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海
《釋名》曰:海,晦也。注引穢濁,其水黑而晦也。(《廣雅》同。)
《說文》曰:海,天池也。
《書》曰:江漢朝宗於海。
《禮記》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
又曰:洗之在阼,其水在洗東,祖天地之左海也。
《禮斗威儀》曰:君乘土而王則海夷。(宋均注曰:海夷,不揚波。)
《論語》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公羊傳》曰:河海潤千里。(河海出雲及千里。)
《春秋感精符》曰:后妃恣則澤爲海。
《春秋考異郵》曰:黃星騁,海水躍。宋均曰:黃星,土精,土安靜,躍則失常。
《史記》曰: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東南,以海爲池。
《漢書》曰:霍去病擊匈奴,封狼居胥山,登臨瀚海。(如淳注曰:北海也。)
謝承《後漢書》曰:汝南陳茂,嘗爲交阯別駕,舊刺史行部,不渡漲海,刺史周敞涉海遇風,船欲覆沒,茂拔劍訶罵水神,風即止息。
《晉書》曰:鮑靚爲南海守,嘗行部入海遇風,飢甚,聚白石煮食之以濟。
又曰:李涓,遼東人,祖敏,漢河內太守,去還鄉。遼東太守公孫度欲強用之,敏乘輕舟浮海,莫知所終。
王隱《晉書》曰:慕容晃上言曰:"臣躬徵平郭遠,假陛下天地之威,將士竭命,精誠感靈,海爲結冰,凌行三百餘裏,臣自立國,及問諸故老,初無海水冰凍之歲。"
《韓詩》曰:成王時,越裳氏重三譯而朝,曰:"天之不逆風不疾雨,海之不波溢三年矣,中國必有聖人。"
《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
《列子》曰:渤海之東,不知幾萬億裏,有大壑無底之谷,名曰歸塘。(張堪注曰:《莊子》雲尾閭也。)
《莊子》曰:東海之鱉謂坎井之蛙曰:夫海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涯不加損。夫不爲傾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樂也。
又曰:南海之帝爲儵,北海之帝爲忽,中央之帝爲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厚,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一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又曰:肩吾曰: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使蛟負山也。
又曰:海水三歲一週流,波相薄,故地動。
又曰:周顧視車轍有鮒魚焉。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活我哉!"
又曰:北溟有魚,其名曰鯤,化爲鳥,其名曰鵬,將徙於南溟,水擊三千里。
又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渚涯之間,不辨牛馬,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順流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向若而嘆。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墟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爲量數。(司馬彪曰:尾閭,水之從海外出者也。)
《文子》曰:古之善爲君者,法海以象其大,注下以成其廣。
《淮南子》曰:彗星墜而渤海決。
又曰:海不讓水,積小以成其大。
又曰:庶女告天,(庶女,少寡無子養姑者也。姑無男有女,女利母財而殺母,以誣告寡婦,婦不能自解,故告天也。)雷霆下擊景公臺隕,(景公,齊景公也。雷擊景公臺,隕壞之也。)校體折傷,(景公爲雷霆所傷折。)海水大出。
又曰:舟在江海,不爲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爲莫知而止休。
《孟子》曰:觀於海者難爲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
《抱朴子》曰:大廈既燔,而運水於滄海,此無及也。
《說苑》曰:齊景公遊於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告左右曰:"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顏燭進諫曰:"君樂治海,不樂治國,彼若有治國者,君安得樂此海乎?"遂歸。中道,聞國人謀不內之。
《法言》曰: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而不至於山。
《山海經》曰:大荒中有山,名曰天台,海水入焉。
又曰:桂林八樹,在賁海東。(八樹而成林,言其大也。賁隅,今番隅也。)
又曰:發鳩之山有鳥,名曰精衛。炎帝之女,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是故精衛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周景式《孝子傳》曰:管寧避地遼東,遇風船人危懼,皆叩頭悔過,寧思惟愆咎,念常如廁不冠而已,向天叩頭,風亦尋靜。
《神仙傳》曰:麻姑謂王方平曰:"自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爲桑田,向到蓬萊,水乃淺於往者略半也,豈復將爲陵陸乎?"
皇甫謐《高士傳》曰:姜肱,字伯淮,十闢公府,九舉有道,皆不就。靈帝時,曹節白帝特徵肱,隱身遁命,浮桴於海,名蓋天下。
《幽明錄》曰:海中有金臺山,高百丈,結構巧麗,窮盡神工,橫光巖渚,竦曜星門。臺內有金機,雕文備制。
《十洲記》曰:扶桑在碧海之中,北面一萬里有大帝宮,太真東王公所治處。山外別有員海繞山,員海水色正黑,謂之溟海,無風而洪波百丈,惟飛仙能到其處。
《玄中記》曰:天下之強者,東海之沃焦焉,水灌而不已。沃焦者,山名也,在海東三萬裏。
《博物志》曰: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居海渚,年年八月有浮查去來,往反不失期,此人乃立屋於查上,齎糧乘查去,忽不覺盡晝夜,奄至一處,有城郭屋舍,望見室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驚問此人何由至此。此人即問此爲何處,答曰:"君可詣蜀問嚴君平。"此人還問君平,曰:"某月有客星犯鬥牛。"即此人到天河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晃將乘海討其弟仁,襲其不意,羣臣以凌道危阻,宜從陸地。晃曰:"舊海不凌,自仁反已來,三凍皆成,昔光武合滹沱之冰以濟大業,天其或者欲乘此而克之乎!吾計決矣,沮謀者斬。"二月晃親率三軍擒仁賜死。
東方朔《十洲記》曰:神洲,東海中,地方五百里,上有不死草生瓊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覆之皆活。
又曰:扶桑在碧海中,樹長數千尺,一千餘圍,兩兩同根,更相依倚,是以名扶桑。
《關令內傳》曰:天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爲脈。
○江
《釋名》曰:江,公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說文》曰: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
又曰:江至會稽郡爲浙江。
《尚書》曰:岷山導江,東別爲沱。
《毛詩》曰:江有沱。江有汜。
又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
《春秋元命苞》曰:牛女爲江湖,江湖者,所以開神潤化,故其氣湍急。
《家語》曰:楚昭王渡江,江有物大如鬥,圓而赤,直觸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使之魯問孔子,孔子曰:"此萍實也,可剖而食之,吉祥,唯霸者能獲之。"使返,王遽食之,甚美。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沈豐爲郡主簿,太守第五倫,母老不能之官,倫每至臘節,常感戀垂泣,遣豐迎母廣陵,母見大江,畏水不敢渡,豐祭神,令子孫對母飲酒,因醉臥便渡。
又曰:吳郡王閎渡錢塘江遭風,船欲覆,閎拔劍斫水,罵伍子胥,風息得濟。
《續漢書》曰:張禹拜揚州刺史,當過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難於濟涉,禹厲聲言曰:"子胥如其有靈,知吾志在理察枉訟,豈危我哉?"遂鼓而過。
《魏志》曰:文帝伐吳,至長江而嘆曰:"天固以限南北也。"
《晉書》曰:祖逖渡江,中流誓曰:"逖不靜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又曰:吳猛年四十,邑人丁義始授神方,因還豫章,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畫水而渡。
又曰:王濬有奇略,武帝謀伐吳,詔濬造船於蜀,其木柿蔽江而下。
又曰:陶侃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參佐以戲廢事者,乃取其蒲博之具,悉投於江。
《莊子》曰:魚相忘於江湖。
《孫卿子》曰: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昔者,江出於汶山,其始由源,可以濫觴,及至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風,不可涉,非惟下流大耶?今汝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汝乎?"
《三十國春秋》曰:劉裕次山陽,聞何無忌敗績,卷甲兼行,將濟江而風急,衆鹹難之,裕曰:"若有天命,風當自息;如其天不助,舟覆溺何足怪。"即命登舟,舟移而風止。
董覽《吳地記》曰:夫差立,子胥以忠諫見亡,遂賜死,浮屍於江,夫差悔焉,與羣臣於江設祭。
《列仙傳》曰:江妃二女,遊於江濱,逢鄭交甫,遂解珮與之,交甫受佩而去,數十步,懷中無佩,女亦不見。
《列女傳》曰:楚昭王貞姜者,昭王夫人,齊女也。昭王出遊,留夫人漸臺,江水大至,遣使者迎夫人,忘持符。夫人曰:王與宮人約,召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行。於是使者返取符,未還,臺已壞,沉水而死。
又曰:廣漢姜詩妻,事姑至孝。姑好飲江水,水去家七裏,妻常雞鳴溯流而汲,值風雪,不時得水,詩責遣之,妻寄食鄰家,紡績以市珍味,使鄰母遺姑,詩聞追還,舍側忽有涌泉出,味如江水。(《華陽國志》又載。)
《論衡》曰:儒書言伍子胥恨吳王,驅水爲濤而溺殺。今會稽、錢塘、丹徒江皆立子胥祠,欲止其濤也。
袁山鬆《宜都記》曰:對西陵南岸有山,其峯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頂,俯臨大江如縈帶,視舟船如鳧雁。
又曰:大江清濁分流,其水十丈見底,視魚遊如乘空,淺處多五色石。
《新序》曰:禹南濟於江,黃龍負舟,舟中人失色,禹仰視天而嘆曰:"吾受命於天,死生命也!"龍弭耳而逃。
《吳錄》曰:步騭表言,北降人說北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大江。吳主曰:"此曹必不敢來,若不如孤言,當以牛千頭爲君作主人。"後見呂岱,說騭言北欲以囊塞江,輒失笑曰:"此江自開闢以來,寧可以囊塞乎?"
《水經注》曰:昔吳郡太守張公直,自九江守徵還,道由廬山,子女觀祠女戲廟像,其妻夜夢神人致聘,覺言於夫,至明恐怖,遽發船引中流而不行。妻曰:"愛一女而合門受禍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於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進。尋公直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於當世也!"復下己女於水中,將渡,遙見二女於岸側,傍有一吏立曰:"吾廬君主簿,敬君之義,悉還二女。"
《風俗通》曰:江,貢也。所出珍物,可貢獻也。
《荊州記》雲:江出岷山,其源若甕口,可以濫觴,在益州建寧漏江縣,潛行地底數裏至楚都,遂廣十里。
《傅子》曰:江海所以能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苟有所逆,衆流不至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