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總敘疾病上
《說文》曰:疾,病也。疹,病加也。疢,熱病也。痺,勞病也。疸,黃病也。痁,入病也。
《釋名》曰:疾,病也,客氣中人急疾也。病,並也,與正氣並在膚體中也。疹,診也,有結聚可得診見也。痛,通也,通在膚脈中也。癢,揚也,其氣在皮中,人搖發之揚出也。
《爾雅》曰:痛〈疒者〉、虺頹、玄黃、劬勞、咎顇、瘽瘉、鰥戮、癙癵、〈疒裏〉癢、疷〈疒此〉、閔逐、疚痗、〈疒差〉痱、〈疒亶〉瘵、瘼癠、病也。
《方言》曰:南楚疾愈謂之差,或謂之間,或謂之知,通語也。或謂之惠,或謂之了,或謂之瘳,或謂之除。殗(於怯反。)殜(音業)微也。晉楚之間,凡病不甚曰殗殜。(郭曰:半臥半起也。)凡病少愈而加劇,謂之不斟。斟,盆也。或謂之何斟。(言雖小損,無所益也。)瘼,(音莫)復病也。東濟海岱之間曰瘼,或曰癁,秦曰瘎。(音閻,或諶。)
《周易·無褪翟》曰: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也。
《周禮·天官下》曰: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熱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又曰:醫師掌醫之政令,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
《禮記·曲禮下》曰:君使士射,不能則辭以疾,曰某有負薪之憂。
又禮記·檀弓上曰: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牀下,(鄭玄注:子春,曾參弟。)曾元、曾申坐於足。(元、申,曾參之子。)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華,畫也。謂牀簀也。說者以睆爲劇節目,字或爲劇。)子春曰:"止。"(以病困,不可動。)曾子聞之,瞿然曰:"呼!"(呼,虛憊之聲也。)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革,急也。變,動也。)
又《喪服·大記》曰:疾病,外內皆掃,(爲賓客將來問病也。疾勒椿病也。)君、大夫徹懸,士去琴瑟。(聲音動人,病欲靜也。)寢東首於北牖下。廢牀,徹褻衣,加新衣,體一人。男子不死於婦人之手,婦人不死於男子之手。
又曰:君於大夫疾,三問之。士疾,一問之。
《左傳·成十五年》曰:晉侯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爲之。未至,公夢疾爲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公曰:"良醫也。"厚爲之禮而歸之。
又《昭上》曰: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病。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沉、臺駘爲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若君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爲焉?(言實沉臺駘不爲君疾。)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薯。於是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子小切。)底以露其體。(湫,集;底,帶也。露,贏也。一之則血氣集滯而體贏露。)今無乃一之,則切生疾矣。"
又《昭上》曰:晉侯有疾,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爲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蠱,惑也。)非鬼非食,惑以喪志。(惑女色而失志。)良臣將死,天命不佑。"(良臣不□君過,故將死而夫不祐。)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爲五色,徵爲五聲,淫生六疾。"(事具《醫門》。)
又《昭二》曰:鄭子產聘於晉,韓宣子曰:"寡君寢疾,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爲黃熊,(奴才反。)以入於羽淵,實爲夏郊,三代祀之。晉爲盟主,其或未之祀乎?"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
《春秋穀梁傳》曰:季孫行父禿,晉郄克跛,孫良父眇,曹公子手僂,同騁於齊。齊使禿者御禿者,跛者御跛者,眇者御僂者。僂者御僂者。蕭同叔子處臺而笑之,客不悅,相立胥閭而語,移日不解。齊有知者,曰:"齊患必自此始也。"(麋俗,胥閭,門名也。御,迎也。)
《春秋公羊傳》曰:衛縶不立,惡疾也。(何休解曰:惡疾,聾盲之屬。)
《國語·魯語》曰:子叔聲伯如晉,郄犨欲與之邑,弗授。(郄犨,晉卿,苦成叔也。)歸,鮑國謂之曰:"子何以辭苦成叔之邑?"對曰:"吾聞之,不厚其棟,不能任重,重莫若國,棟莫若德。夫苦成叔欲任兩國,而無大德,亡無日矣。譬之如疾,餘懼易焉。"(疾疫,厲病。)
《論語》曰: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啓,開也。曾以爲孝子授體於父母,當完全之,今疾或死,故使弟子開衾而視之。)
《史記》曰:陳軫適秦,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陳軫對曰:"聞乎越人莊舄乎?"王曰:"不聞。"曰:"越人莊舄仕楚執珪,有頃而病,爲越聲。"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極矣。亦思越不?對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且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
又曰:留侯多疾,即導引不食穀。(《漢書》曰:服辟穀藥,靜居行氣也。)
《漢書》曰:王章爲諸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師尊貴,在朝廷,人誰逾仲卿者h囫病困,不自激印,(如淳曰:激厲抗揚之意也。)乃返涕泣,何鄙也!"
又曰:朱雲年七十餘,終於家。病不呼醫飲藥,遺言以身服斂,棺周於身,土周於槨。
《魏志》曰:太傅鍾繇有膝病,時華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見皆使虎賁輿上殿就坐。後三公疾,常以爲故事。
《吳志》曰:呂蒙獲關羽,封侯未下,會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恐其勞動,常穿鑿壁瞻之,見其小能下食,則喜,顧左蛹涸笑,不然則咄嗟,夜不能寐。病中瘳,爲下赦令,羣臣畢賀。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爲之請命。
《晉書》曰: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帝遣醫療之,並賜藥物,又斷賓客。
《晉書》曰:樂廣字彥輔。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作。"時河南廳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豁然意解,沉痾頓愈。
又《風俗通》曰:予之祖郴爲汲令,以夏至日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弓照於杯中,其影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病,雲蛇入腹。郴召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有一蛇,因謂宣:"此乃壁上弓影耳,非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
又《晉書·皇甫謐傳》曰:皇甫謐,字士安,因病服寒食散,而性與之忤。每委頓不倫,嘗悲恚叩刃欲自煞,叔母諫而止。謐嘗上疏曰:"久嬰篤疾,軀半不仁,右腳偏小,十有九載。又服寒食藥,違諸節度,辛苦荼毒,於今七年。隆冬祼袒食冰,當暑煩悶,加以咳逆,或若溫瘧,或類傷寒,浮氣流腫,四支酸重,於今困劣。"
《宋書》曰:羊欣有病不服藥,飲符水而己。兼善醫術,撰藥方數十卷。
沈休文《宋書》曰:謝述有心虛疾,性理時或炒數,除吳郡太守,以疾,不之官。
斐子野《宋略》曰:殷景仁入居西州,疾篤,上爲之累息,敕西州道上不得有車聲。
謝綽《宋拾遺》曰:宋愨表曰:"臣昔貧賤時,嘗疾病,家人爲臣齋,勤苦七日。臣晝夜,夢見一童子,青衣,執縑廣數寸,與臣。臣問之用此何爲,答曰:'西王母符也,可服之。'服符竟,便覺,一二日病差。"
《梁書南史》曰:範雲忽中疾,居二日半,召醫徐文伯視之。伯曰:"緩之一二月乃復,欲速即時愈止,恐二年不復可救。"雲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而況二年?"文伯乃下火而牀焉,重衣以覆之,有頃許,汗流於背,即起。二年果卒。
《南史》曰:褚澄善醫術,建元中爲吳都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見,謂:"汝有重病。"答曰:"舊有冷病,至今五年,衆醫不差。"澄爲診,謂曰:"汝病非冷非熱,當是食白氵龠雞子過多所致。"令取蒜一升煮服。乃吐一物如升,涎裹之,動,開看,是雞雛,羽翅爪距具足,能行走。澄曰:"此未盡,"便服所餘藥,又吐得如何者雞十三頭,而病都差,當時稱妙。
《北史》曰:齊蘭陵王長恭有戰功,帝忌之。人謂長恭勿預事,長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擾,恐復爲將,嘆曰:"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自是有疾不療。
《後魏書》曰:李諧爲人短小,六指,因癭而舉頤,因跛而後步,因譽而徐言。人言李諧善用三短。
《北史》曰:周斐俠嘗遇疾沉頓,士友憂之。忽聞五鼓,便即驚起,顧左右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晉公護聞之,曰:"斐俠危篤若此,而不應憂公,因聞鼓聲,疾病遂愈,此豈非天佑其勤恪也!"
《唐書》曰:太宗謂侍臣曰:"治國與養病尾也。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至殞命。治國亦然,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
又曰:有患應病者,問醫官蘇澄,雲:"自古無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網羅天下藥物,亦謂盡矣。試將讀之,應有所覺。"其卻士發一聲,腹中輒應,惟至一藥,再三無聲,過至他藥,復應如初。澄因爲處方,以此藥爲主,其病自除。
《老子》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莊子》曰:堯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授。又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爲天子,可也。雖然,我適有憂幽之病,方旦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又曰: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黎往問之,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以女爲鼠肝乎?以女爲蟲臂乎?"子來曰:"父母於子,東西南北惟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爲父母。"(信陰陽制人,甚於父母。)
又曰:南榮趎曰:"里人有疾,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病者猶未病也,若趎之問大道也,譬猶飲藥以加病者也。(司馬彪曰:加,增加也。)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己矣。"(衛生謂衛護其生,全性命。)
《列子》曰:龍叔謂文摯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病,子能己乎?"文摯曰:"惟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爲榮,國毀不以爲辱。得而弗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此奚疾哉?奚方能己之乎?"文摯拇庶文叔背明而立,文摯從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以聖智爲病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己也!"
又曰: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及壯,而有迷罔之疾。聞歌以爲哭,視白以爲黑,饗香以爲朽,嘗甘以爲苦,行非以爲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者焉。列子曰:"鼻將窒者,先覺焦朽;體將僵者,先亟奔佚;心將迷者,先識是非。"故物不至者則不反。
又曰:宋陽裏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塗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不識先後,不識今古。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華子之撇馛居室之半請其方。儒生曰:"吾試化其心,變其慮,庶幾其瘳乎!"於是試露之而求衣,飢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己也。然吾方密傳,不可告人,試屏左右。"獨與居室七日,而積年之病一日都盡。
又曰:楊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疾,七日大漸,其子環而泣之,請謁醫。季梁謂楊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爲我歌以曉之?"其子曰:"不曉。"終謁三醫,而季梁之疾自瘳。
《墨子》曰:墨子病,洗鼻問曰:"先生以鬼神爲明,福善禍惡,今先生聖人也,何故病?"墨子曰:"病者多方,有得之勞苦,有得之寒暑。今有百門而閉其一,賊何處不入哉?"
管子曰:凡國都,皆有養疾,聾盲喑啞、跛躄偏枯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
《尹子》曰:與死者同病,難爲良醫。與亡國同道,不可爲謀。
又曰:人將疾也,必先不甘魚肉之味。
《韓子》曰:秦昭王有疾,百姓買牛而家爲王禱。
《魏子》曰:待扁鵲乃治病,終身不愈也。用道術則無所不治也。
《淮南子》曰:土地各以類生人,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瘖,風氣多聾,林氣多瘧,木氣多傴,(生子多有此疾。)岸下氣多腫,(溼氣所坐。)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癭,暑氣多殘,(殘折不經。)寒氣多壽,谷氣多痺,丘氣多狂,衍氣多仁,(下而平出。)陵氣多貪。(蒙陵積聚。)
《春秋後語》曰:齊桓公六年,越醫扁鵲過齊,桓侯客待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腠理,皮膚也。)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欲以不病爲功。"後五日復見,曰:"君疾宰瑟脈。"後五日復見,曰:"疾在腸胃。"後五日見桓侯而還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曰:"疾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桓侯遂卒。
《戰國策》曰:扁鵲見秦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也。除之授鼴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智者謀之,而與不智者敗之,使秦政如此,則一舉而亡國矣。"
《韓詩外傳》曰:人主之疾,十有二發,非有賢醫,莫能治也。何謂十二發?曰:痿、蹶、逆、脹、滿、支、隔、盲、煩、喘、痺、風。賢醫治之如何?曰:"省事輕刑則痿不作,無使小民飢寒則蹶不作,無令財貨上流則逆不作,無使倉廩積腐則脹不作,無使府庫充實則滿不作,無使羣臣縱碚打支不作,無使下情不上通則隔不作,上材恤下則盲不作,法令奉用則煩不作,無使下怨則喘不作,無使賢人伏匿則痺不作,無使百姓歌吟誹謗則風不作。夫重臣羣下者,人主之心腹支體也。心腹支體無患,則人主無疾矣。故非有賢醫,莫能治也。人主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賢醫,則國非其國也。
趙曄《吳越春秋》曰:越王出石室,召范蠡謂之曰:"吳主疾病,三月不愈。孤聞人臣之道,主疾臣憂。且吳王遇孤,恩澤甚厚,恐疾之無瘳也。惟先生卜焉。"范蠡曰:"今日日辰陰陽,上下和親,無相入者。法曰:天一救,且何憂。吳王不死明矣。到己已,當有瘳也。"
《呂氏春秋》曰:齊王疾瘠,使人之宋迎文摯,摯視疾,謂太子曰:"王疾可己,雖然,必煞摯。非怒王則不可治,怒而摯必死。"太子請之。文摯期而不至,三,齊王己怒。文摯至,不解履登牀,王重怒,叱而起,病乃己。生烹文摯。
《物理論》曰:趙簡子有疾,扁鵲診侯,出曰:"疾可治也,而必煞醫焉。"以告太子,太子保之。扁鵲頻召不入,入而着履登牀。簡子大怒,便以戟追煞之。扁鵲知簡子大怒,則氣通、血脈暢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