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爲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覽》採以羣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爲千卷,所以初名爲《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爲《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爲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豆
焦贛《易林·漸之乾》曰:旦種菽豆,暮成藿葉。心之所願,志快意愜。
《毛詩·豳風》曰:七月烹葵及菽。
又《魚藻·采菽》曰: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又《生民》曰:藝之荏菽,荏菽旆旆。
《左傳·成公》曰:晉周子有兄無惠,不能辯菽麥。
《春秋佐助期》曰:豆神名靈殖,姓樂。
《春秋說題辭》曰:菽者,屬也。春生秋熟,理通體屬也。菽赤黑,陰生陽,大體應節。小變赤,象陽色也。(宋均注曰:陰陽而春夏也。大體,謂多黑也。小變,謂時之熟也。)
《孝經援神契》曰:赤土宜菽。
《爾雅》曰:戎菽謂之荏菽。(郭璞注曰:孫叔然以爲大豆。按,《春秋》齊侯獻戎捷,《谷傳》曰:戎,菽也。《管子》亦云:北伐山戎,出冬蔥及戎菽,布之天下。今之胡豆是也。)
《龍魚河圖》曰:歲暮夕四更,取二十豆子、二十七麻子、家人頭髮少,合麻豆,著井中,咒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傷寒,闢五溫鬼。
《史記》曰:張儀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穀所生非菽而麥,民之食大抵飯菽藿羹,一歲不收,民不饜糟糠。"
又曰:棄爲兒時,好種樹麻菽,麻菽美。
《東觀漢記》曰:閔仲叔,太原人也。與周黨相友。黨每過仲叔,共含菽飲水,無菜茹。
又曰:赤眉平後,百姓飢餓,人相食。黃金一斤易豆五升。
又曰:光武二年,寇恂爲潁川郡,大生旅豆,收得一萬餘斛,以應給諸營。
又曰:鄧禹攻赤眉,陽敗,棄輜重走。車皆載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飢,爭取之。
又曰:劉平嘗爲餓賊所得,平叩頭曰:"老母飢,少氣,待平爲命。願得還飯母,馳來就死。"賊即遣去。母已食,平曰:"向與賊期,義不可欺。"乃復往,賊驚怪其信義,曰:"不忍食汝。"平既免脫,乃摭莢,得三升豆,以謝賊恩。
又曰:倪萌,字子明,齊國臨淄人。兄爲赤眉賊所得,賊欲殺啖之,萌詣賊叩頭,言兄年老,羸瘠不肥健,願代兄。賊義而不啖,命歸求豆來贖兄。萌歸,不能得豆,復自縛詣賊。賊遂放之。
《後漢書》曰:世祖自薊東南至饒陽蕪蔞亭,馮異獻豆粥一。
又曰:馮異破延岑,時百姓飢餓,人相食,黃金一斤易豆五斗。道路斷隔,委輸不至,軍士悉以果實爲糧。
又曰:獻帝在長安,谷貴,豆一斛二十餘萬。
又曰:汝南有舊鴻郄陂。成帝時,丞相翟方進毀之。時人歌曰:"敗我陂者翟子威,飴我大豆,烹我芋魁。"(方進,字子威。芋魁,芋根也。)
《漢名臣奏》曰:丞相薛宣曰:"陛下八月酎祠,嘉美上升,皇天報應。茂陵寢廟上食日,玄鳥來至集,吐所含大豆,紫黑色,食物之象也。"
《蜀志》曰:彭羕與諸葛亮書:"先民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咽喉,愚夫不爲,況僕頗別菽麥。"
《魏志》曰:華佗還家,太祖累書呼佗,佗恃能厭事,猶不上道,託妻疾。太祖大怒,使往視,若妻信疾,賜小豆四十斛。
《吳志》曰:孫權北征,使陸遜與諸葛瑾攻襄陽。陸遜遣親人韓扁齎表報,遇敵於江中,邏得扁。瑾聞之,甚懼,書與遜雲:"大駕以旋,賊得韓扁,具知吾闊狹,且當急去。"遜未答,方催人種豆,與諸將弈棋射戲如常。
又曰:趙達善算,使人取小豆數升,播之席上,立處其數,驗覆,果信。計飛蝗,射隱伏,無不中。
王隱《晉書》曰:時王浚制邊陲,潛使人問霍原,原不答,浚既銜之。又有遼東內徙三百餘人,依山爲賊,意欲劫原爲主,亦未能行。時有謠曰:"天子在何許?近在豆田中。"浚以爲豆者,霍也。浚遂害原,懸其首,諸生悲哭其中。
《宋書》曰:廢帝子業。景和初,人種紫花草及豆,皆化爲白花。俄而帝見廢之應。
《南史》曰:"傅琰爲山陰令,有二野父爭雞。琰各問雞所食,一人云粟,一人云豆。乃破得粟,罪言豆者,縣內稱神明。
《北齊書》曰:厙狄伏連之家口百數。盛夏之日,料以倉米二升,不給鹽菜,常有飢色。冬至之日,親表稱賀,其妻爲設豆餅。伏連問:"此豆何因而得?"妻對:"向於食馬豆中分減充用。"伏連大怒,典馬、掌食之人並加杖罰。
《唐書》曰:裴諝爲河東道租庸等使,時大旱,諝請入計。代宗召見,問榷酤之利一歲幾何,諝久之不對。帝復問之,對曰:"臣有所思。"帝曰:"何思?"對曰:"臣目河東來,其間三百里,見農夫愁嘆,欲菽未種,誠爲陛下憂之。而乃責臣以利,故臣未敢即對。"
又曰:貞元中,李元諒爲隴右節度使,開部下荒田數十里,勸軍士樹藝,歲收菽粟數十萬斛。
《山海經》曰:廣都之野,爰有膏菽。(菽,豆也。)
《管子》曰:桓公伐山戎,得戎菽以布天下。
《鶡冠子》曰:兩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賦稅,民可使富也。民非水火不生,聖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
《淮南子》曰:河水中調而宜菽。
又曰:孟夏、仲夏,天子衣紫衣,乘赤騮,(騮,赤馬,黑髦也。)食菽與雞。
《說菀》曰:齊景公嘗賞賜及後宮,文繡被臺榭,菽粟食鳧雁。出而見殣,謂晏子曰:"此何爲死?"晏子曰:"此餒而死。"公曰:"嘻!寡人之無德也,何甚矣!"對曰:"君之德著而彰,何爲無德也?"景公曰:"何爲也?"對曰:"君之德及後宮與臺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繡;君之鳧雁,食以菽粟。君之營內自樂,延及後宮之族,何謂其無德也!頃臣願有請於君之意:自樂之心推而與百姓同之,則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營內好私,使財貨偏有所聚,菽粟幣帛腐於囷府,惠不遍加於百姓,公心不周乎萬國,則桀、紂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嬰之言,推君之盛德,公佈之於天下,則湯、武可爲也!一殣何足恤哉?"
《呂氏春秋》曰: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爲族,多枝數節,競葉嗇實,(二七十四實也。)大菽則圓,小菽則摶以芳,稱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蟲。先時者必長以蔓,浮業疏節,小英不實。後時者,短莖疏節,本虛不實。
《世說》曰:魏文帝使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當行大法。王應聲曰:"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乃急?"
又曰:石崇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恆冬天得韭,以萍菹。
《汜勝之書》曰:大豆保歲易爲宜,古所以備凶年也。種大豆,率人五畝。大豆忌申、卯。三月榆莢時雨,高田可種大豆。夏至後二十日,尚可種小豆,不保歲,難得宜。椹黑時種,畝五升。豆生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之。治養美田,畝可得十石,一斗大豆有萬千粒。
又曰:夏至二十日可種豆,帶申而生,不用深耕。豆花憎見日,見日則黃爛而根焦矣。知歲所宜:以囊盛種,平量埋陰地,冬至後五十日以發取量之,最多者種焉。
《說文》曰:小豆,菽也。箕,豆莖也。藿,菽之少也。
《物理論》曰:菽者,衆豆之總名。
嵇康《養生論》曰: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七枚、赤豆二七枚著井中,闢溫病甚神效。(與《龍魚河圖》語小異,故重出。)
又曰: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枚,女吞十四枚,竟年無病。
《益部耆舊傳》曰:朱倉,字卿雲。之蜀,從處士張寧受《春秋》。糴小豆十斛,屑之爲糧,閉戶精誦。寧矜之,斂得米二十石,倉不受一粒。
《陳留耆舊傳》曰:小黃恆牧爲都尉功曹,與郎君共歸鄉里,爲赤眉所得,欲殺啖之,牧求先死。賊義釋之,送營豆一斛。
又曰:八月雨爲豆花雨。
《廣雅》曰:大豆,菽也。小豆,匼(都合切。)也。〈豆畀〉(兵迷切。)豆、豌豆,留豆也。胡豆,〈豆夆〉(爻龍切。)〈豆雙〉(音雙。)也。豆角謂之莢,其葉謂之藿也。巴菽,巴豆也。
《廣志》曰:種小豆,一歲三熟,味甘;白豆,粗大可食;剌豆,亦可食;〈禾豆〉豆,苗似小豆,紫華,可爲面,生朱提、建寧;胡豆,有青有黃者。
《鄴中記》曰:石虎諱胡,胡物皆改名,胡豆曰國豆。
《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南陽雨豆。光武建武三年春,縑一匹易一斗豆;夏,野生旅豆,民收取之。明帝永平十八年,下邳雨大豆,似槐實。
王子年《拾遺記》曰:東極之東有頃離豆,見日即傾葉,食者歷歲不飢。豆莖皆大若指而緣,一莖爛漫數畝。
《博物志》曰:左元放度荒年法:擇大豆,粗細調均,種之。必生者熟挼,令有光,使暖氣徹豆心。先一日不食,以冷水頓服三升;服訖,其魚肉、菜果、酒醬、鹹酢、甘苦之物,一不得復經口。渴則飲水,慎不可暖飲。初小困,極數十日後,體力更壯健,不復思食。大較法服三升爲劑,亦當隨人,先食多少增損之。歲豐欲還食者,煮葵子及脂蘇、肥肉羹,漸漸飲之。須豆下乃可食,豆未下盡而食實物,腸塞則殺人。(此未試,於理或可爾。)
又曰:人食豆三鬥則身重,行止動難。恆食小豆,令人肌燥粗理。
《本草經》曰:大豆黃卷,味甘平,生平澤,治溼痺、筋攣、膝痛。生大豆,張騫使外國,得胡麻豆,或曰戎菽。塗癰腫,煮計飲之,殺鬼毒,止痛。赤小豆,下水,排腫血,生太山。
《吳氏本草》曰:大豆黃卷,神農、黃帝、雷公,無毒。採無時。去面〈黑幹〉,得前胡、烏喙、杏子、牡厲、天雄、鼠屎,共蜜和,佳;不欲海藻、龍膽。此法,大豆初出土黃牙是也。生大豆,神農、歧伯生熟寒,九月採,殺烏頭毒,並不用玄蔘。赤小豆,神農、黃帝鹹,雷公甘,九月採。小豆花,一名應累,一名付月,神農甘,無毒,七月採,陰幹四十日,治頭痛,止渴。
《魏王花木志》曰:《交州記》"木豆出徐、潼間。子美,似烏頭。大葉似柳。一年種,數年採。"
《唐明皇雜錄》曰:盧懷慎清貞,素不營產業。常器重宋理璟及盧從願,見之甚喜,留連永日。命設食,有蒸豆兩甌,菜數俎而已,此外蕭然無辦。
孔融《教高密令》曰:志士鄧子然告困焉,得愛釜庾之問,以惕烈士之心。今與豆三斛,後之復言。
曹子建《鷂雀賦》曰:言雀者但食牛矢中豆、馬矢中粟。
《葛龔薦戴昱》曰:兄弟同居二十餘年,及爲宗老所分,昱持妻子,逃舊業,入虞澤,裙獲野豆,以自賑給。
○麻
《毛詩·黍離·丘中有麻》曰: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禮記·月令》曰:仲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嘗麻,先薦寢廟。(鄭玄注曰:麻,新黂。)
《爾雅》曰:黂,枲實。(孫炎注曰:黂,麻子,音汾。)
《呂氏春秋》曰: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逕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榮,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蝗蟲不食麻節也。)
《東觀漢記》曰:周黨遺閔仲叔生麻,叔嘆曰:"我欲省煩耳!"受而不食。
《齊書》曰:宣帝陳皇后生高帝,高帝年二歲,乳人乏乳。後夢人以兩甌麻粥與之,覺而驚,乳因此豐足。
《淮南子》曰:三秋之月,天子衣白衣,乘白輅,食麻與犬。
又曰:汾水濛濁而宜麻。
王子年《拾遺記》曰:有飛明麻,葉黑,實如玉,風吹之如塵,亦名明塵麻。
又曰:東極之東,有紫麻,粒如粟,色紫,迮爲油,則汗如清水。食之,目視鬼魅。又有倒葉麻,葉如倒巨,色紅紫,亦名紅冰麻。言冰乃有實,食之,顏色白潔。
《鹽鐵論》曰:大夫李斯與鮑丘子俱事孫卿。鮑丘飯麻蓬黎,修道白屋之下;李斯爲秦丞相,終致五刑。
《本草經》曰:麻子味甘,無毒,主補中益氣,令人肥健。
《養生要集》曰:麻子,味甘無毒,主補中益氣,服之令人肥健。麻子一名蕡,一名麻勃。