃其處矣。


又曰:幹越之劍,匣而藏之,不敢輕用,寶之至也。


又曰:大冶鑄金,金踊躍曰:"我必爲鏌耶。"


《列子》曰:魏黑卯以匿嫌殺丘邴章,(匿嫌,私恨也。)邴章之子來丹謀復父仇,而丹氣甚猛,其形甚露。(露,羸。)恥假力於人,誓以手劍。而黑卯力抗百人,非人類也。其視來丹猶雛鷇也。來丹之友申抱曰:"子怨黑卯至矣,黑卯之易子過矣,將奚謀焉?"來丹垂涕曰:"願子爲我謀。"申抱曰:"吾聞衛孔周其祖得殷之寶劍,一僮子服之,卻三軍之衆。奚不請爲?"來丹適衛,見孔周,執僕禮,請先納妻子,後言所欲。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而皆不能殺人。且先言其狀: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不覺。二曰承影,將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際,北面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識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疾。三曰宵練,晝則見影而不見光,夜方見光而不見形。其觸物,騞然而過,(騞,音霍虢切。)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此三寶劍,傳之十三世矣,而無施於事,(不能害物。)匣而藏之,未嘗啓封。"來丹請其下者,孔周乃歸其妻子,跪而授其下劍。丹再拜受之。執劍從黑卯。黑卯醉,偃臥牖下,自頸至腰三斬,黑卯不覺。丹以黑卯死,趣而退。遇卯子於門,又擊之三下,如接虛。卯子方笑。丹知劍不能煞人也,嘆而歸。卯醒,怒妻子曰:"醉而覆我,使我嗌疾而腰急。"其子曰:"丹之來。過於門。三招我。亦使我體疾而支強。彼其厭我哉?"


又曰:宋有蘭子者以數幹宋元君,弄七劍迭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


又曰:周穆王徵西戎,戎獻昆吾之劍,赤刀切玉如切泥。


《管子》曰:昔葛大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爲劍鎧,此劍之始也。


又曰:羽劍珠飾者,斬生之斧也。


《墨子》曰:良劍期乎利,不期乎莫耶。


《孫卿子》曰:干將莫耶。巨闕闢閭。皆古之良劍也。


《尉繚子》曰:吳越臨戰,左右進劍。


《吳子》曰:夫提鼓揮捊,臨難決疑,接兵用刃,此將軍也。一劍之任,非將軍事也。


又曰:一賊鋏劍擊於市,萬人無不觸闢者。臣以爲非一人獨勇,一市萬人皆不肖。


《屍子》曰:水試斷鵠雁,陸試斷牛馬,所以觀良劍也。


《燕丹子》曰:荊軻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音砧。)其胸。秦王曰:"今日之事從子計耳。乞聽琴聲而死。"召姬人鼓琴,聲曰:"羅縠單衣可裂(司德狀拜二)而絕,八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拔。"王於是奮袖超屏風而走,荊軻擲劍中銅柱焉。


《淮南萬畢術》曰:拔劍倚戶,兒不夜驚。


又曰:夫淳劍魚腸之始,下夫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高誘注曰:魚腸,文繞屈譬若魚腸。)


又曰:劍工惑劍之似莫耶者,惟歐冶能名其種。(歐冶,良工也。)玉工眩玉之似碧盧者,惟猗頓不失其情。(碧盧,或作武夫。猗頓,魯之富人,能知玉理,不失其情也。)


《抱朴子》曰:歐冶不能鑄鉛錫爲干將。


《符朗子》曰:符朗棄千金之劍,抱朴子趨曰:"何夫子棄大而存小乎?"符朗不應。


《賈子》曰: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不帶劍。


《亢蒼子》曰:蜚景之劍,威集白日,氣成紫霓,以之封獲,則刀劂(俱衛切。)刃也無擇,(蜚景,神劍也。劂,鎌也。神劍雖利,以之獲稻,猶同於鎌刀者也。)及夫兇邪流毒沸渭不靖,加之運掌之上,千里之內不留行矣。(兇邪流毒,溼疫之氣也。此神劍之能闢兇邪,故威光所行,千里之內未嘗留止者也。)


宋玉《大言賦》曰:長劍倚天外。


班固《幽通賦》注曰:衛靈太子蒯聵爲無道,好帶長劍,長一丈。公煉乃作短者,長一尺。公知不可以傳國,乃逐之。


《魏都賦》曰:劍則流彩之珍,素質之寶,或虹蔚波映,或龜文龍藻,服之可以威百蠻,指麾可以開昏擾。


《古詩》曰:腰中鹿盧劍,可直千萬餘。(《博物志》曰:劍後鹿盧名曰屬鏤。)


又曰:何意百鍊剛,化爲繞指柔。


班固詩曰:寶劍直千金。


又曰:延陵輕寶劍。


曹子建詩曰:拊劍西南望。


江文通詩曰:倚劍臨八荒。


宋鮑昭詩曰:雙劍將別離,先在匣中鳴。雌沉吳江裏,雄飛入楚城。吳江深無底,楚關有崇扃。一爲天地別,豈直限幽明。神物終不隔,千祀倘還並。


梁吳均《詠寶劍詩》曰:我有一寶劍,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鍔邊霜凜凜,匣上風悽悽。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


梁崔鴻《詠劍詩》曰:寶劍出昆吾,龜龍夾採珠。五精初獻術,千戶竟論都。匣氣衝牛斗,山形轉鹿盧。欲知天下貴,持此問風胡。


曹植《七啓》曰:步光之劍,(越劍名。)華藻繁縟。飾以文犀,彫以翠綠。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陸斷犀象,未足稱雋。隨波截鴻,水不漸刃。


張景陽《七命》曰:楚之陽劍,歐冶所營。(陽,劍名也。)耶溪之挺,赤山之精。銷逾羊頭,(羊頭骨銷之也。)鏷以鍛成。乃煉乃鑠,萬闢千灌。(皆銷練名。)豐隆奮椎,飛廉扇炭。神氣化成,陽文陰縵。既亦流綺星連,浮彩豔發,光如散電,質如曜雪,霜鍔水凝,冰刃霜絜,形冠豪曹,名珍巨闕。指鄭則三軍白首,麾晉則千里流血。豈徒水截蛟鴻,陸灑奔駟。斷浮翮以爲三,絕重甲而稱利。


又曰:。若其形震薛燭,光駭風胡,價兼三鄉,聲貴兩都。或馳名傾秦,或夜飛去吳,功冠萬載,威曜無窮。揮之者無前,擁之者身雄。可以從服九國,橫制八戎,爪牙景附,函夏承風,此蓋希代之神兵也。


《楚辭》曰:執堂溪(堂溪,劍名。)以拂蓬,秉干將以割肉。


又曰:撫長劍兮玉珥。(珥,劍也鐔。)


又曰:餘玄好此奇服,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冠青雲之崔巍。(高貌。)


後漢公孫瑞《劍銘》曰:天生五才,金德惟剛。從革作辛,含景吐商。辨物利用,勳伐彌彰。暨彼良工,歐冶干將。爰造寶劍,巨闕墨陽。精通皓靈,獲茲休祥。剖山竭川,虹霓消亡。昭威耀武,震動遐荒。楚以定霸,越以取強。


晉裴景聲《文身劍銘》曰:器以利顯,實以名舉。長劍耿介,體文經武。陸斷玄犀,水截輕羽。九功斯像,七德是輔。


晉張協《太阿劍銘》曰:太阿之劍,世載其美。淬以清波,斂以越〈石玄〉。如玉斯曜,若景在水。不運自肅,率土從軌。


梁簡文帝《謝敕賚方諸劍等啓》曰:才發玉函,雕奇溢目。始開牙撿,麗飾交陳。已疋丹霞之暉,乍比青雲之制。身文且貴,器用惟宜。寒暑兼華,左右相照。


梁沈約《爲東宮謝敕賜孟嘗君劍啓》曰:田文重氣殉名,四豪莫及。寶劍雄身,故能威陵秦楚。人高事遠,遺物足奇。謹加玩服,以深存古。


太平御覽-卷七十五-相關圖片

太平御覽 卷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