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宗廟神主
宗廟
《易·萃卦》曰:王假有廟。(假,至也。王以聚至有廟也。)
又《渙卦》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尚書逸篇》曰: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天子立七廟,有德之主則爲祖宗,其廟不毀,故可觀德。)
《毛詩·文王·綿》曰: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板以載,作廟翼翼。
又《閟宮》曰:新廟奕奕,奚斯所作。
又《清廟》曰:清廟,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清廟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宮也。謂祭文王也。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詩也。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家貌爲之耳。成洛邑,居攝五年時。)於穆清廟,肅雍顯相。(於,嘆辭也。穆,美。肅,敬。雝,和。相,助也。箋雲:顯,光也,見也。於乎美哉,周公之祭清廟也!其禮儀敬且和,又諸侯有光明著見之德來助祭。)
《周禮·春官上》曰: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
《禮記·曲禮》曰: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爲先,廄庫爲次,居室爲後。
又《曲禮》曰:問國君之年,長曰能從宗廟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從宗廟社稷之事也。
又《王制》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又《禮器》曰:禮有以多爲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
又《文王世子》曰:五廟之孫,祖廟未毀,雖及庶人,冠、娶必告,死必赴,不忘親也。
又《明堂位》曰:山節,藻梲,復廟,重檐,刮楹,達鄉,反坫,出尊,崇坫康珪,疏屏,天子廟飾也。(山節,刻欂櫨爲山也。藻梲畫侏儒柱爲藻文也。廟,重屋也。重檐,承壁材也。刮,摩也。鄉,牖屬,謂夾戶窗也。每室八窗爲四達。反坫,反爵之坫也。出尊,當尊南也。惟兩君爲好,既獻,反爵於其上,禮君尊於兩楹之間也。祟,高也。康讀爲亢龍之亢。屏謂之樹,今思也,刻之爲雲氣蟲獸,如今闕上爲之矣。)
又《雜記》曰:成廟則釁之,其禮: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爵弁純衣。雍人舉羊升屋,中屋南面,刲羊血流於前,乃降。門、夾室,皆用雞。凡宗廟之器,其名者,成則釁之以豭豚。
又《祭法》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乃爲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罈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爲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爲壇,去壇爲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諸侯立五廟,一罈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去祧爲壇,去壇爲墠,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爲鬼。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爲壇祭之;去壇爲鬼。適士二廟一罈,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無廟,有禱焉,爲壇祭之;去壇爲鬼。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爲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廟之言貌也。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桃之言超也,超上意也。封上曰壇,除地曰墠。《書》曰:三壇同墠。)
又《中庸》曰: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又《祭法》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
《左傳·桓公》曰:宋華父督已殺孔父,而殺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非禮也。
又《桓公》曰:清廟茅屋。(以茅飾屋,著儉也。清廟,肅然清靜之稱。)
又《僖上》曰:震夷伯之廟,罪之也。於是展氏有隱慝焉。
又《文公下》曰:太室之屋壞,書不恭也。
又《成公三年》曰:甲子,新宮災,三日哭。(宣公神主新入廟,故謂之新宮。書"三日哭",善得禮,宗廟親之,神靈所憑,居而遇災,故哀而哭之。)
又《襄二》曰:吳子壽夢卒,臨於周廟,禮也。(周廟,文王廟也。周公出文王,故魯立其廟也。)凡諸侯之喪,異姓臨於外,同姓臨於廟。是故魯爲諸姬,臨於周廟。
《公羊傳·文公》曰:世室屋壞。世室者何?魯公之廟也。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羣公稱宮。
《穀梁傳·成公》曰:新宮災,三日哭。新宮者,禰宮也。(禰,父也。成公之父宣公之宮也。)
《孝經》曰:宗廟致敬,不忘親也。
又曰:爲之宗廟,以鬼享之。(宗者,尊也。廟者,貌也。先祖之尊貌所居中宮何?以爲人死精魂歸乎天,形體不藏,存之即存,不存則亡,明先祖神死依人也。)
《孝經援神契》曰:廟所以尊祖也。
《論語·八佾》曰: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家語》曰:孔子在齊,景公造焉。左右白曰:"周使至,言先王廟災。"景公曰:"何王廟?"孔子曰:"此必釐王廟。夫釐變文武之制,而作玄黃華麗之飾,故天殃其廟焉。"有頃,左右報所災者釐王廟。景公曰:"善哉!聖人之智過人遠矣。"
又曰:孔子曰:"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矣。思其人,猶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道也。"
《史記》曰:秦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應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孟康注曰:回中在北地。)作信宮渭南。更命信宮爲極廟,象天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
又曰:高祖崩,羣臣皆曰:"高祖起細撥亂,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樂沛,以沛宮爲高祖原廟。(徐曰:《光武紀》曰:"上幸豐,相高祖於原廟。"駰謂:原,再也。先既已立廟,今又拜立,故謂之原也。)
《漢書》曰:惠帝爲東朝長樂宮。及間往,數蹕煩民,作複道。方築武庫南。叔孫通奏事,因請間曰:"陛下何自築複道高帝寢,衣冠月出遊高廟?子孫奈何乘宗廟道上行哉?"惠帝懼曰:"急壞之。"通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之。願陛下爲原廟渭北,衣冠月出遊之,益廣宗廟,大孝之本。"上乃詔有司立原廟。惠帝嚐出遊離宮,通曰:"古者有春嘗果,方今櫻桃熟,可獻,願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上許之。諸果獻由此興。
又曰:文帝作顧城廟。(服虔曰:廟在長安城南。文帝作,還顧見城,故名之。應劭曰:文帝自爲之。制度界狹、若顧望而成,故曰顧城。賈誼曰:目顧城之廟爲天下,太宗與漢無極。或曰地名也。如淳曰:身存而爲廟,若《尚書》"顧命"也。高祖廟曰原廟,文帝廟曰顧城廟,景帝廟曰德陽,武帝廟曰龍淵,昭帝廟曰徘徊,宣帝號裏裎,元帝廟曰長壽,成帝廟曰成陽。)
又曰:梅福上書諫曰:"武王克殷,未下車存五帝之後。封殷於宋,紹夏於杞,明著三統,示不獨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遷廟之主出於戶,所謂存人自立也。
又曰:宣帝即位,尊孝武廟爲世宗。所行巡狩,郡國皆立廟,告祠世宗廟。有白鶴集後庭,以立世宗廟告祠。孝昭寢,有雁五色集殿前,西河築世宗廟,神光興於殿旁。有鳥曰鶴,前赤後青,神光又興於房中,如燭狀。廣川國世宗廟殿上有鍾音,房盧大開,夜有光,殿上盡明。
又曰:王莽以宗廟未修,張邯說莽曰:"德盛者文縟。宜崇其制度,宣示海內,且令萬世之後,無以復加也。"莽乃博徵天下工匠、諸圖畫及吏民,以義入錢穀助作者,駱驛道路。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大臺、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餘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廟。
《帝王世紀》曰:漢景帝廟名德陽,宣帝廟名裏裎,武帝廟名龍淵,文帝廟名顧成,昭帝廟名徘徊。
《東觀漢記》曰:中元元年十月,甲申,使司空馮魴告祠高祖廟,呂太后不宜配食,以薄太后配。遷呂太后於園,四時止祭。
又曰:永初六年,皇太后入宗廟,與世宗廟與皇帝交獻薦,如光烈皇后故事。
又曰:建初四年八月,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在世神廟坐位駁議示東平憲王蒼,蒼上言:"文、武、宣、元袷食高廟,皆以後配,先帝所制,典法設張。《大雅》曰:'昭哉來御,從其祖武。'又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
袁山鬆《後漢書》曰:天子自洛陽遷都長安。初,長安遭赤眉亂,宮室焚盡,惟有高廟,遂居之。
《漢雜事》曰:光武棄天下,以再受命,復漢祚,更起廟,稱世祖。孝明臨崩,遺詔遵儉,無起寢廟,藏主於世祖廟,孝章不敢違。是後遵奉藏世祖廟,如孝明之禮,而園陵皆自起寢,孝明廟曰顯宗,孝章曰肅宗。是後踵前,孝和爲穆宗,孝安曰敬宗,孝順曰恭宗,孝桓曰威宗。今洛陽諸陵,皆晦望二十四氣伏社蠟及四時上飯,太官送用物,園令食監典省。其親陵一所,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天子以正月五月供畢後,上原陵,以次周遍,公卿百官皆從。四姓小侯諸家婦,凡與先君有瓜葛者及諸侯王大夫、郡國計吏、匈奴朝者、西國侍子皆會。尚書官屬西除下在先帝神坐後,大夫計吏皆當前,下佔其郡國穀價、四方改異,欲先帝魂神具聞之也。遂於親陵各賜計吏而遣之。
《魏書》曰:辛酉,有司奏造二廟,立文皇帝廟,與高祖合祭,親盡以次毀。特立武皇帝廟,四時享祀,爲魏太祖,萬載不毀。
《吳錄·地理志》曰:會稽有禹廟,始皇配食。王郎爲太守,黜之。
王隱《晉書》曰:太康十年,太廟成,遷神主於新廟,賜王公以下至司馬督子弟官,賜作廟者帛。
《帝王世紀》曰:漢景帝廟名德陽,宣帝廟名裏裎,武帝廟名龍淵,文帝廟名顧成,昭帝廟名徘徊。
《漢晉陽秋》曰:武帝改營太廟,南致荊山之木,西採華山之石,鑄銅柱十二,塗以黃金,鏤以百物,填以丹青,綴以珠玉。
《晉書·禮志》曰:武帝太始三年,有司奏置七廟,詔宜權立一廟。羣臣議:上古清廟一宮,周制七廟,舜承堯禪,受終文祖,則虞氏不改唐廟。因仍舊宮,可依有虞故事。
《宋書·禮志》曰:晉太始二年,有司奏天子七廟,宜如禮營建。帝重其役,詔宜權立一廟。於是羣臣議奏,上古清廟一宮,尊遠神祗。逮至周室,製爲七廟,以辨宗祧。聖旨深弘,遠跡上世。
《後魏書》曰:武定六年二月,將營齊獻武王廟,議定室數形制。兼度支尚書崔昂等議:按《禮》,諸侯五廟,太祖親廟四。今獻武王爲始封之君,便是太祖,既通在親廟,不容立五室。且帝王親廟,亦不過四,今宜四室,二間兩頭一頰室,廈頭徘徊鴟尾。又按《禮圖》,諸侯廟止開南門,而二王后附。《祭儀注》雲,執事者列於廟東門之外。既有東門,明非一門。獻武禮數既隆,備物殊等,惟據今廟宜開四門,內院南面開三門,餘及外院四面皆一門。
《齊書·禮志》曰:世宗夢太祖曰:"宋氏諸帝嘗在太廟,從我求食,可別爲吾祠。"上乃敕豫章王妃庾氏,四時還青溪宮舊宅處內舍堂,奉祠二帝二後,牲牢服章,用家人禮。
《晉起居注》曰:武帝太安中詔曰:往者,仍魏氏舊廟處立廟,既壅翳不顯,材木弱小,至今中間有跌橈之患。今當修立,不宜在故處。太僕寺南臨甬道,地形顯敞,更於此營之,主者依典禮施行。
《晉書》曰:桓玄篡,問衆曰:"朕其敗乎?"曹靖之對曰:"神怒人怨,臣實懼焉。"玄曰:"人或可怨,神何可怒?"對曰:"移晉宗廟,飄泊無所,大楚之祭,不及於祖,此其所以怒也。"
《白虎通》曰:禮聖王所以制宗廟何?曰生死殊路,故敬鬼神而遠之。所以有屋何?所以象生之居。
又曰:臣待放於郊,君不絕其祿者,以其祿三分之一與其妻長子,使得祭其宗廟。賜之環即還;賜之玦則去。
又曰:王者立宗廟何?緣生以事死,敬亡若事存,欲立宗廟而祭之,此孝子之心,所以追繼養也。
《釋名》曰: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寢,寢也,所寢息也。
《三輔故事》曰:光武至長安,宮闕燒盡,徙都洛陽,取十二陵合爲高廟,作十二室。太常卿一人,別治長安,主知齊祠事,謂之高廟。
《漢武故事》曰:宣帝立孝武廟於河東。告祠日,見一人騎馬,馬異於常馬,持尺一札,賜將作函,文曰:"汝績克成,賜汝金一斤。"因忽不見,札乃變爲金一斤。
《蜀王本紀》曰:禹生於石紐,禹母天珠孕禹,坼副而生禹於塗山,娶妻生子名啓。於今塗山有禹廟,亦爲其母立廟。
《三輔黃圖》曰:王莽於長安城南作九廟。
又曰:太上皇廟在長安香街南。
《墨子》曰:昔三苗大亂,天命殛之,雨血三朝,龍生於廟。
《說苑》曰:衛孫文子問王孫賈曰:"吾先君之廟小,欲更之,可乎?"對曰:"古之君子以儉爲禮,今之君子以大易之。"
桓譚《新論》曰:王莽起九廟,以銅爲柱,甍帶金銀,錯鏤其上。
王嬰《古今通論》曰:夏曰世室,世世祭祀之也。殷曰重屋,重夏爲屋四霤。周曰宗廟,尊其生存之貌,示不死之,故致之於更。
《楚辭·天問·序》曰:屈原放逐,彷徨山澤,仰天嘆息。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詭,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
《晉諸公贊》曰:王凌字彭祖,爲幽州刺史。尋洛陽破,後承製建行臺,以宗廟焚燬,設壇望祀七室及功臣配食。
○神主
《禮記·曲禮》曰:措之廟,立之主,曰帝。
又《檀弓下》曰:愛之斯錄之也,敬之斯盡其道焉耳。重,主道也。殷主綴重焉,(綴,連也。殷人作主而連其重,懸諸廟也。)周主撤重焉。
又曰:曾子問曰:"喪有二孤,廟有二主,禮也?"孔子曰:"天無二日,國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爲禮也。昔者,齊桓公亟舉兵,作僞主以行。及反,藏諸祖廟。廟有二主,自桓公始。"
《禮記外傳》曰:人君既葬之後,日中虞祭,即作木主以存神。(未葬以前,懸重於庭以代主也。)廟主用木者,木落歸本,有始終之義。(人之生也,無不死。木生於亥又落於亥,是歸本也。)天子廟主長尺二寸,諸侯一尺。四向孔穴,午達相通。(漆書諡號曰神主。)葬後孝子心目無所睹,故用以主其神也。
《公羊傳·文公》曰:二年,丁丑,作僖公主。虞主用桑,練主用慄,作僖公主不時也。
《左傳·莊公》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桓公,鄭始受封君也。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言已世爲宗廟守臣。)
又《文公》曰:葬僖公,緩也作主,非禮也。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於主。(戶柩已遠,孝子思慕,故造木主立几筵焉。)丞嘗禘於廟。
又《昭五》曰:使祝史徒主祏於周廟,告於先君。(祏,廟主石室。周廟,厲王廟也。)
《論語·八佾》曰: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慄。"
《五經異義》曰:謹按:大夫以石爲主,禮無明文。大夫、士無昭穆,不得有主。今山陽民俗,祀有石主。
又曰:《春秋左氏傳》曰:徙主石於周廟。言宗廟有郊宗,石室所以藏慄主也。虞主所藏,無明文也。
又曰:今《公羊》說,卿大夫士非有土、子民之君,不得禘袷,序昭穆,故無木主。大夫束帛依神,士結茅爲叢。
又曰:《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答:"夏后氏以鬆,夏人都河東,河東宜鬆也;殷人以柏,殷人都亳,宜柏也;周人以慄,周人都灃鎬,灃鎬宜慄也。"
《五經要義》曰:木主之狀,四方,穿中央以達四方。天子長尺二寸,諸侯長尺,皆刻陲褸背也。
又曰:主者,神象也。凡虞主用桑,桑猶喪也,喪禮取其名。練主用慄,慄者,敬也,祭禮取其恭。
《五經通義》曰:諸侯會天子,則以方明爲主。覲禮雲:明,木也。其形四方六面,上玄下黃,東青南赤,西白北黑。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謝承《後漢書》曰:赤眉盆子去長安,西入右扶風。鄧禹至長安中昆明池,率諸將齊戒,擇吉日入城,謁高帝廟,修禮祠祭,勞賜吏士。因收十二帝神主,以故高廟郎來輔守南廟,令行京兆尹承事桉行掃除諸園陵,爲置卒吏奉守焉。遣鋪奉主詣京師。
王隱《晉書》曰:李裔字宣伯,父敏,爲公孫度所迫,浮海莫知所終。裔以父母不知存亡,設木主以奉之,由是發名。
《晉起居注》曰:孝武太元二十年,簡文皇帝宣太后正號,神主移廟。戊寅,口詔:移神主可停前後鼓吹。
摯虞《決疑要注》曰:廟主藏於戶外西墉之中。有石函,名曰宗祏。古者帝王出征,於車載遷廟之主及社主以行。秦漢魏不載主也。
《唐書》曰:祔順宗於廟,遷中宗神主於夾室。有司以中宗爲中興之君,當百代不遷。宰臣召史官蔣武問之,武對曰:"中宗以弘道元年於高宗柩前即位,時春秋已壯矣。及母后篡奪,神器潛移。其後賴張柬之等同謀,國祚再復。此蓋同於反正,恐不得號爲中興之君。凡非我失之,自我復之,謂之中興,漢光武、晉元帝是也。自我失之,因人復之,晉孝惠、孝安是也。今中宗與惠、安二帝事同,即不可爲不遷主矣。"
《白虎通》曰:祭所以屍主何?本神無方,孝子以主繫心。
又曰:所以虞而立主何?孝子既葬,曰中反虞,念親已沒,棺柩已去,悵然失望,彷徨哀痛,故設桑主以虞,所以慰孝子之心,虞安其神。所以用桑者,始與神相接。三王俱以桑。
《說文》曰:祏,宗廟主也。《禮》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爲主。從示,從石,石亦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