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卷二十五

○幼知上


《說文》曰:幼,小也。


《釋名》曰:兒始能行曰孺子,孺,弱也。十五曰童,故《禮》有陽童。牛羊之無角者曰童,山無草木亦曰童,言未巾冠似之。


《左傳·僖下》曰: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暌,終朝而畢,不戮一人。子玉復治兵於蒍,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蒍賈尚幼,後至,不賀。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子之傅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且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又曰: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超乘。王孫滿尚幼,觀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脫,易也。)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又《成公下》曰:晉欒書、中行偃使陳滑殺厲公,使荀罌、士魴逆周子於京師而立之,生十四年矣。(悼公周公。)大夫逆於清原,周子曰:"孤始願不及此。雖及此,豈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晨☆也,立而不從,將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恭而從之,神之所福也。"(傅言少而有才,所以能自固。)對曰:"羣臣之願也,敢不惟命是聽。"


《戰國策》曰:文侯疾,故使張唐相燕,弗肯行,少庶子甘羅請行之。文侯叱甘羅,曰:"夫項橐七歲,爲孔子師,今臣年十二,君其試焉,奚遽言叱?"乃見張卿,說而行之。


又曰: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其母曰:"汝朝出而晚還,則吾倚門而望;汝暮出不還,則吾倚廬而望汝。汝事王,王出走,不知其處,汝尚何歸?"王孫賈乃入市中,羅曰:"淖齒亂齊殺王,欲與我誅者,袒右!"市人從者四百人,與之誅淖齒。


《史記》曰:項羽擊陳留、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欲坑之。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所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坑者。


《漢書》曰:賈誼,洛陽人。年十八,以能誦《詩》《書》,稱於郡中。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愛之。乃言賈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文帝召以爲博士。


又曰:翟方進,汝南上蔡人,年十三失父,給事太守府爲小吏,號遲鈍不及事,數爲椽史所辱。方進自傷,乃詣京師受鞠效。


《後漢書》曰: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年十二,爲諸生,學於長安,明《詩》、《易》、《春秋》,顯名太學,學中號爲"任聖童"。


《續漢書》曰:黃琬字子琰,江夏人,少失父母而辯惠。祖父瓊,初爲魏郡太守。建和玄年正月日蝕,京師不見,梁太后詔問所蝕多少,琬年七歲,在傍曰:"何不言日蝕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後深奇愛之。時司空盛玄疾,瓊遣琬候問,會江夏上蠻賊事到府,玄發書,視畢,微戲琬曰:"江夏大邦而蠻多士少。"琬舉手對曰:"蠻夷猾夏,責在司空。"


又曰:應奉字世叔,聰明,自爲童兒,及長,凡所經歷,莫不暗記,讀書五行並下。


又曰:樂恢字伯奇,京兆長陵人。父爲縣吏,得罪,令收將殺之。恢時年十一,常於府寺門晝夜號泣,令聞之,即解其父。


又曰: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年十五,常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丈夫處世當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


《東觀漢記》曰:馬援子客卿,幼而歧嶷,年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嘗有死罪亡命者來過,客卿逃匿不令人知。外若訥而內沉敏。援甚奇之,以爲將相器,故以客卿字焉。


又曰:班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學無常師,不爲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衆,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


又曰:丁鴻年十三,從桓榮受《歐陽尚書》,三年而明章句,善論難,爲都講,遂篤志精銳,布衣荷擔,不遠千里。


又曰:張堪字君遊,年六歲受業長安,治《梁丘易》,才美而高,京師號曰聖童。


又曰: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年十三,能誦《詩》,受業長安。時上亦遊學京師,禹年雖幼,而見上知非常人,遂相親附。及漢兵起,即策杖北渡,追及上於鄴。


又曰:承宮,琅琊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爲人牧豬。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棄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來索,見宮,欲笞之,門下生共禁止,因留精舍門下,樵薪。


又曰:魯恭父建武初爲甘陵太守,卒官。時恭年十二,弟丕年七歲,晝夜號踊不絕聲,郡中賻贈無所受。歸服喪,禮過成人。


又曰:吳祐字季英,陳留長垣人。父恢,爲南海太守。祐年十二,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祐諫曰:"今大人逾越五嶺,遠在海濱,其俗舊多珍怪。此書若成,則載之兼兩。昔馬援以薏苡興謗,王陽以衣囊邀名。嫌疑之間,誠先賢所慎也。"恢乃止,撫其首曰:"吳氏世不乏季子矣。"


又曰:和熹鄧後年五歲,太夫人爲斷髮,夫人年老目冥,並中後額,雖痛忍而不言。左右怪問之。後言曰:"難傷老人意,故忍之。"


又曰:黃香字文強,江夏安陸人。年九歲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喪,鄉人稱其至孝。年十二,博覽傅記。京師號曰:"日下無雙,江夏黃香。"


《英雄記》曰:曹純字子和,年十四喪父。承父業,富於財,僮使人僕以百數,純綱紀督御之,不失其理。好樂學問,敬愛學士,學士多歸焉。由是爲遠近所稱,年十六爲黃門郎。


《漢雜事》曰:陳實字仲弓。漢末,太史家瞻星,有德星見,當有英才賢德。同遊者書下諸郡縣,問潁川郡上事。其日有陳太丘父子四人,俱共會社,小兒季方御,大兒玄方從,抱孫子長文此是也。


《魏氏春秋》曰:袁氏之敗也,孔融與太祖書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太祖後見,問之,對曰:"以今度之,想其當然爾。"融被收,二子年八歲,時方奕棋,端坐不起。左右曰:"而父見執,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者乎?"


《魏志》曰:鍾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人,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護軍蔣濟著論,曰:"觀其眸子,足以知人。"會年五歲,繇遣見濟,濟甚異之,曰:"非常人。"


又曰: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自爲童戲弄,常設部伍,祖父習異之曰:"汝大必爲將帥。"口授兵法數萬言。


又曰:楊俊同郡王象,少孤,時爲人僕隸,年十七八,見使牧羊而私讀書,因獲捶楚。俊美其才質,即贖象着家,娉娶立屋,然後與別。


又曰:劉廙字恭嗣,南陽安衆人。年七歲,戲講堂上,潁川司馬德操撫其頭曰:"孺子,孺子,黃中通理,寧自知不?"


又曰: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縣人。年九歲,人有稱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者,不敬其親。"客謝之。十二,試爲童子郎。


又曰:王粲,爲中郎蔡邕見而奇之。時邕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屐迎之。及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又曰:陳羣字長文,潁川許昌人。祖父實,父紀,叔父諶,皆有盛名。羣爲兒時,實常奇之,謂宗人父老曰:"此兒必興吾宗。"


又曰:常林字伯槐,河內溫人。年七歲,父黨造門問林曰:"伯先在不?汝何不拜?"林曰:"對子字父,何拜之有?"於是鹹共嘉之。


又曰: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年十餘歲,見太祖,太祖謂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駒也。"使與文帝同止,見待如子。常從征討,使領虎豹騎。


又曰:夏侯惇字玄讓,沛國譙人。年十四歲,求師就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吳書》曰:虞翻少好學,有才氣。年十二,客有候其兄者,不過翻,翻追與書曰:"僕聞琥珀不授腐草,磁石不授曲針,過而不存,不亦宜乎?"客得書異之。


又曰:沈友字子正,吳郡人。年十一,華歆行風俗,見而異之,因呼:"沈郎,可登車語乎?"友逡巡卻曰:"先生銜命,將以裨補先王之教,齊風俗也,而輕脫威儀,猶負薪救火,無乃更崇其熾乎?"歆慚曰:"自桓、靈來,未有幼童若此者。"


又曰: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橘與績,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


《蜀志》曰:諸葛亮子瞻,字思遠。亮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惠可愛,嫌其早成,不爲重器耳。"


《晉書》曰:王戎幼而潁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爛爛,如巖下電。"年六七歲,於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唬闞震地,衆皆奔走,戎獨立不動,神色自若。魏明帝於閣上見而奇之。


又曰:王澄字平子,生而警悟。雖未能言,見人舉動便識其意。衍妻郭性貪鄙,欲令裨路上擔糞,澄年十四,諫郭以爲不可。


又曰:中宗太子紹,幼而聰哲。年數歲,嘗置中宗膝上。會長安使來,中宗因問曰:"汝謂日與長安孰遠?"對曰:"日遠。"中宗問其故,答曰:"不聞人從日邊來,然可知耳。"中宗異之。明日會羣臣,又問之,對曰:"日近。"中宗失色曰:"何異昨日之言?"對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


又曰:王舒字允之,總角時嘗從從伯敦。敦與錢鳳謀逆,而允之時飲酒帳中臥,悉聞其言,慮敦疑之,便於臥處吐涕狼藉。敦果疑,遣看之,見吐唾,以爲醉。


又曰:謝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鯤之子。幼有至性。八歲,風神夙悟。鯤嘗攜之送客,或曰:"此兒一座之顏回也。"尚應聲曰:"座無尼父,焉識顏回。"賓客莫不嘆異。年十七,遭父憂,丹陽尹溫嶠吊之,尚號哭極哀。既而收涕告訴,舉止有異常童,嶠甚奇之。


又曰:韓康伯早孤,家貧。年數歲,母爲作襦子,令康伯捉熨。母謂曰:"且着,尋爲汝作袴。"伯曰:"已足,不復煩。"母問其故,答曰:"如火在熨斗中而柄亦熱。今着襦,皆當暖也。"母異之。


王隱《晉書》曰:王儉字玄衡。內史下邳陳邵擅名徐州,邵聞儉年十四,善屬文,請作祝文。邵謂郡客曰:"此生爲文,有可觀採。"命爲督郵主簿。邵遷給事,儉每爲定表。


《晉中興書》曰:謝安字安石。年四歲,桓彝見而嘆曰:"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總角,神識深敏,氣宇條暢,丞相王導知之,由是著名。


又曰:範宣,陳留人。年十歲,能誦《詩》、《書》。嘗以刀傷手,捧手改容,人問:"痛耶?"答曰:"受全之體,而致毀傷,不可處耳。"少好學,手不釋卷,博覽衆書,善三《禮》。


又曰:戴逵字安道,譙國人。少博學,好談論,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其餘巧藝,靡不畢綜。總角時,以雞卵汁溲白瓦屑作鄭玄碑,又爲文,手自刻字。文既綺藻,器亦妙絕。時人莫不驚歎,知其深敏。


《宋書》曰:劉秀之字道寶,少孤貧,有志操。十許歲時,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無不顛怖驚呼,秀之猶不動。衆並異焉。


又曰:王僧達,幼聰敏。弘爲州縣,僧達六七歲,遇有通訟者,竊覽其辭,謂爲有理。及入,訟者亦進,弘意其小,留左右,僧達爲申理,闇誦不失一句。


又曰:徐湛之,幼與弟淳之共車行,牛奔車壞,左右人馳來赴之。湛之先令取弟,衆鹹嘆其幼而有識。


又曰:蔡興宗字興宗。幼爲父廊所重,謂有已風,與親故書曰:"小兒四歲,神氣似可,不入非類室,不與小人遊,故以興宗爲之名,興宗爲之字。"


《齊書》曰:王慈字伯寶,琅琊臨沂人,司空僧虔子也。八歲,外祖宋江夏王義恭施寶物,恣聽所取,慈惟取素琴、石硯。義恭善之。


又曰:傅昭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爲外祖所養,十歲於朱雀航賣歷日,雍州刺史袁覬見而奇之。覬嘗來昭所,昭讀書自若,神色不改。覬嘆曰:"此兒神情不凡,必成佳器。"


又曰:顧協從祖右光祿大夫張永,嘗攜內外孫侄遊武丘山,協年數歲,永撫之曰:"兒欲何戲?"協曰:"兒正欲枕石漱流。"永嘆息曰:"顧氏興於此子。"及長,好學,以精力稱。


又曰:顧歡年六七歲,父使驅田中雀,遂作《黃雀賦》而歸。雀食稻過半,父怒將撻之,見賦乃止。


《梁史》曰:沈璞字道真,林子少子也。童孺時,神意閒審。武帝召見,奇璞應對曰,謂林子曰:"此非常兒也。"初除南平王左常侍。


《陳書》曰:王玄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郡土豪劉瑱者,資財鉅萬,欲妻以女。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玄規泣謂曰:"姻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苟安異壤,輒婚非類!"母感其言而止。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錄》曰:辛攀字懷遠,年七歲,隨父爽在京師。北地程曉,爽之親友,目攀而笑曰:"犁牛騂犢,孺子之謂。"攀曰:"戲及人親,非雅訓也。"曉及衆賓大奇異之。


又《後趙錄》曰:徐光字季武,頓丘人。父聰,以牛醫爲業。光幼好學,有文才。年十三,嘉平中王陽攻頓丘,掠之,令主秣馬,光但書柱爲詩賦,而不親馬事。陽怒,撻之,啼呼終夜不止。左右以白陽,陽召光,付紙筆,光立爲頌,陽奇之。


又《夏錄》曰:吐谷渾拾寅者,拾虔國之弟也。年數歲,猶大啼哭,母氏念憂其不惠,父樹洛於曰:"此兒吾家驪肩馴駒,伯樂尚不能目之,而況庸人哉!終成吾門戶者,必在此子。"年六七歲,而器識不恆,或謂之神童。


《後魏書》曰:裴駿字神駒,河東聞喜人。幼而聰惠,親表異之,稱爲神駒,因以爲字。駿從弟子安祖少而聰惠,年八九歲就師講誦《詩》,至《鹿鳴》篇,語兄雲:"鹿雖禽獸,得食相呼,而況人也?"自此之後,未嘗獨食。


又曰:任城王澄之子順,字子和。年九歲,師事樂安陳豐,初書王羲之《小學篇》數千言,晝夜誦,旬有五日,一皆通利。豐奇之,白澄曰:"豐十五從師,迄於白首,耳目所經,未見此,江夏黃童,不得無雙也。"澄笑曰:"藍田生玉,何容不爾。"


《三國典略》曰:趙隱字彥深,年五歲,母傅便孀居。傅謂之曰:"家貧兒小,何以能濟?"隱泣而言曰:"若天矜兒,大當仰報。"年十歲,司徒崔光奇之,謂賓客曰:"古人云:觀眸子足以知之,此兒必當遠至。"


太平御覽-卷二十五-相關圖片

太平御覽 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