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藪
《說文》曰:藪,大澤也。
《周禮》曰:揚州之澤藪曰具區,荊州之澤藪曰云夢,豫州之澤藪曰甫田,青州之澤藪曰孟諸,兗州之澤藪曰大野,雍州之澤藪曰弦蒲,幽州之澤曰醫無閭,冀州之澤曰昭餘祁。(虞候、祈望,皆官名也。)
《國語》曰:穀、洛鬥,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曰:"古之長民者不隳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
又曰: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度,法也。)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羣生,共之從孫,四嶽左焉。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隩內,九州之內,皆可宅居也。)合通四海。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沉氣,火無災燀,神無間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害生,帥象禹之功,度之於軌儀,莫不嘉績,克厭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
《爾雅》曰:魯有大野,(今高平鉅野縣東北大澤。)晉有大陸,(今鉅鹿北廣河澤。)秦有楊紆,(音謳。今在扶風汧縣西也。)宋有孟諸,(今在梁國睢陽縣東北也。)楚有云夢,(今南郡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吳越之間有具區,(今吳縣南太湖,即震澤也。)鄭有甫田,(今滎陽中牟縣西甫田澤。)周有焦穫,(音互。今扶風池縣陽瓠中是也。)謂之十藪。
《漢書》曰:司馬相如諭巴蜀父老文雲鷦雕鵬已翔於寥廓之宇,而羅者猶視於藪澤。
《風俗通》曰:藪,厚也。草木魚鱉所以厚養人君與百姓也。
《呂氏春秋》曰:昭餘祁,一名大昭,又名漚澤。《周禮》幷州藪,俗名鄢城泊是。按藪自太原祁縣連延西接至此。
《關中記》曰:弦蒲藪,案《周禮職方氏》雍州,其藪曰弦蒲。
《晉太康地誌》雲:汧澤有蒲谷鄉弦中谷,乃雍州之弦蒲也。按《漢書地理志》取蒲藪即弦蒲藪是焉。
《水經注》曰:汧水,源出汧山蒲谷鄉雍中谷,決爲弦蒲藪。
○澤
《釋名》曰:下有水曰澤,言潤澤也。
又曰:水泆出所爲澤曰掌,水停處如手掌中也。今兗州人謂澤曰掌。
《說文》曰:坳澤在崑崙墟下。荷澤在山陽胡陸南。
《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又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鄉晦入宴息。
又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又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又曰: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
又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又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又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又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又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又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又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又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又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又曰: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河圖曰》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雷澤,澤也。)
《書》曰:雷夏既澤,〈王雝〉沮會同。(孔安國注曰:雷夏,澤名。)
《書大傳》曰:舜漁於雷澤。(鄭玄注曰:雷澤,今屬濟陰。)
《詩》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周禮》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又曰:澤虞,掌國澤之政令,爲之厲禁,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以時入於王府,頒其餘於萬民。
《禮》曰: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
《禮稽命徵》曰:王者,德禮之制者,澤谷有朱鳥白玉,赤蛇赤龍出焉。
《傳》曰:宣十五年,晉侯救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度時制置。)川澤納污,(受污濁也。)山藪藏疾。……君其待之。"
又曰:衛侯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於柯澤。(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是也。)
又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廣雅》曰:方澤,祭地也。
《太公金匱》曰:夏桀之時,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於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泄天氣,發地藏,天子失子道,後必有敗。"桀殺之。期年,苓山一旦崩爲大澤。
《戰國策》曰:淳于髡一日見七人於齊宣王。王曰:"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淳于髡曰:"今求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矣。"(桔梗,山中之草。)
《史記》曰:陳餘與張耳相失,餘解印綬付耳,亡入澤中捕魚。
又曰:《封禪書》雲:上郊雍,通回中道,春至鳴澤。
《漢書》曰:高祖以亭長送徒驪山,徒道亡,到豐西澤中停飲,夜皆解縱,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又曰: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當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而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
《西域傳》曰:康居國西北二千里有奄蔡國,控弦十萬,臨大澤而居。
又曰:河有兩源,合東注鹽澤,一名昌蒲海,去玉門關三百里,廣輪四百里,水冬夏不減,皆以爲潛行地下。
《續漢書》曰:吳祐嘗牧豕於長垣澤中。
《晉中興書》曰:劉牢之至五橋澤中敗績,兵士殆盡,牢之馬超五丈澗得免。
《晉書》曰:陶侃少時,漁於雷澤,嘗網得一織梭,以掛於壁,有頃雷雨至,遂爲龍而去。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征,舍於珠澤。
《山海經》曰:稷澤。(后稷神所憑,因以爲名也。)
《帝王世紀》曰:雀山之地,一夕爲大澤,而深九尺。
戴延之《西征記》曰:巨澤,魯之西界,孔子獲麟處。
《管子》曰:北澤燒火照臺下。管子曰:"萬乘之國,不可無薪而炊。今北澤燒,農夫得賣其薪蕘,一束十倍。"
又曰:涸澤數百歲水不絕者,生慶忌,其狀若人,長四寸,黃衣黃冠,戴黃蓋,乘水鳥,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韓非子》曰: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衆趨救之。
《新序》曰:晉公逐獸於碭,入大澤,迷不知所出,問漁者,送出澤,因以諫之。公令記其名,漁者曰:"公亟反國,臣亦反漁所。"
又曰:楚威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也,何士民衆庶不譽之甚?"宋玉對曰:"鯨魚朝發崑崙之墟,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爲哉?
《風俗通》曰:水草交曰澤,言潤萬物以阜民用。
《水經注》曰:路溫舒,鉅鹿縣之東里人,裏監門使溫舒牧羊澤中,取蒲葉用寫書,即此澤也。
又曰:坳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者也。東去玉門陽關一千三百里,廣輪四百里。其水澄停,冬夏不減。其中洄湍雷輪轉,爲隱淪之脈,當其圜流之上,飛禽奮翮於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即河水之所潛,而出於積石也。
又曰:徐州豐西澤,即高祖斬白蛇之所。
又曰:中牟縣圃田澤,北與陽武分,水澤多麻黃草,故《述徵記》曰:"踐縣境便睹斯卉,斯卉窮,則知逾界。"今雖不能然,諒亦非謬。《詩》所謂"東有甫草"也。皇武子曰:"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澤在中牟縣,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裏,南北二十許裏,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津流逕通,淵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斬、小斬,有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嚇、禺中、羊圈、大鵠、小鵠、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浦,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故《竹書紀年》雲:梁惠成王十五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爲大溝而引甫水者也。
《圖經》曰:晉有大陸,《呂氏春秋》雲:晉之大陸,猶趙之鉅鹿也。按《隋圖經》雲:大陸、大鹿、大河,即一澤而異名也。《漢書》雲:路溫舒取蒲於此也。澤亦《尚書》雲:"納於大麓",是此也。
《河南圖經》曰:廣成澤,在梁縣西四十里。
《後漢書》雲:安帝永初元年,以廣成遊獵地假與貧人,於時馬融作《廣成頌》雲:"大漢之初基也,揆厥靈囿,營於南郊,右曫三途,左枕嵩嶽,面據衡陰,箕背王屋,浸以波溠,演以榮洛,金山石林,殷起乎中,神泉側出,丹水湟池,怪石浮磬,焜乎其陂。"是此澤也。隋大業中,置馬牧焉。亦名廣陂,其灌溉之利,至今百姓賴之。
《輿地志》曰:梓澤在王城西北三十里,與金谷相近。又《郡國志》雲:"澤即金谷也,有金水出焉,故謂之金谷,晉石季倫別墅在焉。
○陂
《說文》曰:陂,池也。
《書》曰:九川滌源,九澤既陂。(陂,澤也。)
《詩》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史記》曰:高祖母雲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時雷電晦冥,見蛟龍於其上,巳而有娠,遂產高祖。
又曰:寧成抵罪得脫,乃詐馳傳出關歸家,稱曰:"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千萬,安可比人乎?"乃貰貸,買陂田千餘頃,假貧民,役數千家焉。
《漢書》曰:汝南舊有鴻隙大陂,郡以爲饒,成帝時,關東數水,陂溢爲害。翟方進爲烝相,以爲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之費,遂奏罷之。及翟氏敗後,鄉里歸惡於方進,言方進請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罷陂。顧野王雲:王莽時嘗苦旱,因追怨方進,童謠雲:"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美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言者?兩黃鵠。"建武中,太守鄧晨使許陽典復鴻郄,以陽爲都水掾。陽曰:"昔成帝夢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壞我濯龍池。"於是,乃因高下形勝,起塘四百餘裏,數年乃立。
《續漢書》曰:郭林宗交汝南黃叔度,先過袁奉高,不宿而去,信從黃憲,累日方還。泰曰:"叔度之量,汪汪若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不可量也。"
謝承《後漢書》曰:汝南許陽,曉以術承地脈,太守鄧晨署爲平水掾,使治鴻郄陂,陂成,人譖陽言取錢,晨系陽於獄,戶自開,械自解,晨釋之出,時日暮,陂上有火光引前,清德之感也。
《魏略》曰:明帝出次摩陂,有龍見於井中,帝出觀龍,因改摩陂爲龍陂。
《異苑》曰:東鄉太湖,吳庚申歲於此有一軍士五百人,將破堰取魚,先以酒肉祈神,約令水涸。夜夢人云,塘水速竭,若見巨鱗,慎勿殺也;又有銅釜,並不可發。明往決水,翕然而盡,得白魚,形狀非常,小人貪利,剖而治之,見昨所祭餘食充溢腸內。須臾復得釜,又取發,水便暴出,五百人一時沒溺。惟督監得存,具說事狀,於今猶名此湖爲五百陂。
《汝南先賢傳》曰:鄭敬去吏,隱居於蟻陂之陽,以漁釣自娛,彈琴詠詩,常方坐於陂側,隨杞柳之蔭,鋪茅蘼爲席。
《淮南子》曰: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
《孫綽子》曰:海人曰,橫海有魚,一吸萬頃之陂。
《抱朴子》曰:葛仙公每酒醉,常入家門前陂水中臥,竟日乃出。
《方輿記》曰:新蔡縣葛陂,費長房化竹之所,後漢於此立葛陂縣。
《河南圖經》曰:洛水,自苑內上陽宮南彌浸東注,當宇文愷版築之時,因築斜堤,今東北流。水衡作堰九所,形如偃月,謂之月陂。
《壽春圖經》曰:芍陂在安豐縣。《淮南子》曰:"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婁之野。"又《輿地志》、崔實《月令》雲,孫叔敖作期思陂,即此是也。故漢王景爲廬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內豐給。又按芍陂上承渒水,南自霍山縣北界騶虞石入,號曰濠水是。北流注陂中,凡經百里,灌四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