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水上
《釋名》曰:水,準也,平準物也。(《廣雅》同。)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江、河、淮、濟也。瀆,獨出其所而入海也。
《易》曰:坎爲水,潤萬物者,莫潤於水。
又曰:水洊至習坎。
又曰:水流溼。
《書》曰:水曰潤下,潤下作鹹。
又曰: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尚書大傳》曰:非水無以準萬里之平,非人無以通遠道重任也。
《詩》曰:相彼泉水,載清載濁。
又曰:沔彼流水,朝宗於海。
又曰:濟有深涉,(渡也。)深則厲,淺則揭。有彌濟盈,濟盈不濡軌。(盈宜濡不以濡,喻淫亂犯禮者也。)
又曰: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
又曰:毖彼泉水,亦流於淇。
又曰:瀏其清矣,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溱與洧,方煥渙兮。
又曰:揚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
又曰:泌之洋洋,可以療飢。(言樂道也。)
《禮》曰: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又曰:水之於人,親而不尊。
又曰:水爲無當於五色,五色不得不彰。
又曰:祭宗廟,水曰清滌。
又曰:水煩則魚鱉不大。
又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夫水近於人而易以溺人。
《周禮》曰:水有時以凝。
《傳》曰: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又曰: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又曰:鄭子產謂子太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火烈,人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爲難也。"
《春秋元命苞》曰:水之爲言演也,陰化淖濡流施潛行也。故其立字,兩人交一以中出者爲水,一者數之始,兩人譬男女,言陰陽交,物以一起也。
《論語》曰:智者樂水。
又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爾雅》曰:水別流曰派,風吹水涌曰波,大波曰濤,小波曰淪,平波曰瀾,直波曰徑。水朝夕而至曰潮,風行水成文曰漣。水波如錦文曰漪。水行曰涉,逆流而上曰溯洄,順流而下曰溯游,亦曰沿流。絕流而渡曰亂。以衣涉水曰厲,由膝以下爲揭,由膝以上爲涉。渡水處曰津濟。潛行水下爲泳。
《漢書》曰:成帝建始三年秋,京師民無故相驚,言大水至。天子親御前殿召公卿議,大將軍鳳以爲太后與上及後宮可御舟船,令吏上長安城以避水。羣臣皆從鳳議,左將軍王商獨曰:"上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今聖政和平,世無變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不宜令民上城,重驚百姓。"上乃止。有頃,長安中稍定,問之,果訛言。上於是壯商之固守,數稱其議,而鳳大慚,自恨失言。
《後漢書》曰:東陽人趙炳,字公阿,能越方禁,與閩中徐登遇於烏傷溪水上,禁小溪水不流。
又曰:竇太后臨政,竇憲兄弟各擅威權。丁鴻上封事曰:"夫壞崖破巖之水,源由涓涓;乾雲蔽日之木,起於蔥蒨。"
《魏略》曰: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魏爲土,土,水之母,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
《晉書》曰:陸雲先是常着衰絰上船,於水顧見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獲免。
又曰:《佛圖澄傳》曰:襄國城塹水源在城西五里,其水源暴竭。勒問澄何以致水,澄曰:"今當敕龍取水。"乃與弟子法者等數人至故泉上坐繩牀,燒安息香,咒愿數百言,如此三日,水微流,有一小龍長五寸許,隨水來出,諸道士競往視之。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
又曰:鄧攸爲太子中庶子,吳郡闕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惟飲吳水而已。
又曰:孫登性無恚怒,人或沒諸水中,欲觀其怒。既出,便大笑。
《齊書》曰:陸慧時爲徵虜功曹,與參府軍沛國劉璡同從述爲職,行至吳,璡謂人曰:吳間張融與陸慧並宅,其間有水,此水必有異味。遂往酌而飲之。
《唐書》曰:新豐鸚鵡谷水清,代傳雲,此水清,天下平。開皇之初暫清尋濁,至是而復清。
又曰:乾元中,嵐州上言,合河關黃河水四十里間清如井水,經四日而變。
又曰:楊朝晟爲邠州刺史,奏方渠合水波皆賊路,請城其地以備之。軍次方渠無水,師徒囂然,遽有青蛇乘高而下,視其跡,水隨而流,朝晟令築防環之,遂爲渟泉,軍人仰飲以足。
又曰:孔若思遷庫部郎中。若思常謂人仕至郎中足矣。至是持一石止水滿於座右,以示有止足之意。
《老子》曰:止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列子》曰:禹治水土,迷而失途,謬之一國,無風雨霧露,不生鳥獸,名曰終北。有山名壺領,頂有口狀若圓環,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過蘭椒,味過醪醴。
又曰:白公問於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曰:"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白公曰:"人固不可與微言耶?"
又曰: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本學同泅不學溺,而利害如此。
《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
又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流之大也,兩崖涘之間,不辯牛馬。於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盡在已矣。
又曰: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
又曰:孔子觀於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黿鼉魚鱉不能遊,見一丈夫遊之數百步而去。
又曰:水之守土地審。(無意則止於分,所以爲審。)
又曰:水靜明明燭鬢眉,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聖人之心靜乎?
又曰: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
《文子》曰:水之性慾清,沙石穢之。水之爲道也,廣不可極,(莫知其言,深不可測。)長極無窮,遠淪無涯,息耗減益,過淤不訾。(涌出曰息,煎乾曰耗,出川枝流曰減,九野注之曰益。過於不訾者,此過尾閭,入天壑入無底谷。)
又曰:水濁者,魚噞喁。
又曰: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青青之水清,可以濯吾纓。
又曰:水之道也,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上天爲雨露,下地爲潤澤。
又曰:猶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墨子》曰:古語,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見於人,則知吉凶。
《管子》曰: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者,故曰,水具材也。夫水,淖溺以清,而好灑人之惡,仁也;視之黑而白,精也;量之至滿而止,正也;流則至平,義也;人皆赴高,己獨趨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準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故水藏萬物,產金石,故曰水神。凡有五害:水一也,旱二也,風霧雹霜三也,厲四也,蟲五也。五害之屬,水最爲大。水有大小,有遠邇。水出山而流入海,命曰經水;別於他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溝流於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水出於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
《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上天則爲雨露,下地則爲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羣生而無所私,澤及跂蹺(跂,蹺行也。蹺,微小之蟲也。)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贍,足也。既,盡也。)德施百姓而不費,(德澤加於百姓,不以爲己財費也。)行不可得而窮極也,(流膏不止。)微而不可得把握也,擊之無創,射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燃,(水之性也。)淖溺流遁,錯繆相紛(遁,逸也。錯繆相紛,波相糾也。)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濟天下,(水流缺石,是其利也。舟船所載無有重,是其強也。濟,通也。)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忽悅之區上也,言其飛爲雲雨,無所不止。)邅回川穀之間,(邅回猶委曲也。)而滔騰大荒之野,有餘不足與天地取與,授萬物而無所前後,(前後皆與之。)是故無所私而無所公,(公私一也。)靡濫振盪,與天地同鴻,(鴻大同通。)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擟,(音軫。)與萬物始終,是謂至德。(言水之爲德大,故曰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於天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是水也。)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有益於生。)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無形生有形,故萬物大祖也。無音生有音,故爲大宗,祖宗皆大也。)其子爲光,其孫爲水,皆生於無形乎!(光無形,道所貴也。觀之故子爲光也。水形而不可毀,差之故孫爲形也。)夫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故有像之類莫尊於水。出生入死,自無蹠有,自有蹠無,而以衰賤矣。(出生,出生道,謂去清淨也。入死,入死道,謂情慾也。蹠,適也。自無形而適有形,離其本者。自有形適無形,不能復得,道家之所共棄也。故曰衰賤也。)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要,約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萬物由之得爲人用。)肅然應感,殷然反本,則淪於無形矣。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一者,道之本也。)所謂一者,無匹合於天下者也。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貫九天,下貫九野,(九天,八分中央也。九野亦如之。)圓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爲一葉,(無根言微妙也。)懷囊天地,爲道開門,(開道之門。)穆忞隱閔,純德獨存,(穆忞隱閔,皆無形之類也。純,不雜揉也。)佈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既,盡也。勤,勞也。)
又曰:夫水之性,若拙其所流而深之,茨其所決而高也,(茨,積土填滿之也。)使得循勢而行,乘哀而流,(衰,下。)雖有腐髊流澌,弗能汙(腐髊,骨澌水也。)其惟,其性非異也。通之與不通也。風俗猶此也。誠決其善志,防其邪心,啓其善道,塞其奸路,與同出一道,則民性可善,而風俗遷矣。
又曰: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是謂六水。白水宜玉,黑水宜砥,青水宜碧,赤水宜丹,黃水宜金,青水宜龜,汾水宜麻,洛水輕利宜禾,渭水多力宜黍,漢水重安宜竹箭。
又曰:土地各以類生人,是故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
又曰:白水出崑崙之原,飲之不死。
又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爲水。
又《萬畢術》曰:方諸取水。(方諸形若杯,無耳,以五石合冶,以十二月壬子夜半作之,以承水即來。)
《抱撲子》曰:火出於陽燧,陽燧員而火不員也;水出於方諸,諸方而水不方也。
又曰:黃帝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浮天而載地者,水也。
又曰:左慈以氣禁水,水爲逆流一二丈,禁水着中庭露之,大寒不冰。
《屍子》曰: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圓折者有珠,清水有黃金,龍淵有玉英。
《顧子》曰:顧夷子與子華遊東池。子華曰:"水有四德:沐浴羣生,深流萬世,是仁也;揚清激濁,蕩去滓穢,是義也;柔而難犯,弱而難勝,是勇也;道江疏河,惡盈流謙,是智也。"
《孟子》曰: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數罟,密網也。)
又曰: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也。
又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又曰:原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也。苟爲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又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也。
又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也,今之爲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又曰: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瀾,水中大波也。)
《孫卿子》曰: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所以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柔也而無爲也,似德;其浩浩乎不居,似有道;其赴百萬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發源必東,似志;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大戴禮》、》孔子家語》並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